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到底是什么?如何提高?

阅读到底是什么?如何提高?

作者: 小红和小兰 | 来源:发表于2019-07-10 19:51 被阅读0次

IA005 阅读组 BP演讲稿

Hi 大家好,我是Shawn, 很荣幸能代表我们小组来讲这次的BP。

我们是最后一组,现在就放松一下,由我带大家进行10分钟的一趟短途旅游,请大家把手机调成静音,一同跟我进入阅读星球。

首先,请大家查看自己的导览手册,手册一共分为4个部分,我们将按序参观,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了。

第一Part: 欢迎来到阅读星球

这颗星球上的住户都是交了好多年的学费和社保才在这里定居的,这颗星球也有自己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百万年,文字的历史不过万年,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数字符号,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又过了4000年,文字才诞生。1000年后,文献也开始出现。直到公元后1045年,也是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了活字印刷术,它为文献爆发提供了可能,阅读逐渐不再是精英的专属特权。

讲完了历史我再大概介绍一下我们星球的景区,也就是学科,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我们最新的景区是阅读心理学,它集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第二Part: 防止大家走丢,请看一下我们星球的地图。

第一张图是阅读研究时间图,我们可以先看上半部分,阅读研究的第一波小高潮,阅读研究在19世纪是开始的,最早的阅读理解研究出现在1884年,2年后卡特尔完成了第一个阅读心理实验,这也被视为阅读心理研究的开端;此后的20年,阅读成为了实验心理学的焦点,这20年也被誉为阅读研究的黄金时代;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的下半部分:是阅读研究的复兴,阅读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热潮,同期脑神经科学也一直在探索阅读在脑中的活动,其中1988年Steve利用正电子扫描技术,最先用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我们阅读时大脑的那些区域消耗了能量。21世纪随着脑成像技术的不断发达,很多假设逐渐被证实,我们将把我们了解到的这些分享给大家。

再来看第二章人口分布图:大家看到什么了?对,我们星球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星球,看这人口比例:超过半数学者源自于美国,其次是加拿大和英国,再次是澳大利亚和法国。

好的,然后是第三张图,在诸多的文献和学者中,我们旅行团通过Google学术,acemap等实践技巧,交叉验证之后选出了4位大牛, 他们分别是吉斯雷纳,斯坦诺维奇,斯坦尼拉斯和查尔斯,他们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也为阅读星球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PART 3 OK地图看完了,我们来沿着地图参观阅读的主要景点:

请允许我展现阅读的定义,根据Snowling,阅读是一项重要、复杂的认知活动:

主要包括

①视觉分析、

②字形加工、语音加工

③语义通达。

我们的三个景点也将从视觉分析,词汇加工,和语篇理解三个方面分布。

我们往前走两步,到了景点1,阅读的视觉分析

大家都知道,书页反射的光子撞击了视网膜,我们才看到文字。

刚刚提到的吉斯雷纳,就是眼动研究的专家,他对眼动范式进行了长久的研究:我们的眼睛就像一台扫描仪,扫描书页上的字词,不幸的是,我们的眼睛是一台糟糕的扫描仪,因为他的分辨率只有一小块叫做中央凹的地方才足够高,大家可以这张图下方画的眼球的黑色的那一小部分,他就是中央凹,视角大概只有15度,这也是视网膜中真正用来阅读的区域。

如果眼睛不动的话,目光停下来,我们的看到东西就像这张图,我们只能认出1-2个单词,所以要想看完一页纸上所有的文字,我们需要不断扫视,眼球就要动好多下,想要看的越快,眼球就必须动的越快。这位专家也发现,理解看到的东西需要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赵薇眼睛那么大那么好看,我跟她的中央凹差不多大。

好开个玩笑,结论是,视野是有极限的,眼球运动速度也是有极限,加上理解需要时间,所以眼动和理解就像是接力赛的两名队员,如果只有一个人跑的快,跑成一道光,但是另一个像乌龟一样,比赛还是会输的。

OK,到这里,视觉输入算是完成了,接下来这些信息会被传到大脑,那人类的脑子这么大,到底传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一位叫做斯坦尼拉斯的法国学者专门做这个研究的,也就是我们景点2要给大家介绍的。

脑神经科学经过各种实验,发现视觉输入是在枕区,也就是这张图的右下角蓝色圈圈的部分;

我们的大脑是非常厉害的,就像你在上海扔垃圾的时候,阿姨会问你是什么垃圾,我们的大脑也会在看到东西的时候会问,我看到的是什么东西,这张图中的视觉词性区,就像那个大妈分拣垃圾一般严谨,能够从你看到的东西里面把词语提取出来,然后扔到对应的脑区, 这个捡垃圾的过程,哦不,提取词汇的过程,跟前面讲的眼动,就一同完成了阅读的第一步,视觉分析;

