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张孝华在驾船掌舵(摄于1959年)一、革博来了个大个头
194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迎来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渡江战役中的“渡江第一船”。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条船运来时,已被拦腰锯成两截,押运人员说,由于船体过长,当时的运输工具难以承载,只得暂时委屈了它。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此馆于1958年8月动工,历时一年,至1959年7月竣工,当年国庆节开始内部预展。这条“渡江第一船”是该馆首批征集、首批列展的重要文物之一,此外,经过粘合恢复后,这条船成了革博陈列的一件体积最大的革命文物。
船是南京军区派人送来的。为了寻找这条船,南京军区军史部门专门成立了一个征集小组,征集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查、确认谁是“渡江第一船”。这件事说起来比较麻烦,因为渡江战役后,冒出多个“渡江第一船”,都是参战部队各个军(有的甚至是师、团)命名的,而渡江战役总前委并没有认定哪条船是整个战役的“渡江第一船”。客观地说,这些船都是渡江战役中的佼佼者,都是各个江段最先冲击至长江南岸的先锋船,说他们都是英雄,毫不为过。但是,送到革博去陈列、展览,只能是一条船。这条船必须在整个战役中具有代表性,抵达南岸的时间必须领先,同时又不能有违令、违纪的瑕疵。
寻找的方向还是明确的。根据渡江战役“中心突破,两翼包抄”的战略部署,最先在南岸登陆的,只能从解放大军中集团第七、第九兵团聚集的江北无为段发出的船中查找。征集小组经过全面调查和多方考证,并依据部队保存的渡江战役船工名册,最终聚焦到一位53岁的老船工——安徽省巢县钓鱼乡东张村的张孝华。
所幸的是,征集小组找到张孝华时,那条参战船,以及战后部队发给他的“一等功臣”功劳证和印着“渡江第一船”的奖旗都还在,除此以外,还有一只装机枪子弹的铁箱子。此时的张孝华已年过花甲,当他依依不舍地交出了那条渡船和功劳证、奖旗后,抱着那个铁箱子嗫嚅道:“把这东西留给我做个纪念吧。”要知道,现在的张孝华已丧妻失子,女儿们也都出嫁,这条船以及船上的物件,已成了他孤独中排解伤感的寄托。不知内情的征集人员自然忽略了老人的这份情感,而且职责也促使他们不肯放弃这个见证战场的物件,便笑着回道:“您老留下它只是个人纪念,还是拿到北京做国家的纪念吧,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它,多好!”张孝华嘴角动了动,却没说话,这个一贯听党话老英雄还能再说什么呢。
二、帮解放军过江打老蒋
东张村是裕溪河大堤外的一个临河村庄,张家是村中一户穷苦的船民之家。裕溪河上接巢湖,下连长江,是皖中地区通江达海的一条黄金水道。张孝华从12岁起,就跟随父亲上船,开始了水上生活。24岁那年,迫于生计,他跑到宣城,在一位名叫李长云的船户家打长工。李家有一条40吨位的木帆船,这在当时的民间算是大船了。张孝华在这条船上干了20多年,常年漂泊在长江水域,上起九江下至上海,何处有暗礁,何处有激流,他都了如指掌,不论白天黑夜,都能航行自如。
后来,他用这20多年长工苦力挣来的钱,买了1条渡人的小船,在家乡的裕溪河为当地人进城来回摆渡,聊以为生。但这样生意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并不安稳,时常会遭到国民党散兵游勇和驻军的敲诈,往往1天的收入被尽数掳去,稍有不从,就要被扣上偷运共党游击队的罪名,进行打骂或关押。在苦难中挣扎的张孝华,同时也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军队,经常被银屏山区的共产党游击队用几张大盆就夜袭残败,狼狈不堪。一个信念,在张孝华的心目中日渐清晰起来:“共产党军队必胜,国民党军队必败;共产党为穷人讲话,说到做到,这个天早晚是要翻过来的。”
