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头:
“如果拖延是您生活的一部分,首先试着接受他,然后再试着改变他。尽管我们大家都承认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了,但我们身边呢,仍然有很多人有拖延的毛病。
周一老板让同事小王写一份报告,下周一客户见面会就要用。今天都周五了,小王呢,很恐慌,跑过来跟我说呀,自己还一个字都没写呢,发誓必须今天完成。可是到了周末呢,朋友相约一起聚会吃饭,泡吧,玩得不亦乐乎。尽管心里想着还有工作没有完成,心里忐忑不安,但仍是拖到了周日的晚上。可想而知,周一小王交出的这份报告的质量,一定不会很高。
其实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拖延经历。有的人明知道有紧急工作要完成,却迟迟不想开始,有的人呢虽然心里着急,但仍然浪费时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有的人拖延呢,是因为害怕失败,甚至有的人是因为害怕成功,这些呢都是拖延症的表现。
如果不严重,自律一下就能够克服,但大部分拖延者,却时常被自己拖延的毛病弄得困扰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拖延症。”
这样的开头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场景描述,正是我们熟悉的你,我,他,直接刺到了大多数人的痛点。说起来现代社会人人都仿佛上了发条的钟摆一样,每天忙碌个不停。但正是因为各种事务缠身,许多事没有办法一一去完成,慢慢造成了拖延。可是,大家又都对自己的拖延深恶痛绝,可是无能为力。所以,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摆脱这样拖延的毛病呢?
只是,如果我们平时面对的拆书稿只有4000字左右,这样的开头是不是会显得太啰嗦了?另,之前主编教我们尽量用名人的例子,或者热点新闻,所以如果是我来写这个开头,我可能会用到王健林五点半起床一天的时间安排做为开头。可是,相对比,这篇文章的开头其实更接地气,更让人感觉与他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也是我不解的地方,有时想写些生活化的东西,又怕太普通,不够显得有B格。
本文引入正文: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拖延心理学》,刚好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头是浅显易懂的例子,再一句话就带到这本书上来。有一种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感觉。对读者来说,是非常容易被代入的。介绍完本书作者后,文章将本文的内容分成了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拖延症的四大成因是什么?拖延者是如何在拖延怪圈中挣扎的。第二部分,拖延者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恐惧。第三部分摆脱拖延的困扰,需要制定计划,学会接受,减轻拖延三步走。”
这是干货类拆书稿最经典的三段式拆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结构特点也是读者非常乐意接受的,清晰明了,逻辑条理易于让人有所收获。文中也举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告诉大家如何摆脱拖延症,比如最后非常实用的提到,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大,而要把它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小目标去达成,会让我们能够不断产生信心和动力。还有关于运动能让人产生多巴胺,让人有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感觉,运动之后的轻松感,让人的大脑保持更好的状态运动,还会刺激大脑生长因子的释放。所以,运动不仅不会浪费时间,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激情而提高效率。这些,都是一些可行的方案,让读者通过这篇文章有获得感。
但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在回顾完所有内容之后,只有一句话:“总之要摆脱拖延呢,就是要让拖延者马上行动起来,因为只有开始行动才能成功。”
这样的结尾是不是太简单了?正常我们在学习拆书稿的时候会强调结尾的拔高,有种振臂高呼的感觉,所有拔高结尾也是我比较头疼的环节。当看到这样的结尾时,我想请教老师,对于这篇文章的结尾,该做何点评呢?
从内容的完整性来说,肯定是足够了,确实,有时为了拔高而拔高,反而有点狗尾续貂的感觉,这也是常常困惑我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