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流程

作者: iNotes | 来源:发表于2016-04-12 21:11 被阅读560次

    思考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动,行动构成人生。

    先来考虑一下决策能力对一个人,对一个程序而言
    “我老是决定不下来到底该选哪个”
    “要不就选这个吧”“等等,好像这个也有优势啊”“但在价格方面这个有优势”
    “啊。。我靠,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决定不了”

    你不是一个人。

    所以今天想把这个问题总结一下。

    之前其实我看过一些关于决策的文章和书。但大部分都是比较碎的,或者说是完全就是带毒的鸡汤。

    对我来说,真正有用的,只有两个:

    • 对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是最核心的东西,如果这个没想明白,也不会有什么清晰的决策。(我给的清晰与否的判断标准就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你能否准确的回答你到底在做什么,和你的长远目标有什么关系。)

    目前遇到的所有的决策,有这两项,可以无敌。

    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之前已经说过了,从我微信公众号菜单点进去可直达。

    今天想说的,其实就是决策的艺术这本书。

    首先说,其实大部分书核心的概念就那么几个,核心的观念也就那么几句。找到并掌握这些少量的东西已经足够,其他的细枝末节其实并不重要。

    《决策的艺术》这本书说的不是告诉你决策很重要,决策不好很蛋疼后悔一辈子这种馊鸡汤。而是很干很干的货。用一句最近很火的话来说:

    全是套路。

    文中的绪言部分有这么一句话:

    提高决策水平的惟一途径在于学习使用一个好的决策过程,即一个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金钱和耐心而得出的最好解决方法的过程 。

    • 翻译一下:其实就是说,决策的关键是形成一个套路和流程。

    基于这个思路,这本书提供的就是一个这样的套路/流程。

    这个流程就是说,不管你要决定什么事情,少废话,一共分8步:

    问题(Problem)
    目标(Objectives)
    可选方案(Alternatives)
    结果(Consequences)
    权衡(Tradeoffs)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风险承受力(Risk Tolerance)
    互为联系的决定(Linked Decisions)

    为什么分成5+3呢? → 前面5步是核心,权且叫'决策core‘吧,但只适用没有不确定性的决定案例。后面3步是为不确定性而生的,这8步合起来可以叫'决策plus’。(逃。。

    注意,前面5步是还有一个非常装逼的名字:

    PrOACT

    意思是告诉你,关于决策,最重要的其实是行动。 知行合一才有价值。
    下面展开:

    1. 问题


    这是决策的基础。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白:比如你很纠结在两个女生之间到底该和哪位女生交往。那么你的决策问题就是:“选哪个女生?”在这个问题上,你的最终回答就是:a或者b。

    但,实际上,你如果重新定义一下问题,比如说:“我应该选择什么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伴侣呢? ”那么你的最终回答可能就会更宽泛。最后可能找到一个别的女生交往。再或者。。你发现,其实一个人也能过得挺好。再再或者,可能会发现如果和一个男性伴侣在一起玩,其实也不错什么的。。

    再比如说,每年这个时候经常有人问到底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这个时候决策问题就是“考哪个学校”。但如果换个思路,定义为“考不考研?”或者“我毕业以后要去哪里?”那么你可能就多了创业、找工作、出国、考公务员这么几条道路。

    所以说,一个好的决策定义问题,其实是看问题的角度,如果角度设定得好,就能让视野更开阔,看到本来看不到的地方。

    具体怎么优化自己的定义问题,其实也就是两个方面:

    • 退一步想想。比如前面的,“考哪个学校”,退一步就成了“考不考”。思路就能宽很多。
    • 换个角度想想。比设想别人是怎么想的,亲戚朋友遇到这问题会怎么想,自己的偶像遇到这问题会怎么想。(可能你会说,那不其实还是自己的想法么。其实不是,你试试就知道了,当设想别人的想法的时候,真的会有效地考虑出符合那个人的个人风格的解决方案。)

    2. 目标


    定义好问题。
    剩下的就是目标,而目标即愿景,即期望达到的状态。
    没什么好说的:

    1. 罗列你关注的事项,列一个清单。
    2. 把上面的清单的每项转换成一个个动宾短语,形成更简洁明确的目标清单。
    3. 思考每个目标的意义是什么。问自己“这实际上指的是什么?”目的是明确这些小的目标和自己的长远目标之间的联系。

    3. 可选方案


    有两个有趣的原则:

    1. 你永远也不会选择一个从未想到的方案
    1. 不管有多少种可选方案,你选定的那个方案至多是这些可选方案中最好的。因此寻找好的、新的、有创造力的备选方案的好处将是超乎想像的。

    那,怎么找到更多的方案:

    1. 对着目标问“怎么办” →把你从目标带向可选方案。
    1. 对于一个约束条件,问自己“能不能打破它”。尽量抛开一切没所谓的约束。
    2. 先别参考别人,先独立思考。
    3. 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4. 征求别人意见。
    5. 让潜意识起作用。解释一下:你白天想着怎么找一个女朋友,晚上你睡觉了,但其实你的潜意识还在帮你想这个问题,白天也如此,只要你开始想了,它就会一直想,尽管你并没有意识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有很多恍然大悟的时刻。
    6. 想方案的时候,只管随便想,别评估。(否则会抑制创造力)
    7. 永远别停下。随时可以添加新的更有创意的方案进来。

    学开车首先得知道怎么刹车,那什么时候停止找方案呢? (我们总得停下的)

    1. 你是否已使用前面提到的技巧,努力想出可选方案?
    1. 用其中的一俨可选方案作为最后的方案你是否会感到满意?
    2. 你是否想出了不少方案,其中一些方案是否与其他方案有较大不同?(如果你所有的方案都是类似的,你需要再发挥一下创造力。)
    3. 是否决策的其他要素(如结果和权衡)也会使你花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4. 是否把时间花在其他决策或活动上会更有创造力?

