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问题,一个宝妈吐槽截图了一段求职经历,说在求职中对方HR告知27岁年纪有些大了。从而引发的一场职场人对年龄的思考。
从2021年的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到职场普遍的35岁求职现象,35岁的职场人被大多数企业拒绝,求职之路更艰难。同样35岁+的影响力人员却有着无限的市场。
今天从企业维度怎么看求职者年龄这件事。
01 活力企业,寻求同频。
在新兴行业中,如直播行业、职业游戏选手等,多为年轻人。
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年轻人的灵活能力、反应能力,新兴的企业中同频的共振效果更强,若年龄超出现有团队年龄且没有相关履历,则很难在此行业长期发展下去,企业的招聘与培育成本则成为零收益,更甚是负收益。
02 资本行业,追求影响力。
纵观现有资本市场,无论是投资端还是财富端,当资本行业的从业者从业超过十年以上,就会有自身独特的影响力,并且能够影响到过往接触的人脉的投资决策。
往往资本行业更喜欢35+的从业者,本身是人才,同样背后也具有不可忽视的资本(往往资本行业的门槛较高,能进入此行业的人员本身就是高端人才)。
记得刘润老师曾讲过,35岁前赚的是经验,35岁后赚取的是圈子的影响力。
03 传统行业,更关注精力。
无论何种企业,传统的制造业或主流的服务业,更多的会考虑员工的在同等成本下可以付出的精力。
35岁+或开篇中27岁宝妈,有家庭、有孩子,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势必会倾向于家庭,这样与同等待遇下的更年轻人群相比,通常精力会更弱,专注与投入度会更低。
精力是企业无法忽略的评判点。
04 企业家,考虑成本。
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某一层理解上是企业家寻求财富的更高维度而创建,而我们常说,工业化就是被资本家压榨与剥削的产物。现今企业同样是如此逻辑,在财富追求上,同样的工作结果产出,成本更低的是企业最佳选择。
通常毕业生、工作年限较低的求职者,个人的需求的收入远低于工作十几年的从业者,成本维度上,企业更想倾向于低投入高收益的人选,也更喜欢从白纸去培养企业的员工,这样企业文化才更容易落地。
总之,每一个企业都有它内在的理由来拒绝高龄求职者,求职者若想要不被人力市场抛弃,那就在此刻抓住任何可以让你增值的机会,抓紧每一个机会。
刚过去的几天,2022年4月30日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掌权人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举办了2022年股东大会,投资奇迹巴菲特讲到“坚持长线投资并把握一次机会即可。”同样适用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努力夯实自身技能,让年龄增长时不仅仅是皱纹的增加,更多的是内在的能力,影响力的增长,人脉资源的增长。
每一个经历都有价值,每一份努力都有收获。难走的路并不拥挤,每一个领域顶尖的人并不能在人力市场上上随处可见,努力成为行业中顶尖的25%,这样才不会面临择业被拒的尴尬,反而会成为圈内多方争取的红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