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231167/8c84e180c3bcfc89.jpg)
1.
悉达多(意为成就大志者),一出生便是王子,荣华富贵一样都不缺,且被父亲净饭王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一个伟大的领袖。宝石镶嵌的黄金椅已为他备好,完全没有其他兄弟跟他竞争。他有最好的生长环境,有最好的老师为他教授知识。而聪慧的悉达多,所有学科都出类拔萃。
九岁的时候,悉达多跟着父王母后参加春耕活动,他第一次看到了众生相。烈日下农民汗流浃背地耕种田地;土地里蠕动的虫子被小鸟吃;而小鸟又成为老鹰的猎物……可能他周围的人都习惯了,觉得自己就应该是被供奉的人,就该过锦衣玉食的生活。悉达多不一样,他为农民感到心疼,为虫子感到不公。
悉达多进入了少年时代,他开始研究学习宗教哲学。他通读当时印度著名的经书《吠陀》,由此知道,当时人们所认为的宇宙主宰是大梵天,大梵天创造了四个种姓的人类,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为婆罗门,从大梵天的口中诞生,这个种类的人是祭师,或者是熟读《吠陀》等典籍的教士;第二等为刹帝利,从大梵天的手中诞生,是军政界的高层;第三等为吠舍,从大梵天的腿部而生,从事农牧工商;第四等是首陀罗,从大梵天的脚部出生,他们从事体力劳动。此外,还有一类人,连种姓都没有,做捡垃圾,清洁和施肥等工作,他们不被允许同各种种姓的人接触,否则将被毒打。
由此可见,《吠陀》这种经书就是婆罗门那个所谓最高等级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来给老百姓洗脑的,在人们脑中种下这样的想法:富贵的人天生就该富贵,穷苦人受穷受苦受累就是应该的,因为这是生下来就注定的,我命由天不由我,想改变是徒劳的。而天生具有悲悯心的少年——悉达多,应该为此而困惑了,对《吠陀》的教义产生疑问。他在课余时间走访附近的村落,看到了婆罗门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掠夺。教义规定,各种礼仪都必须由婆罗门的人来主持,而穷苦人得向他们付报酬,给他们金钱或食物,如果以上两样都没有,就得出苦力帮他们干活。
有一次,少年悉达多看到一个人,他因付不起金钱,而去给婆罗门当苦力,竟然活活被累死。悉达多开始质疑婆罗门的特权,对他们的神力感到怀疑。他喜欢与僧人和隐士交流,因为这些人不追名逐利,反而刻意追求从凡俗尘世中解脱出来。
净饭王看到悉达多的这些行为,心中甚为忧虑。因为在悉达多的婴儿时期,曾有一位智者预言,与别的“大师”预言者所说不同——他们都说悉达多将会成为一个开疆拓土的领袖,而他却说悉达多将走上修行之路并将成为引领者。净饭王当时非常希望这位说错了。
现在,净饭王决定给悉达多找一位妻子,让悉达多走上他希望他走的道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31167/59ce3f3fe5d692fb.jpg)
2.
