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我们常听许多人说,只要我稍微用用功、努努力的话,我也能晋升/我能拿高薪/我也能成为马云……然而他们没有成为马云,只成了一朵浮云。有人扶摇直上、平步青云,也有人想努力,却始终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高薪人群究竟有什么秘密?
他们和一般人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他们为什么能持续精进呢?
总括起来,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以下五种一般人不了解的技能:
如何避免低水平勤奋
很多人的问题不是不勤奋,是只知道勤奋。勤奋的方向错了,就是低水平勤奋。比如,某人发现自己总是管不住自己,于是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年度目标:一年读40本关于自我管理的相关书籍。虽然图书是外部事物,但思维本质还是典型的“向内求”。
这其中暗含着一个逻辑漏洞,他的逻辑是:因为我自我管理能力差,所以想通过一年读40本书来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可是,读书本身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能管住自己读40本书吗?显然这个目标最终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有!比如,可以把年度目标改为:参加读书沙龙会,分享40本书。这是把向内求为向外求。通过社群给自己压力,群里人会有期待和监督,分享的过程会产生沟通和交流。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目标不仅更容易实现,而且实现的效果更好。
还有么?
有!比如,可以把年度目标改为:找到自我管理方面的专家,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所谓专家,必定花费过自己大量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看过大量的书籍资料,走过许多弯路,提炼过诸多观点,帮助过许多类似问题的人。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有!比如,可以把年度目标改为:成为自我管理方面的专家。这个目标显然难一些,但达成后能让价值倍增。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不断的学习并通过沙龙会分享N本书”+“不断的找到自我管理方面的专家拜师学艺”+“不断的加入各种圈子和找到资源继续学习”+“不断的提炼总结并管理核心知识” +“不断的尝试帮助自我管理有问题的人”等等。
如何克服懒癌和拖延症
为什么有人打开手机想要背单词,却鬼使神差的戳开了微博和微信;为什么有人打开电脑想要听讲座,却不知不觉得看起了电影和电视剧;为什么有人晚饭吃了不少,睡前却还是管不住自己伸向零食的手;这些的本质都是大脑的那个“原始部分”在作怪。
人之所以会有这种天生的“短视”,喜欢即时的反馈和满足感,是因为人类生存和演化的天性造成的。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茹毛饮血的时候,资源稀缺,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大脑持续的分泌化学物质,它们促使人类去寻找并摄入食物,热量越高越好,自身的脂肪储存的越多越好。如果没有这种机制,人类很可能存活不到今天。
可远离了原始以后,我们进化出了更高级的控制单元,我们学会了计划,学会了为达成长期目标放弃短期利益。但人类大脑中原始的那部分并没有消亡,它依然在时刻争夺着身体的控制权,促使我们孜孜不倦的寻求即时的满足感。
想想婴儿刚出生最原始的生理反应,饿了就哭,不给吃的就一直哭,吃饱了就笑,这就是即时满足的反应。同样的,如果一件事能短时间看到反馈(成果),人们就很容易偏向于先做那件事。
这就是为什么学习一个小时很难,而磕一个小时的瓜子却很容易。因为每一个磕瓜子的动作都是有即时回报的,每个磕瓜子的动作都会得到相应的一粒瓜子吃,大脑的即时满足很快就来了,而学习了一个小时,得不到明显的成果和反馈。
那么,要如何克服呢?
