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

作者: 般若之光 | 来源:发表于2018-01-19 10:24 被阅读0次

          来源:网络。

        四圣谛    ,佛教语,亦名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轮之初,故称初轮,如《法华经·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轮。”初转轮三说四谛,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劝修行四谛。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是佛举自己证得四谛,合为“三转十二行相”之义。但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盘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第一:苦谛

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

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狮子峰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三.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晋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无量劫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叫做八苦呢?

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体会。

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

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来。所谓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苦不可言。释迦牟尼佛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又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一个弟子,那人说:‘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呜呼哀哉,千秋永别,万事皆空。佛经里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

五.爱别离苦。我们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回天无术,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因缘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无债不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心安理得,离烦恼苦,得清净乐。

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

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名落孙山,求人丁兴旺,反而断子绝孙,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

八.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三苦、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须要明了集谛。

第二:集谛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利使呢?

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

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

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

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

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盘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

五钝使:

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

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

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

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

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

色界的四禅天:

一.离生喜乐地。

二.定生喜乐地。

三.离喜妙乐地。

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无色界四空天:

一.空无边处天。

二.识无边处天。

三.无所有处天。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第三:灭谛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第四:道谛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 18-四圣谛

    1苦是四圣谛的核心 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三八○) 谛,仔细听、道理...

  • 佛教思想专题(一)”四圣谛“之“苦”谛的诠释

    文/杨惠南 “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是释迦摩尼佛最中心的思想。所谓“四圣谛”,指的是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以及道...

  • 今日阅读任务

    大小乘显密教皆修四圣谛 不正确了解四圣谛的人,因看到很多小乘修行者对四圣谛非常尊崇、视四圣谛为最高的修行,会有“小...

  • 苦谛三问

    四圣谛是佛陀最基础的教法,而苦谛为四圣谛之首。建立了苦谛,才好谈苦集、苦灭、苦灭道诸圣谛。 1)那么,苦何以称为圣...

  • 学习笔记—佛陀的根本教义

    一、四圣谛是基于有限之苦,明晰个人与人类之苦。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现象,是人自我需要摆脱的;集...

  • 《心经》参悟(十一)

    【经文】 无苦、集、灭、道。 〔浅释及参悟〕 一、 什么是”四圣谛” 苦、集、灭、道,佛教称为”四圣谛”。 ”谛”...

  • 笔记:朱倍贤原始佛法讲座(22)| 四圣谛

    「四圣谛」是统摄原始佛法修行的大纲。 一般人误以为「四圣谛」只是某种既定的哲学立场。实际上,「四圣谛」最重要的作用...

  • 今日阅读任务

    四圣谛名称的涵意 为何称四者为“谛” 谛,表示真谛、真理、是实际上真实的样子。四圣谛是关于苦、苦因、苦灭、灭苦之道...

  • 【无苦集灭道】语出《心经》

    【无苦集灭道】,语出《心经》经文。 这“苦集灭道”这四字,也叫做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谛”呢,就是...

  • 今日阅读任务

    四圣谛的定位与要义 四圣谛是佛法纲要 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开示的内容就是四圣谛,从此佛法开始转动,开展出大乘、小乘,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圣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ho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