    如果回答都是“是”,恭喜,可以进入下一关了。

    4. 结果


    必须对每个方案的结果做出精确的描述,哪怕未来发生的和你描述的不一致,也不意味着你决策错误。但如果你对方案没一个确定的预期描述,那这个决策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管结果怎么样。

    操作:

    1. 把大脑调到未来,想象自己已经采取了其中一种方案。
    2. 做这么一张结果表,然后对每个目标,想象未来这几种方案带给你的结果是什么样的,然后做出一个主观的评价。比如“好”、“一般”、“不行”


      结果表.png
    3. 初步排序:拿出第一个方案开始比较,然后手里一直拿着目前最好的方案,如果比到最后发现有一个方案一直都是最好的。那么就是它了。否则需要进入下一关。

    5.权衡


    为什么要权衡:

    在无法实现所有目标的情况下,为了在其他目标上得到更多回报,你需要在某些目标上作出牺牲。

    方法论有两个:

    1. 寻找支配关系:如果方案A 在某些目标上优于方案B 且在其他目标上不比方案B差,方案B就可以被剔除。记住:这是一个消除方案的办法。

    引入第个办法之前有必要引用一波富兰克林的话:

    困 难 的 问 题 之 所 以 困 难 , 主 要 是 因 为 我 们 在 考 虑 它 们 时 , 所 有 支 持 和 反 对 的 理 由 并 不 是 同 时 出 现 在 脑 海 里 一 一 有 时 候 是 一 套 理 由 出 现 , 其 他 时 候 则 是 另 一 套 理 由出现。 于 是 各 种 不 同 的 目 标 或 意 见 交 替 获 胜 , 由 此 产 生 的 不 确 定 性 使 我 们 感 到 困 惑 。

    消除这个不确定性就要用到下面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真的很吊的办法:

    等价置换法:如果对于某一目标所有方案都是相等的(例如所有方案的花费都一样),那么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时时以忽略这个目标,即:这个目标就与决策不相关了。

    这个办法的好处在于:无论你要对多少个方案和目标进行权衡,你总是能有条不紊地减少需要考虑的目标数量直至明确的选择出现。

    等价置换的具体步骤:

    1. 确定为删去一项目标需要做什么变动
    2. 估计另一目标多大的变动才能补偿所需的变动
    3. 进行等价置换
    4. 将己没有关系的目标删去
    5. 剔除被支配的方案

    这种方法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你在进行等价置换(削去目标)和确定支自己关系(排除方案)间反复切换,直至只剩下一个方案。


    好了,上面的方法已经很吊了。如果在作出决定之前能了解每种选择的结果,(比如你选择了和A女孩相处,那就能和她交男女朋友。)那就完全可以用上面的五步来实现。

    但问题是,有时候,你做出选择,结果是不确定的。(比如你买了彩票想要赢钱,但明显。。)即:

    你也许知道可能发生什么,但你永远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对这种情况,我们并不能完全无力,我们可以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作出好的决定多一地把握:

    1. 承认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
    1. 系统地考虑它们,搞清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它们分别的几率和影响

    6. 不确定性


    核心是画风险剖图/决策树

    1. 确定每种方案下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哪些。(比如我们野餐还是室内,那么下不下雨就是不确定性因素)
    2. 确定不确定性的分支结果有哪些。
    3. 确定这些分支的概率。
    4. 把上述以分支树的形式展示出来,包括:方案、不确定性、概率、结果。
    分支树.png

    一旦你已经确定了风险剖图,你就能够比较它们,并且较容易地消除那些糟糕的选择。最好的选择常常显而易见。

    但如果还不能确定,那就要进入下一关:

    7. 风险承受力


    风险承受力 = 你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

    核心原则:

    一种风险剖图的较好的结局相对于较差的结局的希求程度(即你对这个结果的期望程度)越高,你就越愿意去承担这种风险。

    具体操作:

    1. 对所有结局/结果分配稀求分值【就是把你希望它发生的程度打个分数出来】
    2. 把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和分数相乘
    3. 计算这个方案下的总稀求分值【其实就是加权平均值)
    4. 然后直接比较哪个分值高,就选哪个方案。这就是你得出的明智的选择。

    比如像这样:

    稀求分值.png

    到这里,其实就已经可以处理含有不确定性的决策问题了。问题的终点就是:

    选择稀求总分最高的那个方案。

    8. 互为联系的决定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你做了这个决定可能会对以后的选择有影响。怎么办?

    一句话:

    决定 → 学习 → 再决定 →再学习 →。。。

    比如一个人3月份先决定考研,但没决定考哪儿,就可以先学基础课,9月份的时候看自己水平和状态再决定到底考哪儿。

    比如自己决定和A交往了,但没决定是否要互相陪伴过完后面的日子,那就先相处,一段时间看能不能合得来。


    所有的八个步骤我已经简单介绍完了。其实核心就是八个概念而已。

    道理这么一说是很简单,但之前没有套路、没有系统的话,做决定很容易出错和慌张。毕竟:

    出来混,靠的就是一个稳字。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欢迎扩散:iNotes

    iNotes.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王老师_92c3:写的挺好的,看完之后,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本文标题:决策的流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pi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