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是否考研的问题,是我遇到学生前来咨询最多的问题之一。同时我也领会了一条重要的规律,学生虽是来找我商量、寻求帮助,但他自己心里多半已经有了选择,但离真正做出决定还差些勇气。因此,什么是学生最想也最需要听到的答复呢?不仅仅是对就业前景的分析、对专业发展的估计、对个人潜质的测评,而是我更需要给他一个信心,让他早些结束这种反复思虑的痛苦,做出决断进而开始行动。
我当然明白,作为老师不能凭直觉和煽情来鼓励学生,在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必须给予理性的指导和科学的帮助。但真实的情况是,对于考研这件事,学生之前早已做过各种评估,如今却还有迟疑,主要心结在于:“考不上上怎么办?白复习了,时间耽搁了,工作机会错过了……”
我的回答是:心向往之,就去追寻。如果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你还要什么结果呢?况且付出就有收获,不一定收获结果,但必定收获过程。
2
我去年也加入了考研的大军,报考了一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决定做的很快,各种现存的、可能的困难都想到了,有利的因素想了半天,几乎没有:工作事务繁忙,还经常占用下班时间;孩子尚小,属于我下班一进家门就像小猴般吊在我身上的那种;英语和专业课大概是十年前读研的时候系统看过,此后再不曾拿起;而每年招考的名额又十分有限,据说还有大批的人在“排队”。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还是开始了在很多人看来不太靠谱的考博之路。
我的一位恩师也劝我说:“想学习,时时处处都可学,何必非考博一条路。何况,你现在从事的是行政工作,并不迫切需要继续上博。”我何尝不知。但一种心愿一旦萌生,连自己都难以制止。我是那种有“校园”情结的人,跟很多学生一样,就想再做回学生,想通过学历的提升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体验,毕竟也这是最高层次的升学考试了,我想去经历一回。
虽然我也经常告诫学生不要盲目考研,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因为兴趣和向往,而选择之,必然会专注投入,做出成绩当然甚好,即使失败,也不会因为当初试都没试而心生悔意。
四个多月的时间,虽短暂但并不轻松。每天上班时,没有一点看书时间,只能利用在通勤班车上的时间看书;晚上等孩子睡着已是深夜,再翻开书本;长期腰痛的毛病,此时更是发作起来,于是我不得不搬个小桌子放在写字台上站着复习。整个春节也不曾外出,抓住这大块的时间多做准备。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最大的挑战是当你的生活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简单,不断被各种公务、私事烦扰的时候,如何抽身出来并静下心来,专注地去完成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当初翻开一篇英语短文,通篇不知何意,那时只有坚持;枯燥的理论让人难免走神,半个小时过去了还停留在那一页,此时还需要坚持;耳边还免不了猜忌和质疑之声,此时更需要坚持。特别是对于我,并没有迫于升职或者生计的压力,此时刻苦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我时常在想,趁我们还有机会选择、有能力选择的时候,用心去做一件自己认定的事,全力以赴,看看能做到多好,这不是一次很好的人生体验吗?
3
初试结束,我与第一名相差0.5分,排名第二。在复试阶段,很多人缺考,他们大概认定考取无望,就索性放弃了。可是我们做的很多事哪会都有你期望的结果?你都不去试一试,不去体验一回,那不是比失败还要可惜?
面试的时候,我与主考专家有了一次愉快的交谈,关于学术、关于工作、关于人生。那是我整个考博之路最轻松愉悦的时刻,当得到专家们的好评和认可的时候,我想我的考博之旅圆满地结束了。这并不是指我自信地认为自己必定考上了而结束,而是整个过程我毫无保留、全力以赴,圆满结束。
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件事最后的结果,结果是没考上。但我仍然心满意足,因为许多客观原因,我无力左右,只能坦然面对。结果之于我,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过程全在我的掌握中,我不后悔这份选择和付出。
如果没有那一个个不眠之夜,我如何对工作后的学习时间倍加珍惜;如果没有一页一页翻字典背单词,我如何重新拾起英语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如果没有听到评委老师们的指点与赞许,我如何体验过那种比考上博士还要荣耀的满足感;如果没有因为复习而时常怠慢家人的愧疚之情,我如何更加心存感恩明白什么是维系我生命的理由。如果没有这看似艰辛的历程,我如何发现原来考博没那么难。
4
今年的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考生们还要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选择与考验。但无论结果如何,请你相信,任何一个在此过程中全心付出的人,都会收获宝贵的财富,不仅包括学习的提高还有精神的磨练。这种收获,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少些患得患失、少些功利至上,多些沉静踏实,多些吃苦耐劳。
亲爱的同学,“研梦”仅仅是一个开始,你对未来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期许,脚踏实地的行动才会离梦越来越近。生活之于我们的不会总是平坦大道,也不会总是漫漫征途,而所有艰辛的付出之后,你都将收获一种坚韧、一种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