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书摘
《离开微软,改变世界》讲述的是微软高管约翰·伍德在自己事业蒸蒸日上时却因一次偶然经历,在尼泊尔看到了无数的孩子无书可读,受到触动的他为了让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书读,放弃了自己的微软职位,转而投身慈善事业。经过努力,伍德先后在尼泊尔、越南等贫困地区创办了慈善机构“阅读空间”, 通过筹集资金为孩子们提供阅读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这项慈善事业,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世界。
适合谁读
· 企业家
· 想了解慈善事业的人
· 不知道该如何回馈社会的人
关于作者
约翰·伍德,凯洛格商学院MBA,曾在金融行业工作数年,并于1991年进入微软工作。在任职微软中国市场开发总监时期,伍德决意改变自己的生活航向,转而投身贫困地区的慈善事业。2000年,他创建了非营利性慈善组织“阅读空间”,旨在提高尼泊尔、印度、老挝等地区的文教水平。曾被亚洲《时代》杂志授予“亚洲英雄奖”,荣登美国财经杂志《快速企业》“社会企业家榜”。
学什么?约翰·伍德是如何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
假如你是一位微软的市场总监,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继续做微软高管,有百万年薪、有与比尔盖茨共事的机会、有美女相伴,另一条路是投身慈善,为落后地区捐钱捐书,没有报酬且条件艰苦,你会如何选择?
《离开微软,改变世界》讲述了约翰·伍德面对这样的两条路时是如何选择的。约翰·伍德是令人羡慕的微软高管,却放弃了曾经没日没夜拼出来的事业、放弃了他真心爱着的同居女友和打心眼里看好他的上司,选择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努力用自己在微软学到的技能和经验,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提高文化水平、打破贫穷的宿命。
你还会发现
· 约翰·伍德的尼泊尔之旅带给他什么触动;
· 如何调度志愿者的参与度;
· 约翰·伍德与一个叫小武的男孩之间有什么渊源。
一、众人羡慕的微软高管
首先,我们来看看约翰·伍德人生中的第一个身份:众人羡慕的微软高管。
约翰·伍德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伍德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从报纸上找故事讲给他听,也许就是这个小举动,培养了伍德热爱阅读的习惯。
每次兄弟姐妹嬉戏打闹的时候,伍德就一头埋在书堆里,贪婪地阅读着书中的故事。很快,伍德的父母就发现伍德对阅读的热情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购买书籍的速度压根儿比不上伍德的阅读速度,最后他们不得不给伍德买一辆自行车,让他骑车到3公里以外的公共图书馆去借书阅读。如此热爱阅读,伍德的学习成绩自然也是相当好,所以少年时代的伍德,简直就是那种大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不只是少年时代,伍德35岁之前的人生,都像是开了挂一样,一路绿灯,不断突破。1989年,伍德从凯洛格商学院(这是美国公认的最好的商学院之一)毕业后,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在经济萧条时期,许多银行纷纷倒闭,伍德用自己的智慧,拿下了威尔顿钢铁公司的信贷业务,连他的上司也对他另眼相看,这次的成功经验也成为伍德进入微软的筹码,帮助他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微软的正式员工。
1991年4月,伍德正式加入微软,之后又先后获得澳大利亚及中国地区的海外任职机会,工资翻倍就不说了,公司还给伍德配了专车和司机,除此之外,伍德还具有优先认股权,还能向公司报销全世界的旅行差旅费。伍德在事业上蒸蒸日上,感情上也是顺风顺水,伍德有个优秀的女友,金发碧眼,精通四国语言,她和伍德一样,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海外任职的机会。爱情事业双丰收,伍德绝对是人生赢家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伍德本可以过完他躺赢的一生,结婚生子、事业有成,但故事偏偏没有按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伍德的生命轨迹在35岁的时候发生了巨变,而这个巨变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
35岁那年,伍德进行了一场为期21天的尼泊尔旅行。在尼泊尔的旅程中,伍德被邀请参观了当地的一所小学。他看到70个孩子挤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孩子们排排坐在长椅上,紧挨在一起,没有桌子,他们就把笔记本放在自己消瘦的膝盖上,费力地书写。
那天伍德一共参观了八间教室,每一间教室的情况都是如此,都是那么拥挤和残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伍德发现学校的图书馆空荡荡的,仅有的几本书也被校长锁在了柜子里,理由是这些书太珍贵了,他们不敢把书摆在外面,怕孩子们把书弄坏了。
伍德看着那些被校长视若珍宝的书,心里更压抑了,那些书大概都是背包客留下来的,晦涩的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孩子们阅读,即便是把书摆出来,对孩子们来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一个物质资源如此丰富的世界,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怎么会整个学校都找不到一本适合孩子们读的书呢?”这是伍德在参观完学校之后反反复复问自己的一句话。
伍德没受过“没书可看”的苦,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书的功劳,伍德太清楚书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了。
