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独家原创,非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商太宰荡①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②,何为不仁?”
曰:“请问至仁③。”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④。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⑤。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⑥,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⑦;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⑧。故曰:至贵,国爵并焉⑨;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⑩。”
(节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①商:即宋。因宋为殷商后裔,故称。太宰:亦称冢宰,为辅佐天子之官。荡:太宰名。②父子:谓虎狼父子。虎狼性凶残,故世人以为虎狼与仁义相背。③至仁:最高最完美的仁德。④爱:这里指偏爱父母。⑤过:责备。不及:毫无关涉。⑥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冥山:庄子虚构出的山名。⑦亲:双亲。⑧多:赞美,推崇。⑨并:通“摒”,除弃,屏弃。⑨渝:改变。
一、本文思维导图
商太宰荡以三连问,庄子以三次妙答,将大宰逼入逻辑死角。如果我们这里将商太宰荡当作儒家的代表,庄子当作道家的代表进行关于“仁”的问题讨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庄子的回答是不是能为我们所接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这场对话中,荡表现得极其被动,最后,是道家完胜。
商太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回答:“虎狼,仁也。”
对此,可以想象,商太宰是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的。虎狼生性残暴,与仁怎可同日而语?所以,立即给予反击:“何谓也?”这是一种有疑而问,但也可以理解为无疑而问,话语里颇有一种“庄子先生你这是什么话”的语气。
然而,庄子的反击却非常有力量:“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虎狼也有父子之亲。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正是庄子立论的依据,而这样的依据,却是无法辩驳的。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进而引发出了“至仁无亲”的观点。
二、主题探究:
《商太宰荡问仁》是一篇富有深度的文章。太宰荡发出了三问,每一问,都将自己送入了致命的死角,从问仁,接着问至仁,最后再一次强烈追问:“至仁不孝乎?”
表面上看,是步步紧逼庄子,但实际上,庄子的每一次反击都让荡无辞相答。我们只要细品原文便会发现,在庄子回答之后,荡显然都没有再进行纠斗,而是立即转入到下一个可能会实现完美反击的又一问上。只不过,荡的每一次反击,都被庄子从容化解。
庄子擅长使用极其精简的篇幅,阐述深刻的思辨,表达严谨的逻辑。
商太宰荡问庄子什么是“仁”,庄子按照“仁”的本义作了回答。“仁”字的本义为“亲”,即有直系血缘的双亲。商太宰问“仁”,按照儒家的标准,应该回答为“爱人”,所谓“仁者爱人”是也。但是,我们只要仔细玩味一下便会发现,儒家的这种“仁者爱人”,真的如庄子所言,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武断。而庄子的回答,以“虎狼”而谓之仁,则是对“仁”的本义作出了回答,坚守其本义,没有丝毫的逾越。在这一方面,就连大儒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节里,里,也作过表述:曰:君子远庖厨也。
但是,当时的统治者们,表面上看,能够做到不忍看到“其(指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但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表面上“恩足以及禽兽”,但实际上,“而功不至百姓”。
所以,庄子以虎狼立论,虽然惊世骇俗,但逻辑上是严谨的,也是站得住脚的。“仁”就是“亲”。既然“仁”就是指亲子关系,指父子相亲,那么很多具有亲子关系和父子相亲的生物就都符合“仁”。虎和狼虽然吃人,但虎和狼自己也是父子相亲,也都可以说是“仁”。儒家将亲子关系的“仁”推广到人类全体,却又把其他生物所具有的“父子相亲”排除在外,这样,儒家也就陷入了自己所设定的逻辑尴尬的境地。庄子说“虎狼仁也”,确实是抓住了儒家仁学在逻辑上的这个缺陷,精准地破除儒家以“爱人”为“仁”的逻辑底座。
可以说,庄子是最早提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人,也是最早提出要以人文情怀关爱动物的大师。
当然,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后人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到这场著名的儒道之争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