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感觉很亲切,因为其中的许多案例都参与过。
不过作者陈老师和王老师从信息技术融合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解读了案例,为我们梳理出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变革路线图。这为探索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老师提供了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
其中关于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诸多细节也都结合案例逐一展开,且伏笔全书,深入浅出。
比如营造课堂安全感问题。课堂上如何做到人人参与而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是我读到第一章03“参与和投入是每一名学生成长的路径”的篇尾时,看到文章提到“教师就是要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且安全的区域,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我的心里立刻想到的一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本书中的其他篇幅中从两个方面做出了回答。
其中一个方面是帮助学生提升对自己和对课堂的认识,以营造安全感。
比如在第二章12“计分板的激励”中,引用了《正面管教》中的例子:你的孩子或学生可能85%是优点,15%是缺点……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100%……
归属感循环图(转发)结合归属感循环图中可以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在师生或生生交流中,如果可以及时把握积极的一面(特别是处于游离状态的特殊生的出色表现)并及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那么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的体验。
比如在第三章15“‘发现原因’比‘知道结果’更重要”中,记录一位学生的观点:不要说对错,重点要说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发现错误的原因,远比知道对错的结果重要的多……
这位学生的观点也应该是教师在信息课堂上需要敢于直面的问题。比如以下这个投票截图。
二次投票截图该题正确选项时A,经过一轮学生辩论之后,二次做作答依然有43%的学生存在疑义。
这时教师不应该畏惧学生出现错误,而学生通过反馈器呈现出的问题,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此时如果能够在包容的环境中,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畏惧自己观点可能错误而带来嘲讽的风险,那么就在学生的心里营造了一个富有安全感的课堂。
另一个方面,书中建议教师需要带着文化意识精心打造课堂环境氛围以促进安全感课堂的营造。
比如在第一章04‘我要努力看见课堂上的你’中,如是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带着强烈的文化意识,去帮助课堂上每个学生获得各自的发展……并努力做出‘好决策’,陪伴并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对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理解学习的境遇并作出调整…
随机挑人截图这里我首先想到了随机挑人、抢答、应答器互动等信息技术工具的积极作用。它们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手段,无形中在课堂上建立起了公正、平等等富有安全感的课堂环境。
当然只有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主动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活动等。
比如在第五章25‘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中,提到一种人人参与的讨论方案:(1)所有人都参与;(2)小组总结汇总;(3)所有人都能说出结论……用‘随机挑人’来替代‘小组推荐’的方式,使每名学生更加增添参与感、紧张感,从而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安全感源于“确定感”和“可控感”。如果课堂活动只是让学生考虑或口头交流一下就请学生回答,那么手上无料的学生一定会对提问感到深深的畏惧。但是如果让学生们经历一遍“写下来、说出来、再小组合作提炼出来”的过程,那么学生可能就会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来面对提问了。
书中还在第二章12‘计分板的激励’、在第三章14‘看见我与你的不一样’、在第四章18‘教学决策,我们真的做对了吗?’等章节中结合具体案例对该小组合作的应用细节(如计分板、计时器、互动生成、决策策略等)做了细致的解读。对安全感课堂的营造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此外作者王老师和陈老师还对读者进行指导和勉励。
比如在第五章28‘刻意练习,见证成长’中,引用了一句话‘卓越的学习没有舒适区’……文中强调:教师应该带着强烈的文化意识,去帮助课堂上每名学生获得各自的发展。让一些学生总是不说话,把课堂参与的权利让渡出去的时候,教师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我们可以从两人或四人研讨开始。小组规模越小,就越容易让学生产生安全感,能够更好地营造表达的氛围……
我也一致努力营造富有安全感的课堂。
比如课堂提问。我在每一次提问前,都先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写下问题的答案,再应用TPS教学法,让同桌互相交换意见并得出共同的对问题的见解。而后我再运用随机挑人、投票等工具开展互动活动。
一个富有安全感的课堂不会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可以让学生放心参与活动、舒心发言、互相信任和对话。学生不用担心自己在活动中存在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会受到嘲讽等风险,而十分明确自己会在课堂的摸爬滚打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陶冶情操,获得友谊等。
为营造富有安全感的课堂,我还要不断刻意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