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游记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作者: claire_wang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16:50 被阅读81次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太湖是一种安逸的隐居生活,有一种干干净净、不问世事的美。西湖代表的著书立说、功成名就的名胜古迹,名震中外,访者众多,友人如织。太湖代表的是回归生活的本真,相逢一笑如知己,不必人间万户侯。坐在太湖边上,听着风吹芦苇窸窸窣窣的声音,湖光烟水飘渺,水波潋滟白帆,静谧而又安详,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太湖,那就是白,白的广袤辽阔,白的纯真质朴,白的清尘脱俗,白的淡泊从容。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面对太湖的广袤沉静,似乎一切喧嚣都一瞬间化为乌有,湖水悠悠让人释怀悲喜,不再萦于世恩怨是非,偷闲静坐醒复睡,贪欢一晌对湖山,耳得风雨而为声,目遇山水而成色。如果说西湖是意气风发、人人称羡的状元郎,太湖就是湖边独钓、深居浅出的老叟。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郭沫若的《蠡园唱答》:“何用垒山丘,蠡园太矫揉。亭台亡雅趣,彩色逐时流。无尽藏抛却,人间世所求。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其实只是拿鼋头渚和诗人当时看来“太矫揉,亡雅趣”的蠡园相比较而言,现在旅游却喜欢断章取义,将太湖佳绝处作仅在鼋头渚最绝美的误读。蠡园的人工假山和五里湖的宽窄水面,当然不能与在伸向太湖远处的鼋头渚看到的湖光山色,渔帆点点和春涨水面相比。但没有范蠡便没有了太湖隐居求志故事的开端。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太湖边上太湖石,千步长廊上,移步异景,荷叶随习习微风摇曳,连片缚湖楼水绕墙。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而这蠡园最妙在假山上躲藏嬉闹的孩童,童趣就是假作真,小孩子总是容易上了大人的当,是因为太相信人,渐渐地我们经历了成长,才知道人心难测、人言可畏,这种信任的缺失到底是成熟还是冷漠?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范蠡出生于楚国南阳的底层,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年少时的范蠡便因博学多才而声名远播,时任县令文种亲自上门拜访。然而,“橘生淮北则为枳”,当时的楚国政局黑暗,楚平王娶儿媳,陷忠良,逼走了伍子胥。而且楚国重出身,范蠡这样非贵族出生的人,这辈子都别想当官。年轻时天空可能很低,低到让你无法伸展翅膀。而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方,去寻找一片能让你展翅高飞的天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范蠡与勾践一见如故,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治国治军之道,范蠡不忘文种知遇之恩,向勾践推荐了文种。

          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被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杀死。吴国日夜练兵,枕戈待旦,只为向越国复仇。年轻气盛的勾践打算乘胜追击、先发制人,而范蠡深知,越国根本没有准备好,此时与挟恨备战多年的吴国决战,越国必败。范蠡苦苦劝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果然越军大败,勾践领着五千兵马被围困在会稽山上。这个时候,范蠡给勾践指了两条路:要么领着五千兵马负隅顽抗直至灰飞烟灭,要么放下架子委屈求和,哪怕是屈身为奴。勾践选择了后者。只要活着,一切都还有机会。范蠡跟随勾践和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留下文种治理越国,范蠡自治善谋断,治国经世不如文种:“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前路屈辱的沉重与漫长,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但是面对屈辱,范蠡知道熬不过去就是永久的沉沦,熬过去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轻时看远,是料知理想的背后必然是泥泞,是身赴泥泞之中时又能谋划着理想。在逆境中,有的人昂首挺胸直面挑战,有的人则把头低到了尘埃里。但在能力不够时,昂首的只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低头的反而很好地保护了自己。范蠡陪着勾践,这一低头,就是二十年,人生的不惑之年。他们一直都在为越国做迎头反击的准备。用奇珍异宝和美人西施渐渐腐化夫差,同时积极发展农桑,整顿军备。越国重桑农,发展产业,不抑农时,内亲群臣,下义百姓,同时在越国内建小城,在吴越边境建大城,小城用以练兵,大城用以迷惑吴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势同群虎下山,奔流而下,吴国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太湖之畔灯火璀璨,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越王勾践在这里大摆庆功宴,当提到首功当属范蠡时,却发现这第一功臣竟不在场,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毫无踪影。太湖湖心,一叶扁舟在夜色中缓缓摇曳。舟中载有两个人,一个是范蠡,另一个是西施。在范蠡背后的烟火中,是他花了大半生建立起的不世功业。而他身旁的,是这一生最挚爱的女人。伴着远方若隐若现的歌舞声,二人悠扬远去,消失于昏暗而又微茫的沧波之中。这世上再也没有范蠡这个人了。

