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医学难题;育儿经,是家庭困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人群迅猛增多;同时,育儿难题也不知不觉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很遗憾,笔者本人并不是医务工作者,无法排解糖尿病患者的忧愁。不过,通过对糖尿病的认识,我们可以掌握育儿经的真谛。
从“致病”原因说起
正如前文所说,随着患病人数的激增,即使没有身患糖尿病的人也会对其略知一二。抛开由遗传、外界环境等个人不可控因素引起的Ⅰ型不谈,绝大多数患者的致病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管不住嘴,迈不开腿”。这八个字也是医生劝诫身处临界区域的“准患者”常用的警示。这八个字和育儿有何关系呢?
在我看来,对于身陷教育困境的家长而言,正是因为“管不住嘴和手脚”,让教育出了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5377/ca24849dc6951ae3.jpg)
一方面,惩罚型的家长在孩子“失败”时,毫不吝惜伤人的词汇,对孩子嗤之以鼻者大有人在,更有甚者从不浪费施展武功的机会。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伤害。这样疾风暴雨似的教育或许在当时会成为一副“特效药”。出于恐惧,本能地暂停了行动。可一旦形成了“耐药性”——孩子长大了,很容易产生反叛,彻底失灵。
另一方面,娇纵型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认为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表达对孩子爱的唯一方式。一时间好像嘴巴和四肢失去了自制力,完全被孩子操纵。因为怕孩子不高兴,只说孩子愿意听的,只做孩子命令做的。虽然家长自知“娇纵”不对,但是“没办法,看不得孩子不开心啊……”殊不知,孩子的“不开心”正是因为此时的太开心所致。
同样的“三多一少”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轻是糖尿病的症状。育儿经同样需要家长的“三多一少”。
多想
谁多想呢?当然是家长,却不完全是家长。除了家长,更重要的是孩子。
教育本不是随意的事情,想成功地教育孩子,家长必须要多费费脑筋。很多家长往往正是因为图省事,认为自己的经历完全用在如何取悦领导、团结同事、击败对手、提高业绩等等,主动放弃了在家庭教育上的思考和判断。换句话说,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太累了,忙着给孩子挣钱、为家庭打拼,哪还有“闲心”浪费在孩子身上?当迫不得已地为孩子学业分心,也会归咎于孩子不省心,不像“隔壁家的小明”……
在这样的潜意识下,大脑主动放弃了“育儿”的业务。孩子“不省心”也成为了看似偶然的必然。
同时,对于孩子而言,尤其学习方面,是完全的独立自主行为。没有自己的思考,被动接收信息的后果不难想象。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天才”魏永康——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班,完全按照母亲的“指令”行事。但是其母极为偏激,不让他做家务,甚至连洗头也要帮孩子,不允许谈恋爱等等“条例”让“天才”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终被劝退。
教育的成败不在于一时的成绩高低,而在于人生的意义。最终只有孩子自己是做出所有判断的人,也只有孩子才能完成人生所有的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5377/32b72aaf95cc3cdb.jpg)
多做
需要多做的不仅是孩子,也有家长。
或许你会质疑,难道家长为孩子做的还不够多吗?这里的“做”并非传统观念中对孩子的“奉献”。
家长需要多做些什么呢?
1、以身作则:不要说一套做一套。如果你教孩子关心同学,要充满爱心的同时又让孩子和咳嗽、流鼻涕的同学保持距离,那孩子真实地学到了什么呢?
2、离开“宝座”:身教重于言教,和孩子一起动起来。家长喜欢坐着发号施令,“把地打扫了”、“把垃圾倒了”、“把桌子收拾了”、“把碗刷了”等等。如果互换角色,孩子坐在那吆五喝六,家长会是什么感觉?所以,离开不平等的“宝座”,大家一起动起来。如果累了,就都平等地休息一下吧。
3、说到做到:让孩子知道你是认真的。许多家长习惯通过一些看似严重的后果告诫孩子不要“犯错”。比如在去公园之前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们就回家。”在家长看来这句话就好似一张符,用以“镇住”不听话的“小妖精”。如果孩子不听话时,你反复地将这张“符”拿出来在“妖精”面前晃来晃去,用不了几次,“妖精”会知道,这张“符”是伪劣产品,没必要对家长的话有所顾忌。相反,如果能说到做到,抱起孩子立刻回家,下一次再看到这些“符”,他们会老老实实地“遵纪守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5377/0546524acea7fc99.jpg)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家长明知道说出的话办不到,就别作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除了能深切地伤害孩子的心灵之外,一点作用都没有。
对于孩子而言,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正所谓,“听不如看,看不如干!”有机会要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让孩子亲手做,唯有如此,孩子才会在做的过程中收获更多。
多“聴”和少说
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特意用了繁体字“聴”,而非简体字“听”。相对“听”字而言,“聴”更能生动地描绘出所有倾听的要素——耳朵和心灵。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这位人类智慧的鼻祖授予我们教育的本质——多听、少说。
为什么要少说?因为家长的喋喋不休并不会向孩子脑海里灌输多少真知灼见,只会化作阵阵耳边风吹过。并且,当家长的“聪明”、“伟大”、“先知”等等反复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只会“自惭形秽”地收起全部的“幼稚”,变得唯唯诺诺,不敢犯错。
正如泰戈尔说过的一样,“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关在门外。”如果孩子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那么他将失去学习的机会。一个不敢犯错的人,同时也失去了成功的勇气。
相反,家长“多听”——尤其是反射式的倾听会激发孩子表述的动力。而唯有实践和知识的扩展才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素材。换句话说,在家长的激发下,孩子产生了说的欲望,继而引发了做和学的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发现新鲜的事物,又有了诉说的念头。如此反复,家长的“多听”和“少说”开启了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让孩子敢说,想说,会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5377/35fc1e735645575d.jpg)
“少食多餐”是关键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少食多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条在育儿经中同样必不可少。
家长对孩子的爱如同糖尿病患者的进餐,既不可“暴饮暴食”又不能“食不果腹”。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更为形象地可以将其比作“需求”和“愿望”的差异。
“需求”是孩子成长客观之必需;“愿望”是孩子个人主观之欲望。家长要清楚了解孩子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据此回绝孩子没有界限的私欲。满足了“需求”,孩子会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隐忍了“愿望”,孩子会养成融入社会必要的素质。
“少食多餐”是掌控“度”的关键,是调平两端的砝码,是“健康”育儿的指标。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5377/4882ee3167cf827e.png)
希望您远离糖尿病,参透育儿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