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跑步,但不是与生俱来。
我早起跑步,看见人间烟火,定不是那夜晚的繁花。
1
只有出差和半程马拉松比赛时才会早上跑步,尝试过早上跑步的日子,不舒服。后来慢慢习惯于晚上跑步,也爱上的晚上的轻松。这些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时长出差,在外地,早上跑步就是我的选择。
我刚跑下一个半马的时候,朋友圈使劲晒图。刚认识一群朋友,也是跑步结缘。2015年秋,我在辽宁省盘锦红海滩跑下了第一个半马,认识了一群跑步的人,这些人,有的早已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一多半源自我不在他们聚集的那个城市,另一多半,使我渐渐的爱上了一个人的跑步。
刚认识跑友圈的人时候,大家跑步完都会聚会,聚会似乎成了跑步的目的,从天南海北,刷PB,打卡城市,越跑越野,从平地到越野,从21到42到100,对于自己的挑战不断增加。
而我,自始至终有一个弱项就是扁平足,2015年,我兴奋地告诉大家,我是一个扁平足,却跑下了半马,我太高兴了。娄哥,一个打击,不要总说这个。自此,我从不提自己是扁平足。
自己开始慢慢的一个人去思考,跑步是为了什么。
人的运动效果是和身体相融的,最恰当的时间做最适宜的事,身心才会最愉悦。
很多书、公众号提倡早上跑步,认为早上5点多起床跑步,一天都精神,有效的时间管理大师,是不浪费早上的时间去读书和跑步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说傍晚不能跑步,傍晚时分,汽车尾气最重,另有说傍晚时分阳气渐渐散去,天黑勿动等学说影响了很多人。
有一段时间,我住在清华校内,尝试跟着清华的学生一起早上跑步。清华有一个晨跑队,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早上5点30跑到6点,5公里。里面有学生、教师、后勤师傅,每年的校园马拉松都会看到后勤那位师傅上台领奖。他们是一个很好地团队,私下里有很多的联系,后勤师傅还时常邀请他们到食堂小窗口尝尝他的手艺,他们也会经常聚会,据说后来,他的子女暑假到清华也会跟着跑步。
而我,跟了几天坚持不下来,晨跑完了,并没有一天都很轻松。
有一点,我随我的母亲,上午十点很容易犯困,周末在家这个点一定不能躺着,很容易就睡了。上班时间还好,但一般这个时间我都给自己设置一个闹钟,做几十个俯卧撑和深蹲,也就挺过去了。此时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正好是周日上午10:25分,而我已经打了好几个哈欠,困意十足。
我还有一个问题,是低血压,早上跑步很容易供血不足,有两次干呕的状况,不知是天气热还是供血问题,反正早晨跑步,对于我来说,勉强。
然而,2019年是我早上跑步最多的年份,这一年,离开北京最多,出差任务最重,走南闯北的,白天需要开各种会,晚上总会要叙叙旧,见见许久没见的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
所以,京外的晚上,除了散步,基本上没有跑步。
2
夜晚,刺激的迸发。深夜的飙车,酒后的狂欢,7:30以后的演出和体育比赛。
清晨,是那么的寂静和平和,而又显得那么匆忙。
处于强迫也好,处于抵抗中年油腻也罢,京外出差的日子,我还是会早起跑步。但凡到达酒店,第一时间查阅最近的跑步公园在哪里,无论多晚睡,总会根据第二天早上出发时间,倒推出早上几点跑步合适。
早上跑步风景别样,穿梭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看着每一个独具特色的美食和风景,从不追求夜晚的配速。看见的是人间烟火,定不是那夜晚的繁花。
