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模样?
文‖张爱敏

接受了上级领导交给的一个任务,依据自己30多年的教师生涯,以及班主任经历,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的好学生的标准,亦或说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模样。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就是对自己教育理念与践行的考量吗?
在我心目中,所谓学生,必须有“学”,有“生”,“学”即学习,学会,会学;“生”即生存,生活。概括起来,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拥有高质量的生存能力,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成果,成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一代新人,那他(她)无疑就是好学生的模样。因此,作为教师,就要立足于培养学会生存与生活的能力与智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下面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来详述“好学生”的标准。
首先,有健康的体魄,身体好。
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一个共识:健康等于1,只有拥有健康,人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创造财富,去享受生活,而这些都是1后面的那些0。只要有1在,后面就有加上无限个零的可能,就像财富在不断增值一样。而如果这个1没有了,所有的一切就都归零了,什么都没有了。
因此,我们必须把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作为学校评价学生的首要指标。珍爱身体,珍爱生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对社会负责。这,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责任担当,品行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清楚自己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更要清楚我们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深刻解读二十大精神,明确领悟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深刻内涵,作为教师,我们一定会深刻地认识到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自立自强的具体表现,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当一个学生拥有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意识,不仅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而且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一代新人。
第三,要笃学力行,习惯好。
何谓笃学力行?
‘’笃学‘’意为治学严谨,学有专精。也就是说身为学生,应善学乐思,求真务实,持之以恒。“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继承和发扬认真、严肃、朴实的治学精神,认认真真做学问,领悟知识的精髓,为成长成材打好基础。
‘’力行‘’意为勇于实践,学以致用。《中庸》有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作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明志力行,勇于践行。也就是说要有远大的抱负,有广阔的视界,有明确的目标,并能身体力行,不断尝试,不断践行,言行一致。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育学生成为笃学力行者,就是指好学生不仅要在学习工作中敢于拼搏、勇于创新、锲而不舍,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身先士卒,不喊苦累,拥有果敢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
好习惯决定好未来。这里的习惯不仅包括生活习惯,还有学习习惯,以及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好习惯。
总之,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顺应时代潮流,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好、品行好、习惯好的一代新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发扬责任担当的精神,真真正正地坚持笃学力行,勇于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