简单的说,就是想办法用“延时的满足感”来替代“即时的满足感”。有人可能说,让我延时满足,是不是要一直延到死再满足?当然不是。延时满足绝不是压抑自己的需要,是适当的迟一些再满足。只是需要和自己的大脑做一个约定。
有一个方法:等待10分钟。在诱惑面前安排10分钟的等待时间,如果你10分钟之后还想要,那你就可以拥有它,但是这期间,你应当要时刻想着长远的利益。我们可以把这条策略总结为:创造一点距离,让拒绝变得容易。
比如在学习工作时,想拿出手机玩之前,可以告诉自己:“等10分钟之后再玩,如果10分钟以后还想玩,就可以玩。”但在这期间,人通常会思考玩手机对学习效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了这样的思考,10分钟过后,一般也不会再想着拿起手机玩。
这个方法还可以运用到那些“我要做”但又总拖延的事情上。对于这类事情,可以告诉自己:先坚持做10分钟,10分钟之后如果觉得不想做,就可以放弃。但通常只要不是自己厌恶的事情,开始做了以后很容易就忘了10分钟的约定,不知不觉的就会做很久。
如何避免被成功学忽悠
“成功学”喜欢总结人们愿意接受的简单的成功技巧和经验,却很少提供那种人们不愿意接受的情势与压力。“成功学”会告诉我们一套简单的模式、一个简单的公式或者一种简单的方法,只要按照这个模式、公式或方法,就能获得成功。
比较经典的有:
1.“只要就”模式。有的大师说,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有的大师说,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还有的大师说,只要“抓住机遇”就能成功。类似的,
2.“因为”模式。成功是因为“勤奋”;不成功就是因为懒惰……
3.“渴望”模式。成功是源于自己对成功的渴望,不成功是因为还不够饥渴……
4.“不要”模式。成功是源于不好的习惯,所以,不要抽烟、不要喝酒、不要……
5.“潜能无限”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成功,没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发现潜能,要发现自身的潜能……
6.“思维改变命运”模式。成功就是因为思维不行,只要思维转变了,什么都变了,就成功了……
盘点一下网络上盛传的“成功公式”,可能有不下百种,比如:
成功=(时机+心态)x人脉;
成功=(意愿+能力)x行动;
成功=(自律+奉献)x毅力;
成功=(天资+机遇)x勤奋;
成功=(热情+方法)x时间;
成功=(工作+休息)x实干;
成功=(目标+行动)x反思;
成功=(知识+质疑)x谦逊;
成功=(自立+自强)x感恩。
每一种公式的背后都有一套理论和故事在支撑,看的人们已经眼花缭乱,成功到底“等于”什么?也许,成功学大师的嘴里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所谓的“成功学”有时候就是:忽悠到你给我交学费,我就成功了。你再忽悠到别人给你交学费,你也成功了。
珍惜时间、珍爱生命,请远离“成功学”
如何应对自身的缺点
我常常听到有人有这样的疑问: “我的时间管理不好,我该怎么补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我对数字超级不敏感,我要怎么做才能对数字敏感了?”“我不喜欢与人沟通,我要怎么让自己健谈了?”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问自己3个问题:
(1)这些能力是必须在工作或生活中使用的吗?
(2)这些能力可不可以完全放弃?
(3)这些能力能不能找同伴来弥补?
季羡林当年数学只考了4分,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与历史学家;臧克家数学0分,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吴晗,数学两次考了0分,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马云,数学成绩曾考过1分,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
被木桶理论忽悠了那么多年,其实我们只要做一只酒提就好了。每个人在刚进入职场的时候,都需要一些职场礼仪、职场思维、职场小技能等一些打底的基础技能作为酒提的底部。这个“底”非常重要,没有这个“底部”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酒提的底做好了,再就是酒提壁。酒提壁就相当于我们的通用能力。
未来,让我们持续进步的是通用能力,比如:领导能力、创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跨界能力等等。这其中的有一些能力是我们不可或缺同时也是无法被未来的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在这部分里面我们缺什么了?
酒提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手柄。如果酒提没有手柄,其他的部分加起来撑死也就叫个杯子。手柄所代表的,就是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那个我可以拿出来分分钟秒杀他人的终极技能,而这个技能也一定是我们又感兴趣、又擅长的优势能力。
如何在失败中崛起
这个世界真正的玩法,绝不是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应该是Always zuo Never die(常作不死),也就是要具备“自我修复能力”。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是一个典型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人。他是一个跨界高手,做过航运公司的老总、房地产大亨、传媒人士、主持人、办过报纸,还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书名叫《做生意的艺术》,在美国狂卖300多万本。但很少有人知道,特朗普的跨界背后其实是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他这一辈子经历过四次破产,最高的时候负债高达9亿美元,当时借他钱的各大银行都怕了。
乔布斯三十岁的时候,他被董事会从他一手创立的公司中赶走。离开苹果后,在自己创建的新公司里,他又承受了市场失败的重挫。挫折的教益让他认识到完美主义的弊端,从而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CEO。乔布斯总爱说 “nothing to lose”,他曾对年轻人建议说,年轻的时候最大的好处就是什么也没有,所以什么也不会失去,要趁着年轻去做一番事业。
埃隆•马斯克也是个从无数次的失败中创造历史的人。在2013年都柏林(Dublin)网络峰会上演讲时,马斯克回顾说,在2008年和2009年,他的Space X和特斯拉项目都差点遭遇滑铁卢。Space X项目前三次发射航天器的努力均宣告失败,而且花光了大笔资金。特斯拉在破产前的最后一刻筹到了钱,活到现在成为目前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一个不太好的解决问题方案胜过无数个好理由;
一个不太好的行动胜过无数个美好的空想
不要让自己的梦想只是想想。
离开那滋生堕落的温床,哪怕只是为了一个小小的目标,行动起来才有可能实现。
坚持信念,投入其中,脚踏实地去改变、去实践、去行动,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精彩!行动起来,活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END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节省职场人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