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庭更幸福?

作者: 静定如常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14:44 被阅读871次

    人生的幸福,除了源于面包也源于关系。

    关系好了,面包自然不会少。

    当你的人际关系卡壳时,是否想到除了别人的不理解、做得不到位,是否也源于自己表达不清晰、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或者自己也存在某方面问题。

    我们苟活了三四十年,在这个世界上有效时间也只剩下短短几千天了。是不等到老死的时候,回头看今天,不至于唉声叹息呢?

    原来生活中很多令人揪心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错误信念导致的,可我们却在长达几十年里一直固执地认为是对的。

    1、家是训练场,孩子就是要被教育得学业优秀、懂礼貌、要勤快。

    其实,很多人一生好似并没有家。

    有的人一赖床,妈妈就来掀被子。这样反复几次,好的作息习惯养成了,可孩子对亲密关系不信任了-----连妈妈都会伤害我,还有谁不会呢?

    有的妈妈宽容点,不起就不起,但早饭不给你留。

    孩子的潜意识就会形成一个印象:我在家里是不自由的,是被软性胁迫的,起床都要被控制。这个家是冷漠的,我饿了不会有人给我搞点吃的,我靠不得别人,以后只能靠自己。

    有没有人在家里,站着,坐着,基本做(什么都有可能被批评?

    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生怕做错什么,小心翼翼,惶恐不安,没有主见,艰难而无助地活着。

    严苛家庭的孩子,出门被老师要求出成绩,回家被要求服从一堆看似人生真理的大道理。从小时候起,浑身上下都是压力,感觉没有童年。

    为什么现在很多抑郁的人选择自杀?

    当死亡比活着更舒适的时候,本能会选择更轻松有利的那个。

    在他们的世界里:我活着不能决定自己,死这件事情,我总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吧。

    很多时候家里成了训练场。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什么是标准,什么是不合适。

    孩子表面成了众人眼里看起来懂事、不错的孩子,他那颗心却是孤独、迷茫、焦虑、抑郁、不自信、找不到自我存在感的。

    小时候父母怎么对你,你就会怎么对恋人和孩子。心理学上把这个规律叫“向攻击者认同”。你不自觉成了和你父母一样的人。

    你小时候被要求整洁、卫生,成家了你也会这样强制性要求恋人与孩子。却不知舒服自在比看起来卫生干净重要的多。

    很多人从小时候起就好像没有过家的感觉,将来成家了也给不了别人家的感觉。

    我理解的家是一个港湾。当你开心,你可以任性与撒娇;当你累了,家是你的温暖和怀抱;当你无助,家给你安慰和理解;当你落寞,家给你支持;当你犯错,家人告诉你没有关系,你是可以犯错的。

    家是一个充电的地方。有个温暖的家,多远多难你都不会害怕。因此,我很感恩父母尽其所能给了我值得回味、充满美好的原生态家庭。

    2.我辛苦擦地板,你就不该跷脚看电视。

    在亲密关系中自己付出太多,对方无动于衷,心生指责与抱怨。

    类似的问题如:我辅导孩子写作业,你在旁边打游戏;我辛苦赚钱,你躺在家里看报纸。

    这就是典型的以自己标准为荣,以他人标准为耻。自己的标准就是对的、高级的,对方的标准就是懒的,低俗的。

    因着你有了标准,对方就要自动、高兴地放弃他的标准,遵从你的标准?

    对方有着不一样的受训背景,人生自然有令一套活法。

    人与人的差异,有很大部分是来自家庭规条的不同,这导致了生活习惯与人生观的差异。

    哪怕是很冷的大冬天,有的人非要一天洗一次澡,有的人可以10天洗一次澡。

    你非说后者懒惰。那是你体验不到对别人来说放松自在的快感大过整洁带来的舒适感。人之所以会懒,是因为从懒中获得益处大于从勤快中所获得的。两者相比,自然会取大者。

    假如你是爱擦地板的,对方是否看电视,都不会让你有强烈反应。

    当你想让别人替你做事时,一定是你不想做又一定要做的时候。

    这些都是你的规条、标准。当你强迫另外一个人和你一样时,就是一种家庭霸权主义。这是一种自我界限不清晰的表现,把对方当成自己对待了。

    亲密关系里,界限过度清晰和过度融合,都是有问题的。

    两个人需要找到相对都舒服的界限融合和独立状态,关系才会和谐。

    亲密关系里,你所有的付出,是为你童年的规条、禁忌在付出,为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对家的理解在付出。

    你可能认为他劳动的少,就是责任感差。

    其实,良好和谐的关系,一定是内心动力的和谐,不是对别人施加道德绑架。

    要是你不理直气壮的强迫一个人去劳动,而是积极的语言去邀约对方,这样做效果或许会好得多。

    一个人忍耐差异的程度,正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3.一件事情的失败对人生影响太大了。

    身边有妈妈经常担心和焦虑:孩子学习不够上进、贪玩、上课走神、有门功课不及格......