          范蠡走的时候,给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读完信后,文种惶惶不可终日,他称病不上朝,可最终还是因谗言被越王赏赐了一把宝剑。他用这把剑自杀了。

          这世上最难读懂的是人心,可偏偏这世上最需要读懂的也是人心。人到中年,便要看透人心的变化,可借势扶摇而上,亦可避锋明哲保身,在这一进一退中把握人生的张力与尺度。知人知心好难求,道不同合难久,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五里湖,情纯如初常相守,人生总有两难时,聚散去留莫强求,愿伴青山共白头……相传他与西施在五里湖养鱼,将经验总结写了《养鱼经》,就在无锡附近的宜兴,烧制陶器,于是有了宜兴陶业,一脉相承就有了明代正德的“宜兴紫砂壶”。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多少年后,在宋国陶丘出现了一位叫鸱夷子皮(其实就是牛皮做的酒袋,差不多就是酒囊饭袋)的六旬老人。人们只知道他从太湖方向而来,以及他有一位美貌的妻子。鸱夷子皮是一个狂人,他有着满腹经纶,想想人生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得找个有意义的事打发打发无聊的日子。那就先定个小目标,先挣他个一亿玩玩吧。凭借着宋国通彻东西南北的地理优势,以及一系列令人称奇的商业操作,鸱夷子皮把握市场规律,待时而动,贵出贱取,运用积着理论(就是最早的期货理论),薄利多销,这个小目标很快就实现了,他也自称为“陶朱公”。挣的钱是十辈子也花不完的,可是生活又变得无趣了。那就把钱全部裸捐出去,从头再玩一次吧。如此反复,三成巨富,三散家财,赠与亲友和乡邻,大概类似如今富豪的裸捐。

          年老时看淡,万丈豪情早已逝去,功名利禄也如过眼云烟,这世上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东西,都成了身外之物。而有些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或关于善良,或关于真情。西湖之畔,碧水如画,湖中心的小舟如一朵闲云般随着轻微的风波悠哉徘徊。一位耄耋老人坐在舟上吹出清悠笛声,身旁依靠的是他两鬓斑白的老伴。辗转一生,老人的心如这湖水般澄澈。辗转一生,一湖,一舟,二人,而已。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西施是怎么亡故的?除了与范蠡泛舟太湖,最早显于典籍的“沉江说”,《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所以有了“西施鱼”、“西施舌”。也许范蠡只是看透了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身居高位竟连一个弱女子都保护不了,最后却惨死江中,裹身鱼腹……看透人间繁华落尽、干戈寥落,沉浮都不管,家财都散尽,老病孤舟,泛游湖上……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到了鼋头渚,无锡太湖之隅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也是龙生九子之一的神龟。如今看来还真形似一直巨大的神龟,此处茂林修竹、悬崖峭壁、摩崖石刻、漫步岛岸与太湖面面相觑,湖光开绿野,云拂画栋,早已令人沉醉不知归路。忽而豁然开朗,几亩荷花叶田田,初秋的风轻扬略微有点微凉,此时的荷花像午后饱睡的姑娘,此刻正舒展肢躯,在阳光闪耀下越发美轮美奂,听荷风阵阵漾耳畔,流水潺潺漫心田,满池清香盈盈可闻,心也跟着欢喜而静默了下来,当徐风锁住喧嚣,依然盛放,从不言语,据说有风雅士见此景想起李清照的“误入藕花深处”,提名“藕花深处,远处驶去的小舟,周围荡起涟漪,渐行渐远渐无声,一只白鹭与这秋水一色,更添几分生气灵动……