这些年外地的晨跑,并没有提起速度,而是慢慢的在这个不常去的城市里,静静的观察着勤劳的中国人,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的劳动者,那些悠哉悠哉在公园晨练的幸福者,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人。
清晨,我也喜欢那悠哉的南方,那晨练的公园。老人慢悠悠的晨练者,有的练拳,有的练剑,有的在慢行,而却很少有人在跳广场舞,兴奋似乎都是夜雾降临之时。
南方的早茶,是我很享受的。据说泰州的早茶已经做成了地方标准,工序、公筷,标准化流程,让每一个顾客享受着皮包水的一天。
还有那路边哭泣不肯入幼儿园的孩子,每每就看到了地上打滚的我。小时候,爸爸单位的货要经大连港口出口到日本,去大连是我小时候跟车的梦想。尤其是没有上学的那段时间,这成了我跟车玩,有火腿肠吃的福利工作。这种福利全看我爸脸色,我妈常说,有时候不让去,我就在路边打滚,我爸一脚准备踢来,我拔腿就跑,跑向姥姥家,那个我6岁之前成长的地方。
热腾腾的早餐店是每一个城市独有的记忆。
每次回家,都要吃一碗家门口的豆腐脑,一个开了30年的路边摊。两口子30年前,从黑龙江投奔亲戚来这里,支起了这个早餐店,周围的人亲切的呼唤他们为“炸油条的人”。30年,两人给两个儿子买上了楼房,买上了汽车,2023年五一回家,看到他们还在,脸上幸福而满足。
我妈常说,只要肯下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是的,我也记得我老家火车站的清晨那些叫卖声。疫情后,开始回老家的次数多了,高铁也对我们这些人口不多的小城市吝啬的排着表,从北京到我们那个县城只剩下三趟车,一趟动车,一趟白天路过的慢车,还有一趟夕发朝至的卧铺。
回家,一般选择卧铺,而回老家需要在隔壁县下车,回北京就不停隔壁县,我想来想去,可能是为了错峰。2023年五一,全国出行人数超级多,超过了19年的整体数据,用了抢票软件抢到了一张卧铺,早上6点下车。
陌生的车站门口挤满了揽客的出租车。他们用尽嗓门喊着目的地,喊出了清晨对生活的向往,用热情去招呼,招呼这即将到来的希望。这些大部分是拼车,是县域地区的常态,不打表,一口价。已经不仅仅是出租车在运营,很多私家车也加入了这样的行里。生活不易,监管也就睁一眼了吧。一般都是固定的区域,你总会在无数吵闹的叫卖声中听到你想去的地方,20元就回到了我们县城城区任何地方。
两个城市相距20多公里,一辆车4个人。有的是刚下火车,有的是城市之间往来上班大家约定俗称的坐着这样的返程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30年前,这似乎就是共享经济的初始吧。而现在,好多城市的滴滴司机饱和,外卖骑手饱和。
不知什么缘故,也不知道受谁影响,躲开井盖变成了条件反射,好在这条路上,井盖不够。
早起压井盖是我们那结婚的风俗。表弟结婚时,他们那个大小区,100多号楼,从未对井盖如此惆怅,早上4点多开始压井盖,红纸、砖头到后来变成了红纸和泥土,实在找不到砖头。小区太大了,面对那一望无际的井盖,害怕新人走向幸福的路上有坑有坎,我们一群人哈着腰,为一对新人保驾护航。
2020年,北京实施垃圾分类,家里得多备几个垃圾桶,习惯确实改变了很多,回到东北老家,也不自觉的把垃圾分类。垃圾送下楼是中国人的习惯,而据说山东的一个县级环卫企业制定了一套乡村振兴垃圾清理标准,改善了好多乡镇的环境,还走出了国门,中标了海外市场。有时候回家,会改变家里老人攒塑料袋、纸壳子的习惯,顺带手扔到楼下垃圾箱,有时候我妈会偷偷的藏起来,总以为是要去卖废品,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些抵触,后来发现,是专门攒给了清洁的阿姨。让我感到反转的是,今天看到过一个评论:
