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跟随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学习了一、四、六年级的语文课程,还学习了五年级的科学课程。
就语文单科来说,一堂课程虽只有30分钟,内容却可涵盖两课时的内容,还会有对单元导语的解读,对上节课的回顾(尽管与上节课不为同一名教师,却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对学生预学的检测,共学新方法的介绍,延学的内容推荐及介绍......如此丰盈的课堂内容,学生不仅吃得饱更是吃得好。
其实我们也曾经提出过,应该利用什么样的方法让我们的课堂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无缝连接,尤其是针对我们学校教师流动性较强的这种模式?我们做了同课异构、同课同构、集体备课、教师同上一课的两课时等等不同的尝试,但现在再来看清华附小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备课是否充实,而更重要的就是课堂要有“固定的框架”。这个“框架”其实就体现在“预学(基本字词句)+共学(重点句段)+延学(篇/小练笔/资料拓展)”。这样的模式可以说学生会养成很好的习惯,也会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字词句段到篇的能力。而教师也会依据此模式很好知道学生的具体学情。
在这个模式下,清华附小的教师们体现了他们对语文这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该怎样去描述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呢?首先,我们之前已经有幸学习了一部分对于学生识字的方法,我们也都相应做出了自己的深刻反思。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于文章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其实老师们也呈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图片、对比、资料链接......这都是我们应该反复观看、记录、总结、归纳的。而对于小练笔,我们也不难看出,对于文章背景的学习,一般都放在这个时候,当然共学阶段资料链接也会有,不论几年级小练笔都会让学生带着期待或者说是无线的想象去写,教师的引导相当到位,一般也都会呈现两到三个选择,这样的方法是我们前期忽略很多的。
每日都会应该记录一些实际课堂中的内容,发现每日的不同与相同,才能更好的实现总结与归纳,才能真正发现我们改革路上正需要的内容!也许这也才是不同于科任老师的地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