中国历史上的大乱

作者: 已锁定 | 来源:发表于2024-03-05 07:21 被阅读0次

看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天然的视角,就是分与合、乱与治。

自秦并六国统一中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时代,共有九个帝国完成了对于中国疆域内的完全统一。(九这个数字也确实有点神秘。关于中国疆域的历史演进,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能定个硬性指标,即要对传统的秦汉以来的中国本部要完全掌控,这个标准筛选下来,大家可以想想会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会有什么样的巨大影响。)

这九个帝国分别是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西汉东汉之所以算成两个,是因为这两个帝国除了皇帝都姓刘而且勉强算有点亲戚关系,其实共同点并不比其他帝国之间多多少。)

秦之前是春秋战国几百年乱世,而这个乱世又出自于周建立的分封秩序的瓦解,西周建立的分封秩序多大程度上可比拟为统一帝国的前身,学术上有很大分歧。不过,这些阶段毫无疑问属于中国历史的上一个篇章。

清亡之后(其实没等亡国,晚清七十年已进入了),更是开启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那么我们观察帝国时代的内部动乱时期,具体来讲,就是这九个帝国之间的八段衔接时期,所谓的天下大乱到重归一统的时间段。粗略看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大部分历史故事,基本都在这八段帝国衔接期之中(而倾向于不在承平甚至盛世时代)。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些所谓天下大乱时期,把我们的某些文化发达的朝代给包括进去了,有点尴尬,这是题外话了,我也本无意于黑哪些朝代。下面那么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

一、秦到西汉,就是秦末大乱到楚汉相争,直到大汉立国这一段,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开始,发生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而经过短暂的关东诸国复辟,再经过楚汉相争,西汉立国是在前202年,所以这段分裂到统一的时间其实很短,满打满算只有8年。当然了,这个历史阶段的故事精彩程度和精英豪杰汇集程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正是因为时间短,感觉情节密度超高。

多说一句,其实秦末大乱这一阶段可以看成是旧时代的挽歌,所以多了几分悲壮色彩。时代大潮是废封建立郡县,可实际上很多战国六国人到这个时候还没死(刘邦仅比秦始皇小三岁,这事大家都知道),或者只隔了一代,他们还是齐楚燕韩赵魏的人,而不是秦人、也不是汉人,背后也有着几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各个独立文化单元的强大惯性,这是看这段历史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近来也有学者纸出,在秦楚汉之际,有一个短暂的后战国时期,甚至在刘邦建汉之后,经历高、吕、文、景指代,直到五帝元狩时期,才算是正式终结了后战国时代,这可以聊备一说。

二、西汉到东汉,从公元5年(元始五年)十二月王莽摄政称“摄皇帝”开始,到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称帝于鄗城结束,满打满算二十年。首先这段历史相对来讲知名度比较低,与之相关的通俗文学、影视作品都比较少,甚至除了王莽和刘秀,这一时期割据一方参与群雄逐鹿的政治势力,更始军、赤眉军、绿林军、陇右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这几家,除了专门研究历史的,都很少有人知道。至于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其中排名最靠前的邓禹、岑彭、冯异,恐怕也是没有几个人知道。西汉、东汉之间这段故事为什么这么不出戏,在普通人之中为什么这样不出名,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顺便说,整个东汉时代,可能都被前面的西汉,后面的三国抢流量抢的太厉害,几乎没几个名人,大家想想是不是,皇帝除了开国的刘秀似乎就到亡国的桓灵,中间没啥存在感,名臣名将也比较少,都是黄巾起事之中广义的三国时代已经开始,才开始出场一些有名的人物,如皇甫嵩、卢植。东汉中前期一般只知道一大堆外戚轮流上场,称得上留名青史的大概就是班超班勇兄弟(班固班昭也算吧)。所以,要说中国哪段历史还有大力开发的潜力的话,东汉无疑算一段。

三、东汉到西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义的三国时期了(狭义的三国时期非常短,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朝建立曹魏开始,到263年季汉被魏所灭结束,只有43年,按这个狭义的定义,我们熟知的很大一部分三国人物其实都没有生活在三国时代,如曹操、袁绍、袁术、吕布等等),从东汉末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共96年。