“小区有个老太太,退休了没事儿经常翻垃圾桶拣废品换点零钱,为此,儿子没少跟她怄气。邻居们不理解,指责儿子说,人老了,顺着她点不好吗?儿子说,我妈有退休金,不缺那点钱,垃圾桶是社会底层人最后的生存机会,有人比她更需要那些废品,一个吃饱饭的人去掠夺那些衣食无着的人的生存资源,那就是贪婪。 ”
3
北京的早高峰,异常的拥堵,2023年,北京这座拥堵的城市,允许经核定的通勤大班车校车可以走公交车道了,三环路上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允许社会车辆在公交专用车道通行。
来北京后,我基本上没挤过地铁,从租房子到买房子一直在公司附近转来转去,就是不想把时间挤在路上。刚博士毕业到北京工作报到,第一天借宿在兄弟那:南二环的城区,而去五道口那边报道要先做公交车再换乘地铁,公交车堵在了桥上,在一个双层大巴的下层,拥挤的人群,闷热的天气,看不到外面状况的烦躁,让拥有密集恐惧症的我不禁浑身难受,为何放弃舒适的东北省城工作偏偏到京城来落魄,这些年才知道,二环是一个多么舒服和令人向往的名词。
生活向来不易,2015年夏天一个周末,凌晨5点从北二环的不夜粥铺出来,上半夜的酒已随后半夜的粥消散。而这个粥店好像最近听说要换地方营业了,略有些舍不得。
为了剩下几十元钱的打车钱,我选择了地铁回到北五环。自嘲“骑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我走到了最近的二环地铁站,地铁闸口大门并没有开,在台阶上却坐着几十号的人,他们几乎没有是醉醺醺的消费者,而是匆忙的打工人和赶路者,他们眯着眼睛,与生活争一点点的睡眠。这只是北京地铁最宽敞最不拥挤的一条线:二号线,一个大多数上去都会有座位的城内地铁。
而当我换乘到那条号称可以瘫痪中国互联网的13号线的时候,下行的车辆挤满了人,对面的站台上挤满了人,车站门口挤满了往里进的人,还有那无数的共享单车和私人自行车,北京最有名的天通苑社区,它拥有4个地铁站,离北四环也只有10公里不到。
我庆幸,户口排队期和首付款能力的那些日子每天可以走路上班,总可以租住在公司附近。严格意义上说,是自我定义的走路上班。每天下楼到进公司大门40-45分钟,除了下大雨,基本上我都走路上班,偶尔着急也会骑行。
之所以走路上班,因为抛去一头一尾地铁时间和三站地地铁时间,实际上多走了20多分钟。可就是多走了这20多分钟,让我每天可以领略北京四季的清晨。
每天,我需要在一个河边公园穿行2.5公里左右,看河边的花草水木随四季变化。尤其是春天3月底,桃花、海棠花盛开的时候,仿佛走进天空之城,重新勾勒出另一番京味的烂漫。看那些早起的老者、奔跑的青年人、骑行的上班族穿梭在林荫道上,无疑对这个拥挤的早高峰划出了一片宁静的田地。
2020年春节过后,这个走路去公司的福利暂时消失了。公司选择了更便宜租金的地方,距离家将近11公里。彼时的我在地铁、公交和共享单车之间没有抉择,只能是共享单车。早起,酒精喷雾车把,手套,口罩全套武装坚持了5天,就还是回归到了地铁和公交,那时对于车牌和户口的渴望胜过了冬季在公园跑步的时刻。
而正是对于未知科学的敬佩,在一次骑行快到公司楼下的时候,我提前停靠了自行车,本着走过十字路口,舒缓舒缓小腿肌肉,没走几分钟,为了给后面三轮车让路,侧身垫脚在马路台阶上,而转身那一瞬间,崴脚了。我一瘸一拐到了公司楼下,没带身份证也不能去医院挂号拍片子,硬是冷水泡了一上午才延缓住迅速浮肿的速度。
在医院焦虑的人总不会理性消费,更不会讨价还价。在积水潭医院硬是花了近千元人民币买了康复科的四次教程,而我只当天学了一次,那三张教程卡在我家抽屉里一直存到现在。那以后,金鸡独立锻炼脚踝附近肌肉力量是我逢人便叮嘱的传授。
晨起,练也罢,奔也好。无不是为了身和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