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过去信息的匮乏遇到如今技术革新导致的信息爆炸让人不知所措。
第二,长期把注意力放在稀缺资源上,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急剧下降。
第三,大部分人求知但不求智。
(一)
过去信息的匮乏遇到如今技术革新导致的信息爆炸让人不知所措。
从前,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对任何外界的信息,我是怀着敬意的。曾在上学路上见到半本连名字都已经看不到的书,读得津津有味、茶饭不思,甚至因为一些情节泪流满面,当时11岁。
我当然从未想到今天会有漫天的广告、新闻与八卦。因为技术的革新,在信息这一堵墙上,开出了缺口,导致信息的爆炸以及信息碎片的蔓延。
是知识变得廉价了吗?并没有。知识对你有用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每天汹涌而来的资讯那么多,你怎么知道什么对你没用什么对你有用呢?
是啊,但这不是应该你自己去解决的问题么?毕竟你的人生,没有谁有义务对你负责。
(二)
用一句话来总结如今大部分人的现状就是:他们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占据,导致认知和判断能力全面下降。
金钱,时间,有效信息,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的长期资源。在长期资源极度缺乏的时候,人们就会把注意力转向那些稀缺资源:成功的风口、致富的秘诀。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即便是给予缺钱的人一笔钱,他们也不一定能一直富下去;给那些缺时间的人更多的时间,他们也依然是个拖延症患者。
注意力本就不在最致命的因素上,怎么可能不会是穷?我所说的穷不一定是只金钱,还包括时间与精神。时间的穷者永远都瞎忙;精神的穷者永远都在单一思维层面挣扎。
哈佛大学一个跨学科团队有个“稀缺头脑模式”的概念,长期的资源稀缺直接导致了“稀缺头脑模式”——比如为了生计不得不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却无法为自己长远打算跳出怪圈;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一直瞎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比如大部分人都在做的是紧急而迫切的事,其中不乏很多没必要的事情,而那些看似不紧急却又特别必要的事情都被抛出脑后。
(三)
我见过大多向我求助或提问的人,都求知而不求智。
这很荒谬。
当我说出确切的答案时,他们通常感谢之至;但当我说其实你可以多思考其他角度的时候,他们通常的态度大概是,我不需要那么多废话。
很遗憾,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确实比“怎么做”更重要。然而大多数人只想知道怎么做,不想知道为什么。
他们自诩知识分子,然而恐怕侮辱了知识分子这个词的意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脑力劳动者。很大程度上,他们只能算个基本脑力劳动者吧。
人们求知,而不愿求智。
“智”,矢、口、日。知日也,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是为智。很多人却只留一矢一口,也就是一箭一口,并无他用。
从心理学上来讲,很多现代人求知的目的是什么呢?两点,一是被认可;二是求方法。
他们多看了一本书,或者多看了一篇公众号的文章,甚至知道了娱乐圈某个明星的新闻八卦,便觉得这是所要的,因为在下一次社交场合,这些便是谈资。这是被认可。
他们每天都在问,哪里有赚钱的好门路,哪里有成功的捷径,什么东西有简单又好用还免费?这是求方法,甚至可能可以说是求偏门。
而求智是什么呢?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抛开单一思维,想得深一点,熟一点。对如今所谓信息爆炸或碎片化的现状而言。那就是:有效信息仍然匮乏,并非信息爆炸或过于碎片化,你缺乏的是深层次的思考与智慧,来建立对有效信息的筛选机制。
所以,如果说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给你带来了困扰,你要做的,绝不可能是通过删除几个APP、用回以前的功能手机,甚至企图回到以前那个信息极度匮乏的时代。这就好比外界太吵,你就搞聋自己的耳朵一样愚蠢。
第一,认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依赖他人;选择是自己的事情,要敢承担后果;
第二,看清”稀缺头脑模式“,必要做目光短浅、格局太小、每天都只忙碌手头或眼前事情的人,你可以少做事,但一定要做对的事;
第三,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智慧也许可以。
我是高毅,一个创业者,觉己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