与国王同心的王后,为悉达多安排了许多青年人的聚会。在一次运动技能大赛上,悉达多获得了冠军。也是在这次活动中,光芒耀眼的他认识了另一国(拘利国)的公主耶输陀罗。之后有一天,悉达多和仆从去城外游历,再一次看到了耶输陀罗。
啊,原来你在这里。
啊,你也来到了这里。
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出喜悦的心跳。在那个贫穷的小村庄,耶输陀罗正在照顾生病的儿童,她给孩子们清洗溃烂的伤口,给他们分发药物,给他们洗衣服。
多么善良,多么美好的人儿!悉达多王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少男和少女有说不完的话,两人三观是那么一致。耶输陀罗也质疑所谓的典籍《吠陀》,对社会的不公很不满。两个同样出身富贵的少年都感觉不快乐。他们都讨厌权力斗争。两个人心意相通,就像是命中注定的一般。在悉达多十九岁那年,他与耶输陀罗成婚了。
婚后,夫妻俩深入接触底层人民的生活,与他们同吃同住。他们看到贫穷家庭的种种苦厄,尤其是那些遭受疾病折磨的儿童,还有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他们还看到伤残者在街上乞讨,贫病交迫的人被婆罗门欺压,却申诉无门。官员眼中只有权和利,他们忙于官场斗争和倾轧,根本不会顾及民众疾苦。对于官员的贪腐,父亲净饭王也无能为力,因为国家运行下去还需要依赖这些人。
悉达多问自己,我继位后能改变这种局面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人们内心的贪婪和嫉妒才是症结所在。那怎么办呢?悉达多决心去寻找解脱之道。对此,耶输陀罗理解、相信并支持,但她认为这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问题,眼下该做的事情还必须得做。所以耶输陀罗和悉达多一起,为底层人民持续提供食品药品布匹和其他物资,并分派人力尽可能地改善与解决问题。虽然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很有价值,但悉达多认为,除了疾病和贫穷,人们更被自己的内心深深束缚着。假如有一天,耶输陀罗的内心也被恐惧愤怒和失望等负面情绪所缠绕,她还有力量去做这些无止境的工作吗?让人心得到解脱才是最重要的。悉达多这样想。
夫妻俩经常一起禅坐静思。有一天,耶输陀罗照顾的一个儿童去世了,只有四岁,她悲伤不已,放声痛哭。悉达多安慰妻子: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可耶输陀罗仍然十分痛苦,忧伤消耗着她的身心。悉达多因此更加坚定了寻找大道的决心。
悉达多有了自己的孩子。耶输陀罗分娩的那天,悉达多心如烹油,他既担心妻子的安危,又忧虑孩子的未来,一刻比一刻紧张,他尝试跏趺而坐,稳定身心。幸运的是,母子平安。他将儿子抱在手中,内心十分喜悦。然而他又想起那个小小年纪便去世的儿童,他曾经去参加了那个儿童的葬礼,孩子被火化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痛苦悲伤情状历历在目,他的心抽搐疼痛不已。
有一天,悉达多和妻儿一起乘车出外游玩。一个男人躺在道路上挡住了去路,他身体蜷缩,奄奄一息。仆人说这个人得了不治之症。悉达多走过去,眼含泪水,握住他的双手。这时河的对岸传来了哭声和诵经声,又是一个葬礼。等他再回过神来,眼前的男子已无生命迹象。悉达多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人的生命犹如河中的苇草般飘摇。虽然此时阳光正好。
经过了一整夜的思索,第二天,悉达多跟父亲说他决定出家为僧,寻找使世人解脱的大道。净饭王五雷轰顶,一直担心的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他百般劝说,请来悉达多的的朋友们和城里最好的歌舞团,试图以朋友亲情以及世间欢乐留住悉达多,就像他曾经用男女爱情暂时留住了悉达多那样。
那是八月的一个月圆之日。晚会结束之后,悉达多回到房中。妻儿仿佛已经熟睡,椅子上放着出行的衣服和物品。他拉开床幔,耶输陀罗双目紧闭。他放弃了同妻子的道别,怕她难受。耶输陀罗是真的睡着了吗?怎么可能呢?她只有表现得冷静,才能让悉达多安心去追求他的理想,也是她的理想。椅子上准备好的出行的一切物品就说明了一切。如此聪慧的悉达多,能不明白吗?当悉达多走出房门的时候,耶输陀罗的眼中有没有涌出热泪呢?
悉达多来到马房,仆从早已在那里等候。这一切都是耶输陀罗安排的。
悉达多拥有过最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现在他要告别这一切。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31167/59b000d49e385d42.jpg)
3.