翻天的时日终于到来了!1949年1月,巢县全境解放,穷苦人都分了田地,直起了腰板。与此同时,刚刚建立的人民政府又有了新的任务——成立支前指挥部,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筹集粮草,组织民工修桥修路,调集船只和水手,组建各种运输队、担架队,就成了新政权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巢县是支前的重点县,一方面,它是解放大军中集团向沿江集聚的屯兵之所,另一方面,它又是指战员水上练兵的训练基地,其境内的巢湖和裕溪河,就是最理想的渡江演兵场。正因为如此,巢县的支前任务就显得更加繁重,比如部队的行军通道,在此集聚的大军最终都要分赴各个不同的江段,因此,别的县只要修一条过境公路即可,但巢县却要同时修建合肥至巢县(来路)、巢县至含山、巢县至铜城闸、巢县至无为这4条公路(县境内部分),其中到无为的那条路经过芙蓉岭,需开山凿石,工程难度相当大。战时的一切都是高节奏、高效率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在修通这4条公路的同时,全县共征集军粮1500万斤大米、民船800余条(整个渡江战役征用的民船总数是9500余条,巢县占比较高),组织了担架3000对(2 人1 付)、挑工(随军过江)7000付(1人1付扁担绳),为支前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水乡的船上水手,更是支前力量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东张村所在的钓鱼乡,靠近银屏山区,抗战时期是皖江根据地的中心区。初尝翻身作主人滋味的老区人民,听说解放军就是原来的八路军新四军时,对支前工作报以极大的热情,张孝华更是支前船工中的一位最积极的带头人。农历正月初六(公历1949年2月3日),张孝华打破“船民不过元宵节不出航”的旧习俗,率先驾着自家新制的连帆都未来得及装好的一条7吨位木船,按照船舶管理处(地方政府的支前机构)发出的通告,从裕溪河向洲河口集中。他边驾桨边沿河高喊:“乡亲们,赶快出动呀!有人出人,有船出船,支援大军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啊!”在他的带动下,钓鱼乡有40多条船集中到了洲河口。由于他的积极表现,船舶管理处指定他为这支船队的组长,张孝华平生第一次成为船民自己的领导者。
三、九兵团进入巢县地区
在元宵节的前三天(2月12日),张孝华的船队开始向长江进发。由于敌人的封锁,船队不能走原来由裕溪口进江的航线,而必须要绕道巢县通往无为的小洲河入江。为避免遭受国民党飞机的袭扰,船队采取白天隐蔽、夜晚航行的方式开进,因此进展缓慢。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挟淮海战役胜利之威,蓄势挥师南下,投入即将打响的渡江战役。2月25日,第九兵团的在皖北宿县发出向巢县集结的命令;3月6日,兵团指挥所到达巢县城,兵团所属的4个军,也都在本月中上旬陆续赶来,完成了在巢县地区的集结;随后,部队开始了水上练兵运动。
3月下旬的一天,总前委委员、三野司令员陈毅,从瑶岗来到巢县,专程察看九兵团备战情况。此时,部队已开始向长江边发兵,大批车辆辎重聚集在巢城天河的浮桥口,等待过河。天河是连接巢湖和裕溪河的一段城内河,河上原有一座浮桥(几条船排在河面,之间用木板连接而成),通达南北,此桥是巢县去无为方向的必经之处。九兵团有两个军要从此处过河去无为,步兵倒也无妨,只是骡马炮车等辎重在浮桥上就得小心再小心,速度自然是快不了。在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等人的陪同下,陈毅来到浮桥口,看了一会部队过桥的场景,便同周围看热闹的群众交谈起来,向他们询问了天河的水情及浮桥的承载等功能性情况。随后,就近在浮桥口一侧的西河街头富春楼茶馆的楼上,召开九兵团负责人会议,全面了解并指导兵团的备战事宜。会后,有关方面调来几条大船,对浮桥进行加宽加固,并拆除了浮桥口的南城门,大军过河终于顺畅起来。
与此同时,张孝华船队的航行之旅也开始顺畅起来。本来,他船上的新帆当时还丢在家里没做好,所以更显得比别人慢一拍。他是领导,他的船快不了,整个船队就快不了。心急如火的他趁一个白天隐蔽的时间,上岸走了30多里路跑回家,把蓬布扛到船上,同时,把他唯一的儿子张友香也从家里带了出来。父子两边行船边做帆蓬,不到两天就做好了,船开始扬帆疾进。
他这个组长不但在船队中是样样带头,事事领先,船队以外的事他也非常热心。当解放大军像潮水一样涌向江边时,各路人马往往因为河道之隔,需要绕道行军。张孝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部队缩短行军时间,他所领导的船队最先在河道上摆成浮桥,并毫不吝惜自己的新船,将它摆在最前列,让车马先下到自己的船上,一路渡河而去。在这个走捷径的浮桥上,部队指战员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纷纷向他们表示感谢。张孝华乐呵呵张罗着,心下暗叹:这真是仁义之师啊!当兵的感谢老百姓,没听说过。
(未完待续)
进京前的渡江第一船(摄于1959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