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衣服,配不上我今年的气质”,以前,每到换季,我就如下图一样,望着满柜子的衣服,总挑不出合适的一件。
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吧。
周日,做了一件大工程。
整理衣柜。
把冬季的衣服全部来了一次大检阅。
去年冬天就没有再穿过的,捡出来。
款式已经不再喜欢的,捡出来。
买了只穿了一次,效果不好或是体感不舒服的,捡出来。
捡出来两大包,再分检一下,质地和款式不错的,送给亲戚,其他的,捐到了小区的衣物柜。
再看衣柜里,只一个双开门的空间,放下了冬季需要的全部外衣:衬衣三件(白、黑、蓝)、针织衫三件、毛衣五件(长款、短款)、羽绒衣三件(长、短、薄、厚)、半身裙四条(长、短、毛、棉)、长裤四条(普通款、宽版)、正装连衣裙两条、正装套装两件。
够吗?足够了。
当我有一堆衣服时,我觉得总少一件适合我的。当我只有有限的衣服时,我觉得哪一件都很适合我。
这是整理结束后,我站在衣柜前油然而生的感受。
差不多几个月以前,每天被工作和生活催促得焦虑而窘迫的我,无意中听到群里一个姑娘的分享,她提到践行“极简主义”为自己带来的变化。
我找来了《极简主义》这本书。
从此,我成了一个“极简主义”的践行者。
虽然几年前就接触过《断舍离》,但当年只不过是把理论当知识,就象听说社会上出来一种思潮,总要了解一下,内心并没有觉得要多么契合,那几年,还处在对物质极度依赖的年纪。
那个时候,心情好了要买礼物犒劳自己;工作累了,要买衣服转化心情;谁出国了,不列一笔代购清代就担心错过“几个亿”;发年终奖了,必要消费一笔美其名曰“减压”……
没有对错,那个时侯也是最真实的自己。
直到有一天,陷在一堆要学的课程里,时间和精力分配变得异常紧张,甚至超过了工作压力。
直到有一天,面对一大堆衣服左右挑选,最终总是穿了一身不满意的去上班。
直到有一天,家里每个角落的摆设里挤不下我想席地而坐看会儿书的习惯。
直到有一天,我甚至半月不愿走进厨房洗碗,只因感观上觉得厨房要收拾的物品太多了。
直到有一天,工作中层出不穷的事情不断激发性格中的劣根性,导致每天忙着一堆鸡毛蒜皮的事儿而没有成就感。
这个时候,再来看《极简主义》,我才知道,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我拥有的东西太多了,从物质到心理。
我处理掉纸书,换成了Kindle,反而比之前购书量增多了,没了书架上满满的纸书,不用在买下一本书时受累评估:书架要放不下了,新书是不是可以过一段时间再买?
我处理掉大部分衣服,反而觉得留下的都成了精品,每一件都是我喜欢的,淘汰的过程就是甄选的过程,海量衣服里留下来的一定是穿起来最舒服、最适合我的工作与日常的。而且,下一次我在买衣服时也会少很多纠结,因为有限,所以明白缺少和需要增加的是哪一款哪一类。
我处理掉不用的碗筷、盘子,只留下精致好用的,每一餐饭后我变得爱洗碗了,因为橱柜的抽屉里很简洁,一想到只洗几只碗,厨房不再有不必要的整理,家务活变得轻松起来。
我把能想到的工作事项一件件用小便签写好,贴在笔记本上,然后开始挑选。不是挑选哪些要做,而是挑选哪些不做。把当天不做的事项要么贴到本周完成或近期完成那一页,要么评估一下彻底扔掉。极简的思路有助于我锁定当天的核内工作内容,即使工作内容品类繁多,但尽力精简到每一天,既能有效率的完成,也会在完成后收获到满足感。
少即是多。
当我每天只需停留三秒就能从衣柜中取出当天上班的衣服,当我只需一个搜索键就能找到要看的书,当我能用愉快的心情做家务,当我写完年终评核看着满满的工作数据。我体验到了极简模式带给我的轻松与成就。
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多看几页书、每天日更文、把一周一次的瑜伽保证到每天20分种、也有了机会和自己独处,思考当下,思考下一步。
极简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践行的久了,也会成为一种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最终会促进一种能力的生长,一种能迅速找到重点,高效践行又适度休息的能力。
我,正在践行的路上。
被众多的东西、事情围绕时,我总觉得去年的衣服配不上我今年的气质;而把一切精简后,我觉得自己的气质撑得起所有物质。
这种感受,值得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