          鼋头渚上一个卖采红菱的大姐,敦厚的微微笑着,圆圆而红彤彤的脸,拨开生吃,香甜可口,唇齿生津……拎着几袋子走后大姐还热情相送:“欢迎明年再来哦。”鼋头渚出口处,一座小小的江南兰苑,集中了大量的上品兰花,引种兰花50余属,180种,此处山静兰初放,亭幽竹兴清,无人光顾,只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寻芳而去,凑上跟前,是从未曾问过的人间奇香,到此甚觉心地清凉,俗念顿消。“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草本就不求被人赏玩,只为独处一处独自芬芳,淡泊宁静。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提到鼋头渚,明代,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在此留下了“鼋头渚边濯足”的遗迹。风雨飘摇的大明,东林党与阉党枕戈待旦、硝烟不止,坐落于无锡的东林书院,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最懂太湖的人当属无锡人氏倪瓒,字云林,他生于太湖,长于太湖,葬于太湖。太湖的水是养育倪瓒的父母,太湖与倪瓒的生命似乎是血肉相连的,倪瓒的湖山真意是太湖的精魂。他父亲是富甲一方地主,然而他并未沾染纨绔习气,反倒生来脱俗,博学好古,家学深厚,广泛交际,诗作多半也是和友人人酬唱之作。他不同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事生产,亦号“懒倪”,常年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家中藏书数千卷,儒释道俱全,他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精心研读、亲手勘定。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作品个性鲜明,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笔简意远,惜墨如金,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倪瓒是真正做到“隐”、“逸”的高士,在画论中,他主张绘画应抒发主观感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不隐也不仕,漂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青年时,母亲、长兄和老师相继病逝,中年时,妻病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倪瓒生活越觉孤苦无依,“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就像他诗歌中言志: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在生死枯荣面前,官场的机关算尽、蝇营狗苟是多么微不足道;在江山天地之间,渔樵耕读,放浪形骸,在与自然的共处中,人才重获真正的自由,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等到世事看尽,还向山水归本我。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

          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所有选择隐居修行的人,其目的都不是抛弃其他人,而是通过隐居修行来获得救助他人的方法和能力——自助,而后能助人。范蠡是这样,倪瓒亦复如是。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惠山,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南朝称历山,唐朝,“天下第二泉”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贵人,“茶圣”陆羽,前段在读他的《茶经》,茶者,南方之嘉禾也。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陆羽排出了宜茶之水二十处,第一是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二是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三是蕲州(今湖北)兰溪石下水;北宋文学家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来无锡曾作《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诗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浪漫诗句,独具品泉妙韵。乾隆六次到惠山,写了不少诗词,还特地为“惠山寺”题额。然而真正让“天下第二泉”名垂千古的是一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父亲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他是私生子,3岁母亲自杀,由婶母养大,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父亲教他学吹笛子,要他迎着风口吹,挂铁圈、秤砣;学二胡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18岁时被誉为音乐界演奏能手,后华彦钧因交友不慎开始吸食鸦片和嫖妓,后来患眼疾而导致双目失明,无力参加法事劳动,遂以街头卖艺为生。后与寡妇结婚。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贫病交加而死。解放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就听你的。”比之《二泉映月》,成于抗战时期的《听松》慷慨激昂,描写的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人称阿炳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穷要穷得有骨头,阿炳就是这样的人,解放前几个卑劣无耻的军官,带着一群舞女痛饮狂舞,命令阿炳操琴伴舞,阿炳严词拒绝,结果被打了几个耳光,暴力不能使阿炳屈服,也不肯说一句服软的话,掉头而去。