尼泊尔的孩子不比任何人低级,他们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一样,也热爱读书,也有强烈的求知欲,只是因为没有可读的书,他们就要输在起跑线上,被扣上“文盲”的帽子,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眼前的一切深深刺激着伍德,他萌生出一个“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的想法,站在伍德旁边的校长,似乎看出了伍德的心思,他对伍德说:“也许,先生,有一天你会带些书回来。”就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伍德接下来的人生轨迹。
一年后,伍德真的回来了,也真的带了很多书,足足有3000本,这些书是伍德在网上募捐得来的,伍德还没有走近学校,就听到了熙熙攘攘的声音,孩子们在校门口的泥巴地里喊叫,教师们朝着伍德的方向招手,伍德刚一走近,远处就呼啦啦围上来一群捧着花的孩子,他们抢着想把自己手里的花送给伍德,不过是送了一些书而已,孩子们的表现却让伍德有一种“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的错觉。
事实上,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这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孩子看到那些童书的时候,眼睛都亮了,有的孩子把斑马和长颈鹿的图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有的被书上大鲨鱼的牙齿吓得脸色惨白,还有的不停地摸着拉布拉多犬的图片,那动作温柔得好像在摸一只真正的狗一样。
伍德被眼前的场景感动了,这温暖生动的场景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他为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这一点点改变而欣慰,这种欣慰是他在微软创造上千万利润的时候都不曾有过的。
那一刻,伍德决定要帮这个贫困的地区建一座图书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书看。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伍德想得很清楚,他知道自己如果离开微软,后面有上千个人排着队等着接替他的职位,但是在贫困山区建图书馆这件事,如果他不做,很可能之后的几十年依然还是没人做,尼泊尔更需要伍德,或者说伍德更需要尼泊尔来感受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看不到前途的决定,伍德为这个决定放弃了什么?过去三十多年的积蓄、曾经没日没夜拼出来的事业、他真心爱着的同居女友和打心眼里看好他的上司。他又会得到什么呢?也许是一份能惠及全球的慈善事业,但只是“也许”而已,而伍德就是要拿自己的全部身家去赌有一天“也许”真的会变成“一定”。
二、一穷二白的慈善组织者
建图书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尼泊尔这个极端贫困的地区建图书馆就更难了,在众多的阻碍因素中,最大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虽说伍德曾经是微软高管,但说到底也只是个拿工资的高级“打工仔”,伍德存折上的数字和修建图书馆需要的资金比起来,真是差太多了。
伍德说:“离开微软,我是一条离开了水的鱼,我没有在复杂的国际性非营利机构工作的经验,我感觉自己渺小而无用。”身边没有朋友从事慈善事业,得不到任何的参考和借鉴,而建图书馆的一大笔费用又没有着落,伍德究竟该如何进行他的慈善事业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当约翰·伍德成为一穷二白的慈善组织者之后,经历了些什么。
开始时,伍德经历最多的就是碰壁。为了筹到资金,伍德要去见所有可能会对他的项目感兴趣的机构。有一次,伍德去了美国喜马拉雅基金会寻求帮助,基金会派了一个主管来接待他,伍德以为这是个好信号,于是自信满满得讲起了他的图书馆大计,结果不到两分钟,对方就打断了他的话,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跟你谈,现在有几百家小组织想和你做一样的事。”
“因为他们想建的是一两所图书馆,而我要建几百所。”接下来,伍德把他在微软学到的营销和谈判技巧都施展了一遍。但那个基金会的主管除了不停地看手表、不停地摇头之外什么都没说,伍德最有把握的一次筹资计划就这样破产了。
但屡屡碰壁并没有磨掉伍德的志气,多年以来,微软教给他的最受用的一课就是“有事快做”,有了好的主意就要尽快想方设法去完成。所以几个星期后,伍德又从朋友那里争取到了和一家风险投资机构面谈的机会。
对方的负责人比尔提出他们会安排三小时的时间来看看伍德商业计划书的细节。当一个风险投资专家要花三小时审阅一份商业计划书的时候,相信任何一位企业家都会紧张,伍德也不例外。在24小时内拿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这对伍德来说是一次挑战,伍德立马跑回家,抓起睡袋和枕头又跑回办公室,他通宵加班整理商业计划书,第二天,他递上了一份35页的计划书。
当比尔把计划书翻到第17页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他想知道伍德团队的情况,他提醒伍德,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这次的投资将不会有希望。伍德沉默了几秒,对比尔说:“我知道,不是所有想改变世界的人都会像我一样辞去工作,投入到慈善机构中,我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可以在工作日或周末抽出1小时参与到筹集的活动里。这种模式能调动志愿者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资金去向,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必为这种模式付1分钱。”
听到这里,比尔大声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我喜欢低行政开销的企业。”
其实,除了商业计划书之外,伍德本身就是“项目可行”的最好证明,一个微软的高管,放弃了一切,投身到创建图书馆的筹划中,还有什么比这种真实的行动更让投资者安心的呢?
