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件事烦恼,“而烦恼的来源不是这件事的本身,而是我们看待这件事的想法”。
日常每时每刻我们的大脑里都有很多想法,但是在现实中会发现不同人遇到问题解决的态度是不同的,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积极应对的也有消极面对的,还有就是看待一件事上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来源于每个人的“心智模型”的不同,“心智模型”这个词在心理学领域用的比较多,而我第一次听到是在李笑来投资人的课程里,“心智模式型”指的是你看待自己、别人和世界的方式,影响一个人心智模式的因素有学习到的知识、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朋友的关系,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什么样的心智模型是“好的”?成长型的心智模型通过改变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发展出对世界更灵活的应对方式,与成长型相对立的是防御性思维,举个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例子,看看自己的心智模型。
上班过程中发生的事,就在我送完一桌客人的餐,被旁边一桌两男两女的叫住,说他们的餐什么时候送上来,我跑回去出餐口问了小伙伴,点单的小伙伴说前面还有单,还在准备,不过他们点的一个面包买完了,点单的小伙伴让我去和客人解释一下(点单高峰小伙伴抽不开身),我就去了,找到这桌客人说不好意思,你点的一个面包买完了,客人说我点的时候还有呢,你们点单小伙伴说还有的,怎么现在没有了,我说那我回去问问,我回去问小伙伴,小伙伴在配餐,我对小伙伴说他们点的时候还有,小伙伴说你直接让他们来退单,我有重新说了一遍,我看着小伙伴面部表情眉头紧锁,很生气,小伙伴看和我沟通无果,说你下班吧,听到这句话当时心里冒出一段火气,我也没说什么直接换好衣服走人,心里嘀嘀咕咕想走就走,加班帮忙还被diss。
早班是六点下班,街边的路灯都开了,预示太阳下山了,因为我工作的店是在景区里,景区靠近高速,所以这个点路边是零零散散的人,我回想着这件事第一自己为什么没有在去和客人沟通,因为自己第一次去客人无形的给了我压力,让我看到这桌客人不好惹,我内心是抗住和他们沟通的,我想把问题点抛给其他小伙伴,但是小伙伴太忙,没有过来帮忙,如果在来一次,我会怎么去和客人解释,我说不好意思帅哥,你们点的这个已经买完了,你说点单的人说有,可能是他看错了,没有的就给你退单处理了(马后炮),坚持用退单处理。
我想遇到问题要去解决它,而不是回避它(过往的经验太固化),自己可以做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去觉知自我,才有可能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