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母爱是与孩子逐渐分离的过程》,很是赞同。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懂得适时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
看完这段话,心里感触良多。身为八零后,我想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有过同样的感受。我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承载着父母的爱与希望。而有时候,这种爱与希望却竟然变成了我们人生中痛苦的回忆。
我生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这是我的幸运。在我的身上,从未发生过父母为了了解我生活中的一切细节而偷看我日记的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们给予我的信任让我能在纠结的青春期里坦然而快乐的活着,甚至能与他们分享一些少女情窦初开的小秘密。而这种分享,也让他们更了解我的内心,从而能指点我正确的方向。回头看来,我是由衷的感谢他们的开明。我周围的同学中间,有好些人在青春期和父母的关系几乎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因为父母想要掌控他们的一举一动,或者偷看日记,或者找人偷偷监视着私下去告状。而一旦掌握了子女所谓的“罪证”以后,他们又会找出一些极端的,让孩子无法接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结局往往是让人难过的,孩子的成绩自然是好不了,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难以言说,有些心里的芥蒂甚至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而还有一种父母,把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他们甚至直接告诉孩子:“你只需要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做。”除了成绩以外,他们忽视对孩子生活技能的培训,更不用说去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他们帮他解决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一切问题,甚至在他孩子大学以后还为他洗内裤袜子。这种情况还一直一直的延续到孩子结婚以后。我有一个朋友的先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在不了解的人看来,他的确是比较成功的。名牌大学毕业,如今工作也收入不菲。但实际上呢,因为从小被父母包办,形成了只知道人人为他的习惯,几乎从不去考虑周围亲人的感受。已是四十岁的男人,在家里能因为一点小事和老父老母大呼小叫,不懂得一点谦让。年近七十的父亲如今老泪纵横,一直念叨“养不教父之过”,可又有何用?已经过去的时光是无法补回来的,已经定性的人格也基本没有再改变的可能。纵然是高学历,高收入,但他没有幸福的能力,更没有让他人幸福的能力,他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深深的不快乐。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随便一抓都是一大把。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所谓的“爱”。其实有多少父母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我一直深深的赞同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该用事事都要一手掌握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独立的生命。每个生命的成长都需要独立的空间,父母如果非要固执地霸占孩子的空间,孩子的世界便只能狭小,甚至残缺。而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如何拥有幸福的能力?
作为一个妈妈,我深刻的了解父母对孩子之爱有多深重。但就算这样的爱,也是需要克制的。从一个生命诞生的那天起,他就不再属于任何人,他就是他自己。我们生儿育女的目的应该是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而不是控制一个人的人生。我相信所有的父母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子女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别让过于沉重的爱变成了对子女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