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很特别.
他的录制是在北京的大街上,在地铁车厢里,在天桥的涵洞里。
你如果是看优酷上的节目视频,会看到梁文道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一边走一边解读一本经典的书。
经典的书+世俗的场景,这种结合不但不突兀,反而让我们普通人有一种贴切感。
细想一下,我们每天不就是在这样的街景中走过么?那些普通的街道和行人,普通到我们都从来没有留意过。
而现在在这条路上,我们和梁文道一起共读经典,这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体验?
知乎大神@采铜是这样评论这个节目的:
papi酱的视频现在很火,可是你会看第二遍吗?可是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即使是30年后再来看,也不会过时吧。
2.
保守的自由主义: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是最近一年才开始卖书的,在这之前每一期节目都是以几本书围绕一个主题来策划一期节目聊一个话题。
几年追下来,书架上到处是看节目之后买过的书,以及那些书延伸的其他书。
我这样说,应该算是正儿八经的罗粉吧。
看罗辑思维久了,书自然就读得多。就像一棵树,树干啊,树杈啊,七七八八慢慢被我熟知,甚至罗辑思维还没有讲的一些东西,我也已经接触到了。
于是就发生了让我欣喜若狂的事情:就是有时候罗胖开始讲一个段子,我就能反应过来,哦,这个段子是来自哪本书里的。
你看,这就是阅读带给我的成长的自信。
3.
冬吴相对论
这个节目是梁冬和《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吴伯凡两个人唠嗑的节目。
虽然目前暂时停播,但是现在在喜马拉雅上能找到之前聊过的500期话题。
梁冬的敏捷活跃,吴伯凡的憨厚睿智,两个男人嘻嘻哈哈,妙趣横生;
吴伯凡的阅读量惊人,每期都会结合一两本书来展开话题的讨论,聊得过程中还经常旁征博引,让你听完之后很有把他提到书都买过来读的冲动。
我经常在没有思路写文章的时候听上一期,然后把他们提到的书都买过来读一遍(或者买过来读一遍之后再听一遍)。然后立马思路充电满格,火力全开。
4.
简书的签约作者群
这个群的日常聊谈“污”的惨不忍睹,段子和冷场交替进行。
但是你别看是群嬉笑怒骂的年轻人,实际上他们已经红遍知乎,微博,甚至名下已经出版过好几本畅销书了。
闷声发财的一群年轻人,就是指的他们。
我自认为自己阅读量还可以,但是发现他们的阅读量才叫惊人。
又一次我说想看小说,想请大家推荐一本,结果@徐沪生,这个IT男出身的作家,霹雳巴拉一口气推荐了十几本我一本都没听说过的(是,我很LOW),而且告诉这些在他的新书里面都提到过。
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群勤于思考的写作者。所以你看他们的文字,往往惊叹为什么他们还那么年轻,思想却那么有深度?就像我喜欢的蒋方舟,而这个小圈子里有一群“蒋方舟”。
认识他们之后,我经常会把他们的书买过来阅读;看上去有点鸡汤的书名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深度思考的灵魂。
我属于年纪最大,最不红的一个了,但在学习这个圈子,年龄和经验都是不值一提的。
你呈现的内容是唯一让人尊敬的标准。
5.
聊到这里,你会发现:如果你在主动地阅读,挣钱变成了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
罗胖说,古时候,富人是不读书的,他们会雇一群人给自己读书,他就是那个读书的人。
我们身边不都是在做这样的事情的人么?
吃到了好吃的,我发个朋友圈分享一下;
去了一个地方觉得特好玩,分享一下;
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觉得对自己特有收获,那为什么不尝试进行整理和分享呢?
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看了你的文章有收获,给你打赏了哪怕1块钱,你也能体会这种知识转化后的喜悦。
分享可以形成一次价格差,就像我5块钱进的货,10块钱卖给你一样。
一本书我20块钱买过来,阅读,整理,结合其他的经验,我变成一篇文章,一个视频,甚至一次线下的分享会,你来点赞,你来买单。
这也是读书的收益,阅读和挣钱,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依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的过去的3月份,因为阅读和阅读之后的分享带来的收入,占我的总收入的1/4。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不是么?
我坚持了一年,就开始有这样的回报,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呢?
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END.
网友评论
我一直承认这个事实,却没能埋头开始行动。
谢谢六哥提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