如果说西汉到东汉是最不知名的衔接期之一,那么东汉到西晋这段独享最知名的宝座应该毫无疑义了,这当然要归功于陈寿、裴松之、罗贯中等等伟大的史家、文学家(其实陈寿的《三国志》在断代史领域几乎算得上扛鼎之作,也给这段历史的成功通俗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归功于尽几十年各种流行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我想当今的小学生,你让他说出几个三国人物也并非什么难事,稍微了解历史的青少年,说出十几二十个也很正常,对于看过《三国演义》甚至啃过《三国志》的成年人来说,随口说出一百个左右而且如数家珍,这简直是一种常态。关于三国历史的通俗化,我有另一篇《<三国演义>及其在当代流行文化的流变》,可供参考。

这段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比较长,相比秦末8年、西汉末20年,直接到了接近百年,三四代人的时间;另一个特点是分裂动乱的程度比较深,我们说三国,只是在中国核心地区形成了三家鼎立,在短时间内谁也吃不掉谁的几十年,其实即使在这个狭义三国时代,其他势力也并未消停,西凉对曹魏的反叛势力时起时伏、东边辽东公孙家很晚才被平定,而且慕容鲜卑已经开始积蓄力量,山西的匈奴、西边的氐族羌族都已经很有存在感了,吴东肘腋之间的山越势力,始终没有完全沉浮,还有交趾的割据,几乎也是到了东吴灭亡前才搞定。

总之,这段历史可以说我们最熟知的那段仅仅是最精彩最好玩的那一段,也就是三国状态形成的前后,对于形成之后的复杂演进,同样没有得到更多关注。而这些因素,对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之后的更长时间乱世,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说起清萍之微末,就是这个意思。

四、西晋到隋,这一段可就厉害了,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有一种慢慢长夜、见不到头的感觉,同时又觉得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简而言之,这段历史分裂的太长了、太乱了,又让我们刚说的三国时代相形见绌。简单的说,这段历史从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二月十一日,刘曜围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彻底凉凉开始(这还没把八王之乱的最后几年算进去),到大定元年(581年)隋朝建国结束,共264年。这段历史时期,仅比明朝短了12年。

因为时间太长,我们再进一步拆解一下。

从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开始,到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接受晋恭帝禅让建立刘宋,开启南朝序幕,这约100年间,就是东晋的国祚延续的时期,说起来东晋虽然是个小半壁江山,但在能苟这个维度上来说还是可以的。

这100年间,南方基本就是一部士族衰亡史,有刚开始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大士族、王家(王敦、王导、王羲之)、谢家(谢安、谢石、谢道蕴)、庾家(庾亮),到中等士族祖家(祖逖、祖约)、陶家(陶侃、陶渊明)、桓家(桓温、桓玄),到士族基本下场(没有退出官场,但是起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了),庶族崛起于行伍之间,也即是南朝四家了。

南方总算还维持了100年的表面稳定(其实也是战乱频仍),北边可就是妥妥的乱纪元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胡十六国,100年过去,你方唱罢我登场,已经有很多历史人物和政治势力变为了“眼前浮现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了,包括但不限于刘渊的前赵、石勒的后赵、李家的成汉、张家的前凉、苻坚的前秦,符丕的后秦,这些我们也没必要一一述说,不是本文主要想说的部分。到公元420年这个时间点上,十六国的烟云还留有一点余韵,我们只看下这一年除了刘宋年号之外,在北方使用的年号,就可以明白一二。

北魏泰常五年;

北凉玄始九年;

西凉嘉兴四年、永建元年(改元);

北燕太平十二年;

夏国真兴二年;

西秦建弘元年。

(1)北魏不用说了,继苻坚之后又一次统一北方且延续时间很久,甚至后来完成全国统一的隋唐,其实都和北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北边的历史可以简化一下,西晋——石勒的后赵——苻坚的前秦——北魏——隋,毕竟四燕五凉更多的还是偏居一隅;

(2)北凉,沮渠部匈奴建立的割据凉州的势力,基本上脱胎于吕光的后凉。(顺便一说,这个吕光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假如苻坚成功统一,那么吕光的开疆拓土还真可以脑补一番。)北凉439年被北魏基本灭亡,但是因为匈奴血脉还是可以流窜,逃亡罗布泊一带,最终北凉在460年被柔然灭国,看来上一个版本的游牧还是远远不如这一个版本的游牧。北凉也是十六国之中最晚一个被灭的(北魏不在十六国之中)。

