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习惯的养成究竟要多少天?
最短的说法是21天。“21天”的谬论可能源自一位整形外科医生麦克思威尔•马尔兹(Maxwell Maltz)。马尔兹医生发现接受截肢手术的患者需要大约21天来适应肢体残缺的事实,因此,他认为21天是人们适应任何生活变化所需的时间长度。
但很显然,养成一个习惯与适应残肢还不是一码事。有些习惯的养成并没有那么容易。
那么,一个习惯的养成究竟要几天呢?
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的时间平均为66天,但不同行为所需时间相差很大,从18天到254天不等,这表面人们将习惯自动化所需时间千差万别,在某些案例中,这个时间可能惊人地长。
原来如此,习惯是没有开关键的。这就是有些人的一百天行动很容易成功,而有些人则很难的原因。
习惯非常具体,具体到每个人对每件事的难度感觉不一样。
例如,早起对于我来说不是什么问题。我很容易形成早起的习惯(七点以前),哪怕我起来以后无所事事。
我读大学的时候每天都起得很早,六点半起床,只是为了无比坦然地去食堂吃个早餐而已。对于那些早起去锻炼或者背单词的同学而言,我简直是在浪费生命。
是否能有一个解决的方案适用于所有,想要培养好习惯的人呢?
还真是有。
习惯养成究竟要多少天
在尝试过一百天行动,读过《自控力》等书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实操性非常强。
1.微习惯没有截止时间
微习惯没有具体的截止时间,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但我们要寻找的是行为变成习惯的信号。
2.微习惯能给予你自主权
人一旦感受到控制,就会消极怠工。人们厌恶这种情况。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你难道不想好好对待自己吗?
长期来看,依赖情绪和动力并没有效果(作者用大量研究事实证明:情绪变化太快,而动力会受身体疲倦感及其他因素影响),微习惯没有压力,它实践起来特别轻松,所以你在潜意识里不会感到自己被计划控制。
在完成每日微目标后,你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你不会有内疚感。
3.微习惯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因为每日目标实在是太简单了,因此不需要任何自我效能感就能成功地开始行动,而每天的成功都会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简单地讲,就是自己感觉每天都棒棒哒。因为每天都超额完成了目标。这种感觉会一直鼓舞你,把目标继续下去。
4.微习惯的建立非常灵活(重点)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某种习惯。
例如:作者想形成健身的习惯。如果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他计划每天做一百个俯卧撑。调整为微习惯就是“每天做有1个俯卧撑”。这个微习惯代表的是广义上的健身。
我们不必每次只培养一个习惯(百日行动,就提倡每次只挑战一项),可以一次建立多个微习惯,但是作者建议同时追求的微习惯数量不要超过四个。
也可以实行一周弹性计划。先试行一周,再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评估并选择一个长期计划。例如:健身:每周开车去健身房三次。
你的微习惯的理想数量是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微习惯的难度。
把上床睡觉作为一天结束的标志。这样你就能抢在最后一刻完成微习惯,所以成功的概率会达到最高。
微习惯被质疑最多的地方是:它太微小了,以至于起不到什么作用。
其实不然。
一天只做一个俯卧撑,听起来当然没什么用,但是当你摆好健身的姿势时,免不了多做两个。一切都没有那么难了,因为你已经开始行动了。当健身的习惯养成以后,身体素质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压力会促使人们更加依赖惯性行为。而微习惯则让我们主动靠近积极的东西。养成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的习惯比隔很久才狂做30个俯卧撑更好。只有先养成习惯,才能将其培养得更强、目标更高。
当某件事听起来“小得不可思议”时,大脑会认为它毫无威胁。微习惯可以分解步骤,无限小下去。
它的优势正在于它的微小。因为太容易,所以不会轻易放弃,也不需要消耗过多的“意志力”。人们在设定目标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把动力和精力水平的剧烈波动考虑在内。
总结一下,我个人的失败的案例,最大的问题是目标太高。比如,每天写1000字。这个目标有时让我自己都心生畏惧。
反观我的习惯培养成功案例,其实比较符合微习惯的建立办法。比如,重拾读书的习惯。
决定重拾书本的时候,我只要求自己每个月读一本书,一天读一页,后来阅读的习惯日渐养成,去年读了一百本书,还写了一些读书笔记。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增加。现在则“一日不读面目可憎”。
对小小的进步感到满意和标准低不是一回事。李小龙有一句名言能很好总结这一点:要满意,但别满足。微习惯的原理很容易让大脑满足,使我们将目标继续下去。
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安东尼•罗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