所以这次会议讨论到最后,比尔的关注点已经不在“这个项目可不可投”上了,他已经开始帮助伍德一起思考该如何使用这笔钱,怎样才能把图书馆更快地建起来。毫无疑问,伍德最后拿到了比尔的投资,这笔投资对伍德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解了伍德的燃眉之急,还给伍德之后的融资之路奠定了基础,毕竟对于一个年轻的机构来说,能够得到大型基金会的认可,无疑是给自己的小机构盖了一个“靠谱”的戳,再去融资的时候也就方便可信多了。
伍德的图书馆计划是一个将慈善和教育结合起来的壮举,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慈善家”在“教育”上下功夫,昨天我们读《草根慈善》的时候讲到的“同善会”也是同样修建了“首善书院”来教化民众,今天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把“慈善”和“教育”相结合的伟人,他就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范仲淹。
很多人对范仲淹的印象可能最初都是来自于《岳阳楼记》中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自己也的确是按他词里所写的那般,忧国忧民。
范仲淹自幼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朱家也不富裕,范仲淹只能到庙里去学习,在庙里他每天熬一锅粥,等粥凝结以后,再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当主食,这就是“断齑[jī]划粥”的来历,这段断齑划粥的经历让范仲淹更能体会穷人的艰难,这也是他日后格外关注慈善事业的重要原因。
范仲淹一生为百姓的疾苦奔波,但他真正投身于慈善事业应该是在他60岁的时候。皇祐元年(1049年),60岁的范仲淹调任杭州,族中子弟以为范仲淹有了隐退的想法,于是就商议着要购置些田产让范仲淹安享晚年,没想到这个提议被范仲淹严词拒绝了。
范仲淹虽然没有接受子弟们的好心,但子弟们整出的购置田产这件事倒让他开了窍,他由此想出了一个“购田救民”的主意来。范仲淹先是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县和长县购买良田千亩,然后让子弟们找能人来经营田地,这些良田所得的收入范仲淹分文不取,都用来救济宗族里的贫困成员,哪家若是遇上个婚丧嫁娶之事,范仲淹也都会慷慨解囊。
除了扶贫济困之外,范仲淹还热衷于赞助教育事业。据《范文正公全集》记载,范仲淹曾在苏州南园购买过一处草木葱郁、溪水环绕的好地,用来建自家宅院。房子建成之后,范仲淹就请来了风水先生想给新宅子看看风水,风水先生探查后,一个劲地夸范仲淹眼光好,选了块风水宝地,若范氏住在这里,一定会贤人辈出。
这本是好事,可范仲淹听后表情却变沉重了,他沉默了几秒后说:“这么好的地方怎能我家独享?不如让天下的人都到这里来读书,岂不是能出更多的人才”。于是,范仲淹就把房屋贡献出来,请朝廷批准设立苏州文庙,为朝廷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很大,引来当地的富人纷纷效仿。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范仲淹慷慨解囊,热心赞助教育事业,不正和伍德放弃高薪职位,跑去贫困地区兴建图书馆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两人都是将“慈善”和“教育”结合起来的人,也都在通过自己力量,去帮助和改变更多的人。
三、“阅读空间”慈善机构的领导者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伍德人生中的第三个身份:“阅读空间”慈善机构的领导者。
随着创建图书馆计划的开展,伍德的机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电视和媒体上的曝光率也越来越高。所以伍德他为的机构取了个新名字,叫“阅读空间”。
这时的“阅读空间”还只是属于尼泊尔,后来伍德又有了在其他地方开办“阅读空间”的念头,这个念头源于他在越南遇见的一个叫小武的男孩。
小武是伍德所住的酒店的服务生,他之所以在酒店工作,是为了赚钱上计算机课。小武每个月在酒店能赚23美元,电脑课程花费15美元,给父母5美元,剩下的3美元是小武日常开销的费用。
因为知道了伍德是微软的前高管,小武带着伍德去了他的学校,请伍德指导他的计算机课程,他还从自己仅有的3美元中拿出10美分来请伍德喝咖啡,听他讲微软的故事。在小武身上,伍德似乎看到了当初刻苦钻研编程的自己。
“也许,我可以帮你支付一些课程费用。”伍德想帮帮这个上进的年轻人,于是试探性提出建议。
“不,如果你那么做,我们就不是朋友了。”这是小武第一次拒绝伍德。
后来伍德借口自己要买英语书,请小武带他去书店,为的就是给小武买几本计算机方面的书。当看到小武对一本Excel辅导书爱不释手时,伍德以为自己的秘密计划要实现了,于是马上说:“我买这本书给你好不好?”没想到小武立马把书抢过来,放在书架上说:“如果你那么做,我们就不是朋友了。”这是小武第二次拒绝伍德,这一次,伍德开始为小武的自尊心而担忧了。
到底该怎么帮助他,才不会遭到拒绝呢?
