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海外敦煌简友好文互动专题读书简友广场
《庄子•大宗师》之二十二,儒道两家的自然融合!

《庄子•大宗师》之二十二,儒道两家的自然融合!

作者: 读史明智慧 | 来源:发表于2022-12-08 12:12 被阅读0次

    【读经典】

    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

    简单翻译下:万物从变化为物类开始,就期待那些自己不知晓的变化。而且即将出现变化,怎么知道不变化呢?即使将不再变化,又怎么知道是不是已经变化了呢?只有我和你,咱们俩就像做梦一样没有醒呢!

    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简单翻译下:死去的人身体形骸变化了却并无损他们的精神,就像精神的寓所改变但并不是精神的死亡。只有孟孙才是觉醒的,人们哭他也跟着哭,这就是他的处理方式。况且人们借助形骸称述的我,又怎么知道一定就是我呢?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简单翻译下:你梦中变成鸟便能在天上自由的飞,梦中变成鱼便能在深渊中自在的游。不知道如今说话的人,是醒悟的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心境快适却不知道是否会笑,快意的笑声却不知道是否排解,安于自然的推移而忘却死亡的变化,就能进入到寂寥虚空的自然一体。

    【谈心得】

    为什么孟孙才能够觉悟方内方外呢?孔子继续给颜回解释,“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就是说从成形化为物体开始,就不知道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所有的生命体都是一样的。

    “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马上就要变化了,怎么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即使不再变化,怎么知道是不是已经变化了呢?这也就是易经里讲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具体会变化成什么样子,没有人能知道;什么时候变化,也没有人能知道,作为方内之人的孟孙才明白这一点,所以才能和前面提到的子桑户、子舆等方外之人一样,坦然面对所有变化。

    “吾特于汝,其梦为始觉者耶”!只有我和你咱们俩的梦还没醒呀,而孟孙才

    已经从从生死长梦里醒过来了。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看到孟孙才对自己母亲丧事的态度,和孟孙才内心处理丧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在梦里,一个在梦外的感觉。

    “且比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同时孟孙才有骇形的身体,但没有被迷惑损伤的心;有旦宅这个白天身体的寓所,但没有精神上的真正生死。

    “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只有孟孙才是醒悟的,在这个环境下别人哭他也跟着哭,“是自其所以乃”,因为这是他的处理方式,也就是说在世间他认可自己的身份,按照礼仪处理母亲的丧事。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这句话很有意思,“相与吾之耳”,就是和别人说的我,“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你们怎么知道是哪一个我呢?

    孔子这是告诉颜回,孟孙才展现给人们看到的,是他在俗世间跟随大众的身份和状态,和他领悟了方外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他的表面。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如果你做梦变成鸟,就能厉乎天在天上欢快地飞;如果做梦变成鱼,就能没于渊在水里自在的游。然而这都是梦,这样就去沾沾自喜显然是要不得的。

    “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我们现在说话的自己,谁能肯定是清醒状态,还是在梦中所说呢?孟孙才已经体悟到这个道理,达到了一切随缘的境界,所以才能自由融入到方内方外之间。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这里“造适,献笑,安排”都是要刻意安排计划的,而“笑”“排”“化”都是自然发生的,往往计划酝酿半天,也很难确定下来自然发生的是什么。

    因此觉悟者做事情,通常不做计划不提前安排,遇到什么就自然应对什么,孟孙才完全自然而然的做事情,最终“乃入于寥天一”,这个“寥天一”就是大自然的天生状态,他已经和天然融为一体了,一切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进行化,无欲无求的实现。

    本节的这番话显然不是孔子的风格,应该是庄子借用孔子教育颜回的方式,讲述道家的思想理论,这样既推崇了孔子,用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儒、道两家的学者们都能够欣然接受,可谓高明至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大宗师》之二十二,儒道两家的自然融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yn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