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自尊的六大支柱》 第十三章 培养孩子的自尊 读书笔记

《自尊的六大支柱》 第十三章 培养孩子的自尊 读书笔记

作者: OH卡执行师 | 来源:发表于2021-04-23 11:31 被阅读0次

    1.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应该为其长大后,独立生存打下基础。

    婴儿完全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对他们的抚育得法,当他成年后就会摆脱幼时依赖的心理,

    成为自爱自我负责的人,就可以有效地热情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他就可以自主自立,这不仅仅反映在经济方面,在知识和心理上也是如此。

    新生的婴儿不具备自我身份的意识,他们根本没有我们成人体会到的孤独感。
    逐渐拥有自我个性,是人类最基本的任务,它也是人类应该应付的最基本的挑战,
    因为成功不会自天而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阻碍,挫折,可能滑向歧途。
    由此我们的心智情感的成熟就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分裂,疏离,僵陷等打击。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人在其成长的路上都曾搁浅,束手无策过。
    成长道路上的中心目标是逐步实现自立。

    2.称职的家长教育首先给孩子成长的根,然后再提供飞翔的翅。

    即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坚实安全的基础,然后是有朝一日能弃之而去的自信。
    孩子们不是在真空中长大的,他们的周围有一定的社会环境。
    事实上,个性与独立精神往往是通过,也只能通过与他人交际得以展现。
    在孩子们有生遭遇的第一次交往过程中,他们可能体验到促进自我生成的安全感,
    或在自我未完全生成前即体验到阻碍他们的恐惧,不安定感。
    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孩子可能会感受到被他人接受尊敬或被他人拒绝,贬损。
    孩子可能体验到家长保护与个人自由的和谐,统一。
    或家长过度或不足的保护,他们要么遏制孩子的能力发展,要么对孩子尚未成熟的自我能力提出了太高的要求。
    类似经历对孩子未来的自我及自尊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3.有五个条件决定了,孩子是能否拥有较高的自尊感。

    一.孩子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的完全接受。
    二.孩子生活于一个明确界定了的,有约束力的环境中。
    在那儿他们受到公正的对待,不受压迫,诸事与人协商。孩子并不拥有无限的自由。结果是,孩子拥有安全感,对其行为的评估亦有真切的基础,对孩子的限制通常包含着高标准,以及孩子将感知的信任。最终孩子会高标准要求自己,以求不负他人的信任。
    三.孩子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尊严的尊重。
    父母并不依赖暴力,羞辱或讥笑来操控孩子。父母认真对待孩子的欲望和需求,不论在具体事项上是否赞同孩子的观点,父母乐意在精心划定的范围内,与孩子协商家规。换句话说家庭中盛行的是权威,而不是专制父母的。这种总体态度体现在他们较少诉诸戒律,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褒奖,增进孩子的积极性行为,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对孩子的期望,而不是对孩子的否定,即侧重于积极性,而非消极性的因素。父母关心孩子,关心他的社会生活和学业,当孩子希望与人交谈时。父母往往已经做好准备。
    四.对孩子的行为举止,父母持较高的标准和期望,他们态度不是什么样都行,对孩子的道德和行为,他们均有一定的期望,并以尊重,善意,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应尽最大努力不断上进。
    五.父母本身往往拥有较高的自尊感。
    他们以亲身经历给孩子做出了自我效力和自爱的榜样。孩子看到活生生的具体化了的目标。
    我们必须认识到,事实上并没有适用于所有具有较高,自尊感的孩子的家长普遍行为的模式或态度。

    最后一点清楚地表明,仅靠父母的行为并不能决定孩子心理发展的方向。

    尽管有时对孩子的一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来自教会,祖父母或者邻居,

    但正如我们在前面反复强调过,外部的因素只能起到部分的作用。

    他们不能决定一切,我们是自身行动的原因原动力,我们不仅仅是感受他人行动带来结果的接受者,

    作为有意识有决断力的人,我们自儿童时代起一生都在不断地做出选择。

    这些选择对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自尊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自尊建设的六大支柱为评价父母行动策略提供了参照的标准,

    父母的策略是鼓励还是打击孩子的意识,自我接受,自我负责,自我维护,有目的地生活以及诚实地生活。

    他们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孩子掌握自身建设的可能性?


    5.孩子在生命之初,完全依赖他人的状态之中,

    就父母而论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包括对身体的需求的满足,免受外界伤害的袭击,以及其他各方面最基本的关爱。

    它包括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感到慈爱与安全的环境。

    如果孩子学会可以依赖他人。事实上,学会对光明的未来充满信心,那么此刻,他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安全感的需求并不局限于人类的幼儿时期,在青少年时态自我仍处于形成的状态之中,

    一个纷争焦虑的家庭环境,可以说对青少年健康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在对成人的研究治疗中,少儿时期遭受此类阻碍,即受到成人反复的恐吓,会给孩子带来长远的精神创伤。
    这种恐惧也许来源于实行体罚的父亲,不可预测,情感波动的母亲,或整天愁眉苦脸似生发不可想象的折磨的家庭成员,这种恐惧令人无法回避,它将孩子投入了不可忍受的无助感之中。孩子感受到的恐惧越大,时间越早,建设强壮健康的自我就越困难。

    6.通过触摸抚育孩子

    现今我们已经认识到触摸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既使满足了其它方面的需要,缺少了它孩子也会死去。

