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成锣锅饭
现成锣锅饭是独克宗汉语方言,意指饭来张口吃现成饭。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现成锣锅饭类比不劳而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诸如此类行为。
小时候家中的奶奶和父母,一而再再而三,想着法子总让我们干各种家务活。喜欢干活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在劳动的过程中,毋庸置疑打心底排斥劳动,喜欢吃现成锣锅饭。
有时候干活干到心烦,就会和长辈们闹不愉快。每每这个时候,长辈便会苦口婆心教育,说将来需要用劳动来谋求生存,好吃懒做,吃现成锣锅饭诸如此类的习惯,对将来的生活和人生自然是百害无一利。
那时年龄还小,无法理解长辈们苦口婆心所讲的道理。劳动是生存的能力,劳动创造美好,自然不需要过多阐述,事实上人们无论从事田间劳作,从事工厂生产,还是从事文学艺术科研都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目标抵达目的。
道理自然是道理。关键是道理需要被人理解明白,更需要被人们实践,道理才最终体现自身价值。
说到底吃现成锣锅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一天和父母闲聊,父母讲述了这样一个实例,说某家孩子告知父母自己要创业,让父母给自己投资建个作坊。这家父母自然给孩子建了相应的作坊,结果孩子吃不了苦,改由父母来运作作坊。
无独有偶,一天和朋友闲聊,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个现状,现在年轻人租房,除了厨房干干净净外,其余地方肮脏龌龊。因为朋友开设客栈和出租房屋营生,自然相信朋友之谈不会是空口无凭。
如今尽管人们在不同地域,相识的人都可以在加入的同一个微信群中谈天说地闲聊。又因为条件相对优越,年轻人就选择相对自由,无论是地域以及行业。
无需回避的一个现状,就是极少有年轻人会主动选择,到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方就业或者创业,绝大多数年轻人主动或被动,都喜欢到条件相对优渥的地方就业或是创业。
很多人都关心自己家乡发展前景,都在为家乡发展提出自己的各种看法。包括自己家乡同样无需回避的一个现状,很多年轻人宁愿选择在异地工作或者打工,不愿意回乡工作。从这一方面来看,存在人才流失的现状。
在相关的微信群中,群情激奋探讨家乡发展之言,当然牢骚居多。一个地方的发展,毋庸置疑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也受到诸多因素合力推动。
探讨一个地方发展,决不能够只看到一个因素影响,更不能够以发牢骚方式来探讨。
限制或者是推动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不能够不提到人。人既能够限制一个地方发展,也能够推动一个地方发展,换句话而言成也是人败也是人。
很多年前就提出过,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说,对于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表面上看国家竞争力在于科技经济等诸多方面,核心因素则在于人才素质。
农耕时代的对人才素养要求不是太高,但自工业时代开始,对人才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如今智能时代对人才素养要求更是越来越高。人才素养最核心的素养,关键在于人文精神素养。
人能够取得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人文精神素养的高低。这世间部分事情,并不是与生俱来现成存在,而是通过一部分人的创建而产生——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
我们常把创造的人称之为开拓者,开拓者自然就是亲手种树的人。我们同样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实际上和吃现成锣锅饭是一个道理。相比较而言,大树下乘凉比种树轻松愉快,吃现成锣锅饭,比亲手做饭轻松愉快。
一个地方发展条件,总得需要有人创造条件,换句话而言就是要有种树的人,也要有亲手做锣锅饭的人。无法回避的一个现状,现实中不缺大树下乘凉的人,也不缺吃现成锣锅饭的人,但人世间缺少亲手种树的人,也缺少做锣锅饭的人。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原本秀丽充满活力的家园,因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经人烟全无破落荒废。但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一己之力扛起恢复美好家园的重任。
长年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植树造林,最后这个曾遭生态破坏的家园,曾被村民抛弃的家园,在牧羊人的坚持下重回秀丽。我们从中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牧羊人身上的人文精神,牧羊人亲手植树,牧羊人做锣锅饭等等。我们可以想起在大漠深处忘我工作的邓稼先及其同事,可以想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王进喜。
我们从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可以找寻到最为可贵关键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可贵的人文精神,才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选择在哪里工作在哪里创业,自然是个人权利。人们更愿意到条件优渥的地方公司就业,本也无可厚非。但人世间,更需要亲手植树的人,也需要做锣锅饭的人。
当然也需要给树浇水施肥的人,也需要闷锣锅饭时添加柴火的人。但绝不需要,大发牢骚抱怨没人给自己创造条件享福的人,绝不要坐享其成还觉得全世界人欠他账的人。
做植树的牧羊人,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王进喜,做在大漠深处默默工作奉献的邓稼先,远远要比吃现成锣锅饭的人更为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