    孩子妈妈会说: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高中,考不到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到时候人生一辈子好苦的。

    这样的逻辑就是:A做不好会B,B做不好会C,C做不好会D,D就等于死。现实是A很可能导致B,而不是一定。几轮下来,A导致D的概率小了又小。

    最近,看了两本小有名气的心理学作者(丛飞从写的书,喜欢心理学的朋友也可以看看他的书,书中干货很多,不是枯燥的心理学名词,而是案例加独特接地气的见解为主。

    丛飞从说他小时候逃学、早恋、网瘾都有过,他整个学生生涯没当过班干部,从来也不是一个学习好的人,每次考试稳坐倒数5名之内,不及格对他太正常了。他说自己现在想想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就可以抵消这些所有的错误。就是在心理学还是冷门的时候任着性子玩心理学:借钱上课、买书、看书。结果现在还玩出来一些名堂。

    坚定地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只要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就会事半功倍,你迟早不会太差的。

    你身边是否有些人,学习年年考得好,上了名牌大学,但小时候的优越感、中心感与大学人才济济竞争不再占优,毕业不再看成绩的平庸感形成了剧烈反差而自暴自弃。

    所以,没做好或做好了那些事情,都不太会影响你的幸福与成功。

    当然有的事件对你人生长河的影响很大。

    比如陈冠希的艳照门,那时候他一定无比绝望。比如史玉柱,巨人大厦曾经负债两个亿,想想是不很绝望。

    但是这一两次人生的巅峰错误,放到整个人生长河中,并不是就到了不可收拾、毁灭整体人生的地步,也许反而只是点缀,成了他们人生精彩转折的契机。

    不要把单次的失误,当成终身完蛋。

    只要人是健康的,一切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我们为什么痛苦?

    是否是我们执着于我们认为正确却不一定就正确的信念呢?

    是否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强求他人帮忙实现呢?

    是否把自己的某些禁忌、标准强加于人而导致反抗呢?

    是否我们的沟通方式存在某些问题呢?

    绝大多数的人际关系问题,都与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紧密相关。

    我们不能期望改变别人,却可以反思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如何推动他人变成现在的样子。

    NLP教练李中莹说,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穷则变,变则通。

    当我们内心痛苦于纠结的人际关系时,想想我们能否放弃自己的执着了几十年的固定思维模式,换一种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许就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408de4d40286:启发式样的不错
      • 56a80c616fbb:受启发
      • 415f8f21f3d7:多读您的文章,家庭观念改变一大截,谢谢
        静定如常:@Johnny_3cb8 谢谢
      • 禅茶一味香:好,写的很好!👍👍👍👍
      • 3a0389e49d92:和谐的家庭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静定如常:@清风明月来做伴 是啊,赞同
      • 3a0389e49d92:家庭关系最难处理的关系,受益啊
        静定如常:@清风明月来做伴 谢谢鼓励
      • 554eab2bbcc5:学习了,做好自己最重要。
        静定如常:@岁月如歌_c131 嗯,一起不负春光不负自己!
      • 禅茶一味香:很受启发的一篇好文,给人挺大的启发。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当成他人的标准!
        静定如常:@黄昌华_a5af 是的,每个人成长和教育环境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纳他人的差异是成熟的标志之一喔!一起共勉!谢谢您的关注!
      • 4b9c190f22d5:写的真好,给了我一些启示,我们也会遇到文中常出现的纠结的问题,现在似乎有了一些答案。,谢谢作者分享!
        静定如常:@晴空万里1981 感谢您的关注,只是一些真实的感受和体会罢了。希望一起共勉!
      • 静定如常:写简书文字没多日,有的一篇文章点击率差不多400人,多了几个新粉丝,也有了写下去的动力。读书是为了输出,输出除了能梳理新观念、强化新行为,更能倒逼自己不停的输入。很庆幸以前用一周左右才能看完的某类书,现在差不多一天左右可以看完,因为其中一些观点在哪本书上就见过,基本形成了某个领域常识性的见解。2018,继续读时间管理、国学、历史、心理学、写作相关书籍,并不断更新输出。

      本文标题:如何让家庭更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ig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