悉达多与仆从策马奔驰,驶出城外。他最后回望了一眼月色中的都城,然后一路向南奔腾。天亮时,他们已来到了释迦国的边境。
在一处森林边,悉达多挥剑割下自己的头发,取下脖子上的宝石项链,与头发和短剑一起,交给仆从带回宫去,并转告家人,自己并非出于逃避责任的自私,而是要去寻找大道,是为了众生。请家人一定要相信他。
独自一人在森林中行走的悉达多遇到一位猎人,猎人穿着朴素的道袍,悉达多请求与猎人交换衣服。猎人穿上华服,开心地离开了。悉达多在一棵树下坐定,这是他出家后的第一次禅坐。(忽然理解了出家这个词的最初来历)。他感到无比的安然与舒畅。
接下来的五年,悉达多分别追随两位最著名的大师,跟他们学习。第一位是阿罗罗大师,悉达多很快了悟了他所能教授的最高境界,即“无所有处〞的禅定之境,一切由心创造,心外无物。但悉达多认为,这并不是他要找的解脱之道。他又前往另外一位大师乌陀迦那里学习。很快也证得他能教授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的禅定之境。如果说无所有处的境界,还存在着想与不想,那么“非想非非想”,就连想与不想都不存在了。但悉达多认为这仍然无法解脱生死。
悉达多知道,接下来他只有靠自己去领悟。他来到一个山洞,禅坐下来,如果能将肉体之欲控制住,是否就能达到解脱呢?他开始苦修。将自己置身恐怖森森的荒野。他静坐整晚,任何风吹草动都令他身心紧张。毕竟他以前身处豪华的宫殿,生活被人照顾得很好。而现在的他抛弃了奢华的生活,远离了舒适。
悉达多巍然不动,极力克服紧张恐惧。在修行到第四个月的时候,有五个人加入了他。他们都曾在乌陀迦大师那里学习,都想寻求大道。在这苦修的时间中,六个人都变得面黄肌瘦。过了一阵,他们离开山上,又到附近的村落苦修。悉达多开始不洗澡,很少吃东西,偶尔吃点地上的干枯石榴或者风干牛粪。他已经皮包骨头,六个月没有剪头发,一挠头就会挠下一撮头发。
有一天,悉达多在坟场禅坐时,突然醒悟过来。他认识到,苦修并非一件正确的事。此刻,太阳正从山头缓缓落下,一阵清风拂过,希达多身心无比舒畅。他认识到身心是一体的,虐待身体就是虐待心智。无论是无所有处,还是非想非非想,亦或是苦修,都是在逃避身心的感受。
悉达多决定回归自身。他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他从一具尸体那里找来一块布,来到河边清洗身体。他收拾好自己,准备去村子里乞食,他走到半路,体力不支,昏倒在地上。这时,一位牧羊的少女正好经过,她带着准备祭拜山神的食物。她发现了倒在路边的悉达多,就给他喂羊乳。悉达多苏醒了。救他的少女叫善生,此时十三岁。
悉达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他去乞食,在河里洗澡。善生也会带着食物来看他。悉达多不再刻意逃避自己的感受,反而细心观察,感受每个念头的生和灭。那五位同修者鄙视悉达多半途而废的行为,他们离开他到别处修行。
悉达多专心体悟大道,他预感到自己很快就要推开那扇彻悟之门。他禅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认真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到自己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感受,都在经历出生、存在和死亡,没有任何的永恒不变和独立的个体。他发现自己的思想与自己的身体和感受彼此交融、相互影响。
毕钵罗树叶在摇曳,悉达多抬头,凝神望着它们。一片树叶的存在,需要阳光、雨水、泥土、空间和心识,如此一来,整个宇宙便隐藏其中。树叶它出生过吗?不,它无所谓出生,它从久远以来就已存在。一朵白云遇到冷风化作雨水,白云它死亡了吗?不,它只是变成了另一种现象。既然树叶和白云是如此,那么,人也如此,万物皆是如此。万法皆空,无生无灭。
悉达多看见,众生存于自己体内,众生即自己。他又看见无数世界的盛衰,以及众生所经历的生生死死,但这些并非实相,就如波浪在大海中起伏涨落,但它的实相仍是海水,大海没有生死,众生亦是如此。生命的存在,必须有无常和无我。没有无常和无我,世界就不会有变化和发展。
悉达多认识到,众生被错误的思想蒙蔽,相信事物是有常的,有分别的个体。他们不明白万物同体,从而陷入了无穷的苦海之中。恐惧、愤怒、憎恨、傲慢、嫉妒、贪欲,皆因无明而起。唯有破除无明,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应该留心观察生命的每一刻,去了解事物的实相。了解之后,慈悲与爱心就自然产生了。
悉达多心中无比平和,他觉悟了,他能听到众生的叫喊,洞悉众生的信念,感受众生的悲喜。此时三更已过,月明星稀,心底的慈悲油然而生。他心神已定:要用一生去传播大道,帮众生脱离苦海。
后来,人们将乔达摩·悉达多称为醒觉者,也就是佛陀。将那棵毕钵罗树称为醒觉之树,即菩提树。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31167/6254546145a9bb3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