完成这步之后,脑子里的垃圾,哦不,脑子里的词汇,就分头行动,一边一路小跑,跑到语义处理中心,另一边跑到语音处理中心,就是一条绿色的跑道和一条黄色的跑道,跑完之后,大脑就会把词汇跟之前储存下来的心理词典进行比对和处理,我们对这个词汇暂且理解了,也就是完成了阅读的第二步,词汇处理;

而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恰巧和心理学构建的双通道模型完全吻合,像这张图,下面两条是语音通道,上面一条是语义通道,双通道模型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的水龙头下面的冷热水管一样,有两条。
那我们看到词语之后,这些词到底往哪儿跑呢?实验发现,大脑会个人对词汇的熟悉程度选择不同的跑道:对于熟悉的词汇,直接就跑到语义那边去了,不熟悉的,会先跑语音那边。

可能有人会问,那不同语言也都一样吗?
不完全一样:两条跑道用的也频率会有差别。对于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两条差不多,但是对于我们讲汉语的人,语音这条路就没有语义这条路用的多了。 就像美国人喜欢喝冰水,我们国人酷爱热水。

好的,接下来终于到第三个景点了,大家累了可以喝点水啊

最后就是语篇处理了,语篇处理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如果只是测词汇,亮起来的就是刚刚两条路,但是一到语篇,整个脑子就像一个灯泡一样,blingbiling各种神经都亮起来了。由于这个过程实在是太复杂了,科学家还不能精确地描述人类大脑皮层结构,所以计算机还模拟不了人类对阅读的神经结构,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的模型,包括图示理论、文本表征理/建构-整合理论等等等等。
我们暂且用心理学家的模型来简单解释一下。

有三种解释,阅读心理研究会按照下面三种取向研究。

分别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作用模式

1.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approach)涉及文本和图式。读者对眼前的文字的理解,需要借助于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可以帮助读者对文本材料猜测。阅读的过程就是猜测、修正、调整的过程。

2、自下而上模式就对文本解码是从词开始,逐步过渡到句子、语篇,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们目前项目的思路)

3、交互作用模式,把这个过程看做双向的,不仅是字词、句子、篇章的交互作用,也是眼睛注视的文本材料和脑中的背景知识之间的交互。

OK旅途接近尾声了,我们简单总结一下阅读的过程,首先是视觉分析,其次是词汇处理,最后是语篇理解;胡适先生其实早就在论阅读中做了总结,阅读的时候,要有三到,眼到,就是视觉分析跟上;口到-认得词也知道发音,就是词汇处理,心到-上下文,背景知识的联想,他的总结和我们脑科学证明的过程不谋而合。
不得不感叹 大师就是大师啊 都不用做实验~

我来把大家把档案再过一遍哈:

档案一:要致富先修路,哦不,要读书,先修路。

大家已经知道,词汇处理有双通道,就跟两根水管,知识像是两个水库,接了俩水管,所以想要读书变得很厉害,还是要多修路,一方面是构建词汇,学好语音和语义;另一方面是多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仓库,这样对阅读的理解速度也会有帮助。

档案二:欲速则不达

还记得我说的接力赛吗?所以市面上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术你要去看吗?不用看了,也许你可以花20分钟读完《战争与和平》。但合上书,你只知道这本书与俄罗斯有关。

但是我看了,而且看了十五本,看完15本之后做了一个词云,大家知道词频第一的是什么吗?是练习。

吉斯雷纳老人家也告诉我们,与其想一味提高速度,不如多练习阅读基础知识,也就是词汇和语法,增强背景知识。

档案3,附赠的:阅读要从娃娃抓起

大家知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吧,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斯坦诺维奇发现,阅读上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发挥一下马太效应的正效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阅读这件事情,如果有孩子的话,就像阳老师的爷爷培养阳老师一样,从小就培养他阅读的习惯。

最后一个彩蛋,

纽约时报专栏:有文章提出,技能水平的增长有两种不同的类型,1.对数函数,技能初期进步速度非常快,但是越往后越慢,比如跑步就是,刚开始练提升很快可能一天一个样,但是一流运动员哪怕想要提升0.01秒都要付出极大努力。2.指数增长,开始这件事的时候一直到持续很长时间别人几乎看不出来你的进步,但是突然某一天就像突破了一个障碍,水平显现而且提高越来越快。比如:博客或者公众号粉丝数,技术突破等。

所以认识清楚自己学习的技能的增长曲线是很重要的。对读书来说,结合斯坦诺维奇的马太效应,更像第二种曲线,这种曲线的一个缺点就是很可能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进步、遇到困难而放弃,所以还是坚持读书吧,一段时间之后你会达到质的飞越!

就如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好的 今天的旅途就到这里,这是我们的参考文献,谢谢大家~

Changelog

20190704 预演1框架稿

20190707 预演2逐字稿

20190709 逐字稿修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到底是什么?如何提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oc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