(3)西凉,李广后裔李暠(也是李唐先祖)公元400年所建立,在公元420年这个时间点上,西凉已经在苟延残喘了,次年(公元421年)被北凉所灭。

顺便说一下,十六国冠以五胡字样,其实其中还是有几个汉人政权的,除了李暠的西凉,还有张轨建立的前凉、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的北燕;还有一个因极端短命(一年多)而没有算进十六国的冉闵的冉魏。

(4)北燕,四燕中的最后一个,虽然有个慕容傀儡,实际上还是汉人冯跋掌控。公元436年被北魏所灭。

(5)大夏,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公元431年被北魏的属国吐谷(yù)浑所灭。

(6)西秦,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400年国灭于后秦,409年复国,431年又被刚刚说到的大夏所灭。没错,大夏是刚完成对西秦的灭国之后被吐谷浑黄雀在后的,这段历史经常会这么混乱。

梳理完成,可以看出,这个时间点上,十六国中还残存的基本都是老弱边穷,到上面提到过的439年,北魏基本灭亡北凉,基本上完成看了北方的统一,进入南北朝时期。

由于南方北方历史进度不可能完成同步,一般认为南朝开始于420年,北朝开始于439年。

我们还是南北方分开说,南朝开始的早、结束的晚(因为还得被北方灭一次,耽误几年时间),从420年到589年,共169年,四个政权交替,也就是宋齐梁陈。分别是:

刘    宋:420年—479年

南    齐:479年—502年

南    梁:502年—557年

陈    朝:557年—589年

基本上伐善可陈,硬要矬子里拔大个的话,刘宋和萧梁开国前期的两断时间,还稍微好一点。

北朝从439年到581年,共142年,相继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大概演进关系是,一分为二,两个分裂出来的分别换姓,然后又二归于一: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然后北周灭北齐。

其中统一的北魏延续到557年,从统一北方算起有118年,要是从北魏登国元年(386 年)拓跋珪重建北魏开始算起,那就有171年,在整个这段乱世中可以说是国祚很长了,我们复习一下,从西晋灭亡到隋建立共264年,北魏的延续时间占到这段历史时期的接近三分之二。

还可以看出,北朝142年中,统一还是主流的,北魏分裂后,两家换人,再角逐胜负,用时仅仅24年,可以说赛程很紧凑了。

至此,这段264年的混乱时间算是简简单单梳理下来,其实前100年北方还要更加混乱,不是本文重点就不多说了。

西晋到隋这一段,太特殊了,算中国历史上大变局的话,这一阶段应该排在前面。

从民族上,由汉人主体夷夏分明,逐渐向民族融合演进,这对于后来中国历史上对于蒙元、满清的异族统治的反应,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从阶层上,上述到曹魏政权,是庶族政权的先声,但是条件不成熟被士族反扑,才建立了西晋,西晋司马氏本身就是中等士族,没有什么非要他家当皇帝不可的特殊性,硬要说的话,那可能就是司马家最不要脸。因为怕其他士族有样学样,只能依靠宗室藩王,所以藩王多出镇掌兵,所以八王之乱,等到司马氏差不多自相残杀晚了,才能”王与马共天下“。历史大势往往是这样,退一步,进两步,司马家是士族的反扑,但是士族的衰落、庶祖的崛起,又是历史大潮,浩浩汤汤。而士族衰落时期的王权,又恰恰掌握在士族手中,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上述都是简单说下感想,都是超级大的问题,我只能涉猎这么浅浅的表面一层。

这一段写的太长了,我们收拾心情,接着往下看。

五、隋至唐,从公元618年宇文化在扬州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随灭亡开始,到武德七年(624年),除割据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统治结束,短短6年。

由于有隋唐演义的小说和评书,这段历史即使比不上三国,也比东汉开国那段的知名度高多了。

几支起义军: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也比东汉那几个有名些。

说点题外话,《隋唐演义》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各方面价值上,包括商业价值,都比《三国演义》差了不知道多少个量级,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庸俗化,如果说《三国演义》是成功的历史通俗化,那么《隋唐演义》就进一步流于庸俗甚至玄幻,比方武力值排行这种东西,又如排名第一的李元霸,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这基本上属于变种人了。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是不是显得写实了很多。