          作为民间艺人,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人的心灵,他生前唯一一张照片是日伪时期的良民证。他死后葬于无锡惠山二泉,一人多高囿于新建惠山古城一角,映山湖畔的阿炳墓,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据说阿炳墓被毁,此处是原地拾骨而见。一位生前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艺术创作的民间艺术家,在漫漫岁月的长河里已被无关民乐的人们渐渐遗忘了……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夜晚,繁华的无锡市区,高楼鳞次栉比,霓虹灯火闪烁,车如流水马如龙,崇安寺步行街倒是有点无锡“小上海”的雄风,让我惊异的是质朴无华与浮世斑斓在同一个地方,既然如此的和谐统一。位于繁华闹市街口的崇安寺旁,相传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宅社,楼上藏经阁前是涤砚池。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齐名的江南四大特色街区。一处围挡和摩天大楼的夹缝中便是阿炳故居,一间低矮无处下脚,家徒四壁和黑黢黢的屋子,如乞丐一般的破衣烂衫、破碗泼盆,只有他心爱的二胡和琵琶,在漆黑而狭小到无处下脚的屋子里熠熠生辉……此刻听着二泉映月,不觉泪水涟涟,艺术家是饱含深情,心系苍生的,虽力薄势微,徒留音乐曲为心生、表情达意……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繁华的一段,古运河的前身就是“邗沟”,是由吴王夫差修建的人工运河。夜赴南禅寺前南长街,隐约缓缓驶来的航船,船家橹声灯影。想起张岱的《夜航船》,为什么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呢?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其中乘客有文人学士,也有富商大贾。有赴任的官员,也有投亲的百姓。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正如他自己所说:“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古运河上有座万历年间的古桥清名桥,屹立在这里四百多年,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昨天围着南长街、清名桥历史街区,循着光怪陆离的灯光如昼、跟随人群密集簇拥,闻着夹岸两旁的酒吧,露天的吧台很多外国人喝着啤酒,分不清在北京后海还是无锡的古运河,找了一夜到十点多,体乏无力,腿脚疼痛难耐,决定明日白天再寻。第二天打了出租,终于找到了清名桥,原来就在热闹街区的尾声,比起夜晚的热闹景象,我更喜欢初晨的清名桥,它更接近于明朝的京杭大运河畔的婉约水乡,两旁的店铺关了门,古朴而宁静的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墙黑瓦的人家临窗面水,看到一艘艘游船穿桥而过,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已经破旧,墙壁斑驳,面对这清名桥弯弯的与水面的倒影形成一轮满月,让秋日的时光像古运河一样静静地流淌,小桥流水、桨声惊梦的水弄堂古码头、古窑场、白发拄杖的老翁和看门的狗,都让人有了归家的感觉,这就是梦里的水乡,有种熟悉的乡土故里般的亲切……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无锡健康路新街巷30号,钱钟书先生故居,是无锡钱氏祖业,“钱绳武堂”,里面有钱钟书与杨绛的墨宝遗存,一对知己恋人、伉俪情深,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不消介绍。在这里想提一下《钱氏家训》,这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处事不可不决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 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钱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包括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钱钟书、钱学森走了,回望来处,我们看见这盏明灯通过历史烟尘在江南吴越钱氏家族庭院里点燃了千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这明灯,这薪火,就是《钱氏家训》。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如今移居百年老店拱北楼上坐一坐,谈谈太湖的美食,历史上拱北楼在北门口,是客商、班船会集之地,该店营业独步无锡。据说清末举人杨乃武,在冤案辩白后南下途中曾到此就餐。历次战乱中,其楼几毁几建。太湖三白:白鱼、白虾和银鱼。烧法多为清蒸白灼,保持食材的原味。无锡酱排骨、梅汁排骨,阳山特有的水蜜桃炒肉,清水面筋、小笼包和馄饨。嗜甜的无锡人,什么菜都似乎先要放上一把糖……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无锡梅里,如今的梅村,3500年前周太王生有泰伯、促雍、季历三子。长子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聪明伶俐即周文王。泰伯在江南第一古镇--梅里造墙建城,定为国都,号称勾吴。这是三千二百多年前江南地区最早城墙。他把西北文化带来江南,并入乡随俗,把古代绘画艺术用在人体皮肤的美化上来,带头实行对百姓的理发制度,把披头散发的长发剪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短发,促进人们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即历史上著名的"断发纹身"。泰伯没有后代,他弟弟仲雍继位,仲雍的后人以国号为姓,就是“吴”姓得姓始祖。泰伯的墓就在梅村鸿山脚下,仲雍则在下一站常熟的方塔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人只合江南老(上 无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wl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