伍德想到,也许可以给小武创造一份“助学金”。于是,他找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道:亲爱的小武,作为一名微软职员,我有经过比尔·盖茨先生的授权,可以发放助学金给那些有前途的越南学生,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所以我们想支持你的学业,请接受信封里的“助学金”,你可以用它买书和电脑。
伍德在离开越南的前一晚把信给了小武,五分钟后,小武敲响了伍德的门,他眼里含着泪,对伍德说:“如果你觉得我很聪明,那我一定是很聪明,如果微软认为我是一个好学生,那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我会写信报告我的学习情况,谢谢你,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计算机。”
临走前,小武给了伍德一张照片,照片上小武拘谨地站在酒店前,据说他去照相的时候,嘴里一直在说:“希望我的朋友伍德能永远记住我的样子。”
因为小武,伍德有了在越南运作“阅读空间”的念头,伍德知道,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还有千千万万个小武在等着书看。但创建“阅读空间”就需要钱,此时去哪儿筹钱又成了伍德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毫无头绪的伍德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阅读空间”举办了一场筹集会,他邀请了不少爱心人士,还有一些重量级的企业家。伍德站在台上,讲着他的经历、选择、见闻和“进军”越南的计划,他希望这些真实的故事能多多少少打动一些观众,哪怕只有一个支持者,都能让伍德在越南建立“阅读空间”的信心坚定起来。就在伍德按计划演讲的时候,台下的一位观众打断了他的讲话,这个人是硅谷的传奇人物唐,他站起来直奔主题,问伍德需要多少钱。
伍德如实说了自己的需求,唐当场承诺说在场的所有人资助多少钱,他就以一比一的形式相应资助多少。筹集会的氛围被唐的这一句话调动起来了,很多人都当场开出了支票,参与到了“阅读空间”的越南计划中。
这一次的筹集让“阅读空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让伍德有信心、有实力去帮助更多没有书的孩子。2001年,伍德终于把“阅读空间”开进了越南,之后他又进军到老挝、柬埔寨等地,看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创建“阅读空间”的计划中,伍德激动地说:“希望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能开办20000所图书馆,让“阅读空间”遍及全世界。”
这个世界,因为伍德的牺牲和付出,一点点发生着改变;第三世界的儿童,也因为“阅读空间”的扩展和普及,正一点点摆脱愚昧,这才是伍德离开微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总结
《离开微软,改变世界》是作者约翰·伍德投身慈善、创建“阅读空间”的经历,从众人羡慕的微软高管,到一穷二白的慈善组织者,再到“阅读空间”的领导者,伍德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世界。
如果你有看过原书,那你一定会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封面上,伍德满足地站在驮着图书的牦牛旁边,仿佛回到了人生的起点,上面写着“1/3的商业故事+1/3的世界游记+1/3的人生际遇=一本100%的好书”,其实这句话不只能形容这本书,更能概括伍德的人生,“1/3的商业故事+1/3的世界游记+1/3的人生际遇=一个100%的好人生。”伍德用行动告诉我们,个人的力量也能够改变世界。
我们也衷心地希望“阅读空间”能够走向更多的国家,帮助更多的孩子。如果你对“阅读空间”感兴趣,也可以百度搜索“阅读空间”,关注“阅读空间”的进程甚至也可以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离开微软,改变世界》金句:不要等待许可,只要投入去做;不要让说"不"的人耽误了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