六、唐至元,上一段短短的,写的都不过瘾,我们再来一段长的。从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哀帝禅位,唐朝灭亡开始,到1279年,元朝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再次统一结束,共372年。比两汉加在一起(405年),也就短了三十多年。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惊呼,南宋就不说了,怎么把北宋也给算进去了。没办法,中华的传统疆域,不管是上溯到禹贡,还是从秦治三十六郡开始算,都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看法,能否完成对于中华本部绝大部分地区的有效统治,这条硬指标,北宋也是不符合的。我们看北宋的巅峰疆域,是在徽宗时期,徽宗开边西北,将位于今天青海的部分土地纳入版图,宣和五年(1123)又收回北方幽云一带七个州,总面积则达到了330万平方公里左右,略大于东晋的巅峰领土约300万平方公里。不过先别高兴,我们要是知道幽云七州是怎么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就高兴不起来了。这些不是本文主要想说的,就简单说,收复幽云七州是通过徽宗的天才战略,所谓”海上之盟“,而收复之后4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所以,北宋的这个巅峰疆域,有点像为了大而大,服用某种药物强行膨胀,片刻威风之后就毒发身亡,做不得数。而且即使不管那许多,只看这个巅峰,才仅仅勉强盖过偏安的东晋,其实也没那么威风。

回过头来说唐末,首先是公元902年-979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段历史的存在感就更低了,感觉可以和东汉建国那段一决高低。我个人对这段历史有个长期的误解,从字面上理解这个”五代十国“,感觉好像是赓续五代,共十个国家,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有此误解。

其实五代和十国要分开来看。五代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时间是公元907年-960年,称为五代,是因为相比于下面要说到的十国来讲,这五个朝代占据传统中原,正统性稍强。

十国是指此时间段内,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的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这一叫法开始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十国早于五代开始,晚于五代结束,公元902年-979年。

结束五代和十国的,都是我们刚才吐槽过的北宋。

公元960年,名场面,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建立大宋,后周灭亡(关于北宋善待后周贵族,这事大有可疑,要知道后周皇室本是郭威家族郭氏,就算按照后来郭威收柴荣为养子,并且赐柴荣郭姓的事实来看,后周的皇室也依旧是郭氏以及郭荣本人的子孙后代,柴氏和皇室身份压根不沾边,可是后来却得到礼待,郭氏则销声匿迹,具体就不多说了)。

979年,北宋灭北汉,基本统一了能统一的其他势力,结束了十国。

那么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到靖康二年(1127年),这段历史怎么来理解。

我们还是先回到979年,看看这年发生了什么。

我刚刚说到国,这一年北汉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这发生在6月3日。

之后,宋太宗(著名的brother slayer)挟灭北汉之威,还师至镇州即转兵北上,欲以新胜之师收复燕云十六州。

然后发生了什么呢,当然就是另一个名场面了,8月1日的高梁河之战,辽军在高梁河击败宋军,宋太宗中箭负伤,乘驴车逃走,从而赢得了另一个外号——高粱河车神。

我们之所以在大一统帝国中,忍痛割爱,没有把北宋列进去,此次战争是个关键节点。一般认为这场战争,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并且在军事上总体开始处于劣势。

接下来的北宋历史,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我个人是比较接受有些学者的看法,把这段历史看成是近似三国演义,也就是北宋、辽、西夏这三国并立纷争的故事,而绝对无法看成是一个统一帝国和两场边患。

北宋末,北宋、辽、西夏的三国态势,逐渐转换成北宋、辽、金的三国态势。北宋的灭国奇谋“海上之盟”,联金灭辽之后,北宋也顺手被灭。

南宋成了偏安的偏安,后期又一次上演了祖传异能,联元灭金,顺手再灭了自己。当然了,不是说北宋南宋不搞这些骚操作就能不被灭,当此之时的种种策略自然有决策者的考虑,还是不想无脑嘲笑大宋的(除非忍不住)。至1279年元灭南宋,这段超长乱世终于结束。

再多说两句,两宋肯定是有很多好处,商业发达、市民生活丰富,文官治国,不杀士大夫,基本没有武将割据,基本没有外戚宦官乱政等等。这些都不可否认,但是这种种好处更多的局限于上层或者大城市,或者说的直接些,仅局限于首都的中上层。目光如果走出京城,可能就没有那么美好,比方说两宋可能是农民起义频度最高的时代等等。

