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丽老师是小语届的大伽。她说:“我总想告诉老师们,别着急啊,慢慢来,要相信,所有的阅读都会留下印记,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出回响。阅读的回响,也如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学生今天的阅读或许要在几年后、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自今年春天在郑州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交流研讨会上听了一堂小语界的名家王文丽老师执教的主题阅读课《星期天的巨人》,让我一法不可收拾,趁暑假买来文丽老师八年前出的书《走近王文丽》,读着她一篇篇鲜活、充满感染力的教学实录,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其中,陶醉其境。
在王文丽老师的课里,她那些个潜移默化的唤醒和点化,总是触碰我心灵的感动。比如读她的《风筝》,她围绕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一次次地创设说话和写话的意境。
在讲做风筝环节,问你们能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当孩子们说出: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时,她又问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生回答“我认为是一只……”“我认为是一只……”,她及时表扬:你读书真细心!或者说真好,你真会发现!王老师又问:“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然后孩子们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是在学生汇报之后,她引向深处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正是孩子们的情感,孩子们的想象。这不就是泰戈尔的名句“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翔过”中的意境吗?
课堂飘香是茉莉(一)――读王文丽课堂实录《风筝》在讲放风筝环节,王老师问“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当孩子们展开联想后,又问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再次唤醒孩子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当风筝飞走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么样的风筝?接着孩子们一一回答: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希望 幸福 理想 快乐 童真。
在课外延伸环节,王老师引入了歌曲《三月三》、张学青的诗歌《风筝》、鲁迅的《风筝》,于是就就构成了一个微型的主题单元,于是就有了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风筝,王老师对孩子们说:看来每个人对风筝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只轻轻一点,孩子们酝酿已久的情感喷涌而出。
王老师水到渠成地创设了写话情境,正如《风筝》文中所言,风筝就是一只幸福鸟。王老师是在上课,也是在和孩子们一起放飞着一只只美丽的“幸福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