    通过触摸,我们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以此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通过触摸我们传递爱意,呵护,舒适,支持与抚育。通过触摸,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构筑起桥梁。
    研究表明,触摸可以极大地影响身体健康。
    不接触身体的爱的宣言显得空洞不可信,我们的身体期盼对其客观存在的关注。
    我们希望体验到自身被他人关爱、尊崇、拥护,而不是空洞抽象的话语。
    基本上未感受过触摸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深处总是蕴涵着一种永远无法彻底消除的隐痛。
    在他们的自我审视中有一种窘迫,如果连我的父母都不愿意触摸我,那么我怎么能指望别人来触摸我呢?
    此类对于儿童抚爱的剥夺,造成的痛苦令人难以忍受,通常这种感觉被压抑着,作为一种生存策略,
    意识与精神麻木了,自我认识亦被回避,人生的模式往往由此开始。

    7.在生活中,我们将能看到对剥夺抚爱的两种不同的反应。

    我们可以从成人身上看到回避与他人发生亲密的关系,不愿与他人交往。
    这些表露出的,是畏惧自我轻视的情感,以及自我维护的失败。
    我们也会看到义务性的两性滥交,对抚爱缺撼造成的创伤的无意识的尝试性努力。
    但这种方式令人蒙羞,却不能解决问题,个人诚实与自爱成为两大受害者。
    上述两种反应,都使当事人与真实的人际交往隔绝。

    8.爱

    称职的父母有时也会生气和失望,但他们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此消失。
    称职的父母不需要求助于否定来教育孩子,对孩子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不容置疑。
    当爱总是与行动,与满足母亲或父亲的期盼相联系时,
    当爱不时被用来作为操纵他人的手段时,从本质上说,已经不再真实了。
    当孩子直接或间接感觉到你很差劲,他体验到的爱已经不再真实。
    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也许你具有潜力,但现实的你不为他人接受,你需要被设定。
    可能有一天你会很出色,但现在不行。
    只有当你实现了他人的期待时,你才会成为出色的人。

    向孩子传递你不出色的讯息,将从本质上扭曲他的自尊感,

    没有任何接收到此类信息的孩子能感受到爱。

    9.接受

    当孩子的思想与情感被他人接受时,往往会将此类反应内化,并学会自我接受。

    传递接受,并不需要同意,只要我们倾听并承认孩子的思想与情感确实存在即可。

    同时我们不可惩戒、说教、争论、心理分析或侮辱孩子。

    如果孩子总是被告皆不可这样不可那样,他实际上正受到鼓励为取悦父母而否认排斥自己的情感。

    如果孩子正常的情感表达如激动、愤怒、幸福、性欲,期盼、畏惧被认为不可接受、错误、有罪,或令父母讨厌。

    孩子为了找寻归属感,被爱感,为了躲避被抛弃带来的恐惧,往往就会越来越多的排斥,拒绝自我。

    让孩子以自责为代价来换取我们的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只要孩子能体验到自我的本质、秉性、兴趣与激情能被接受,

    不论父母是否赞同,你所采取的这种态度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将极为有利。
    父母可能是运动健将,但孩子未必是,反之亦然。
    父母也许颇具艺术天才带,孩子未必也有,反之亦然。
    父母也许井然有序,但孩子也许杂乱不堪,反之亦然。
    如果这些差别可以被接受下来,自尊就可加强。

    10.尊重

    从成人那儿感受到尊重的孩子往往能学会自爱。
    这种尊重表现在孩子所受的礼遇,同成人长受的方式一致。
    “谢谢”和“请”,是承认尊严的话语,既针对说话的对象也包括说话者本人。

    11.可见性

    对培养孩子的自尊特别重要的一种体验,就是心理可见性。

    如果我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事,你的反应让我感到与自己的行为一致。
    例如果我开心快乐,你也随之喜形于色;
    如果我面露笑容,你对我的心情表示理解;
    如果我悲伤沮丧,你同情落泪;
    如果我做出了骄傲自豪的事,你微笑地加以赞赏,
    此时我就会感到被你关注,被你理解。
    与此相反,如果我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事,而你的反应与我的行为并无实质上的联系。
    例如如果我开心快乐,而你的反应表明了,我似乎充满敌意;
    如果我面露笑容而你却显得不耐烦,告诉我别再犯傻;
    如果我悲伤沮丧,而你却斥责我伪装做戏;
    如果我做出了骄傲自豪的事后,而你却一个劲地谴责,
    此时我就感受不到被你关注被你理解,我感到自己是个无形的人。

    当我们感到自己被人关注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和对方处于同一个现实世界之中,反之我们似乎身处异世。

    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同处一个现实的领域,我们的交往就不能让双方满意,希望自己被他人关注,反映的是追求客观性的欲望,

    仅仅从自我的内心,极其隐蔽的视角是无法客观地认识自我的。

    但如果你的反应,对我的内心感知具有意义,你就会成为一面镜子,让我客观公正地认识自我。从你特定的反应中我看到了自己。

    可见性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从他人处收到一定程度的反馈,如果没有这些反馈我们就无法生存。

    从相爱的人们那儿,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他最理解我”,
    热恋着我们的人,往往有比其他普通人更多的认识了解我们的意愿。

    11.孩子有一种被见、被闻、被理解、被正确对待的自然欲望。

    对于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自我来说,这种需要特别迫切,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在做完某事后,盼望父母有所反应。

    同样的一种内心激动,若孩子视为善举、富有价值,却因此蒙受父母的责罚时,

    他们往往会有一种狂乱的不为人重视,迷失方向的心灵体验。

    12.当我们传递出爱意、赞赏、同情、接受和尊敬时,我们让孩子感到了自己的存在。

    当我们传递出冷漠、讥讽、责难、挖苦时,我们就将孩子的自我驱逐进孤独的隐形的世界中。

    可见性不应与表扬等同起来,如果我们想有效去爱,包括爱我们的孩子,伴侣,朋友,让对方感受到被人关注,
    是非常重要的。它以“看”的能力为前提,它以意识的作用为前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尊的六大支柱》 第十三章 培养孩子的自尊 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kc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