七、元至明。元对中国本部绝对统治时间很短,基本上只有两三代人时间。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首举义旗开始红巾军起义开始,进入元末大乱,到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定都结束,这段乱世大概持续了十七年。

这次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起义阶层的全面程度是空前的。继红巾军而起的,有白莲教徒徐州芝麻李、彭大、赵均用等,濠州郭子兴、孙德崖、朱元璋等,襄阳布王三、孟海马等,蕲水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等;不属于白莲教系统的张士诚兄弟、浙东方国珍也乘机起兵。刘福通等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定国号为宋,建元龙凤;徐寿辉亦称帝,定国号为天完。

最终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唯一的平民皇帝胜出,也奠定了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刘邦好歹还是亭长,而且刘邦的身份其实是体制化游侠)

八、明至清。这段历史的起始时间很难界定,因明几乎可以说是突然亡掉的,一直到亡国前还是具有一定的治理能力,我们取最长的分期,从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开始,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失败,以民变始以民变终,清基本扫清有组织的反抗力量。至于后来的三藩之乱,更多的属于新王朝建立后的内部分赃问题。这样算下来三十七年。参与的势力,除了满清主要有大顺、大西、南明以及类似郑氏这种地方割据势力,相对势力划分较少,其中几家南明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此八段时期简单过了一遍。我们重新按照时间长短排列一下,并且对应列一下乱世之后紧接的大一统王朝的时间:

秦到西汉——六年,西汉——二百一十年

隋至唐——六年,唐——二百八十九年

元至明——十七年,明——二百七十六年

西汉到东汉——二十年,东汉——一百九十年

明至清——三十七年,清——二百六十八年

东汉到西晋——九十六年,西晋——五十一年

西晋到隋——二百六十四年,隋——三十七年

唐至元——三百七十二年,元——八十九年

我想规律性还是比较明显的,简单而言,乱世越短,随之而来的大一统王朝国祚越长;反之,乱世越长,随之而来的大一统王朝国祚越短,逻辑上也很好理解,乱久了,强行统一了,虽然很伟大,但是立国不稳内外矛盾还在,如秦、隋最为明显。当然,这种规律不可能完全符合线性关系,定量的说应该问题不大。

分类而言,前面五组属于短乱世,长王朝;后面三组属于长乱世、短王朝。

再数字上直观感觉,最特殊的一段乱世是东汉到西晋,时间比两段超长的要短很多,比几段超短的又要长很多。所以这一段可以看成是中乱世,不长不短的乱世,于是我们发现从东汉到隋,呈现出的是中乱世——短王朝——长乱世,这样的形式,如果我们委屈一下西晋,把西晋看成类北宋,那么就会形成四百一十一年的超长乱世,而这个超长乱世之后就是超短王朝隋朝。

再扩展一下,如果我们把春秋战国看成是秦之前的超长乱世,那么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共五百五十年,产生的是超短王朝,秦——十五年。

那么我们简单粗暴的梳理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如下:
第一长乱世(春秋战国550年)——短王朝(秦15年)——短乱世(秦到西汉6年)——长王朝(西汉210年)——短乱世(西汉到东汉20年)——长王朝(东汉190年)——第二长乱世(东汉到隋411年)——短王朝(隋37年)——短乱世(隋到唐6年)——长王朝(唐289年)——第三长乱世(唐到元372年)——短王朝(元89年)——短乱世(元至明17年)——长王朝(明276年)——短乱世(明至清37年)——长王朝(清268年)

当然还可以再简化,我就懒得搞了,应该已经足够明了:

第一长乱世孕育了两个长王朝,也就是两汉,但是两汉之前还有个过渡期,就是秦和秦末的短短组合。

第二长乱世孕育了唐王朝,之前也照例又隋和隋末的短期过渡。

第三长乱世孕育了两个长王朝,明和清,之前也有元和元末的过渡期,这段过渡期稍长。

大家可以看到,三个长乱世时间是递减的。我有一个爆论,即随之而来的长王朝的质量也是递减的,也就是乱的越狠、治的越好:两汉最好、唐次之、明清最差,清是最后一个王朝,也是唯一一个纯外族征服性质的长王朝。

所以说中华五千年延续,如果哪一次算是真正亡国,我认为就是甲申,清实为灭中华者,所以我们看明末清初那一代有良心学人的思想,那种触及灵魂的痛感,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是其他历史时期很少见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上的大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yb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