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1觉察: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01觉察: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作者: 郭霁凡心爱至简胎婴幼教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17:36 被阅读0次

    当父母看孩子时,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纠正的问题,那么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


    我认真阅读了一些关于睡眠训练的文章,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我非常赞同,比如觉察孩子犯困的信号,不要在孩子犯困的时候给予过多刺激,不要通过摇晃来阻止哭泣;仔细检查可能导致孩子睡眠不良的生理原因,像腹痛、长牙等,留意环境变动(换保姆、搬家等)可能给孩子造成的不安;在孩子入睡前,一步步地创造舒适安宁的环境氛围,等等。这些观点都很好,只要是改善环境和提升父母自身觉察力的方法,我都赞成。

    我反对的是认为“婴儿有问题”“婴儿需要被改正”的观念。以这种观念为出发点的睡眠训练,最大的错误在于心。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一堆“正确”的数据来评价和矫正自己。当我看到某些睡眠训练的文章中列举了一堆睡眠、喂奶的时间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如果妈妈满脑子都是这些数据,怎么可能看到真实的孩子?当妈妈看孩子时,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纠正的问题,那么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

    我们学习参考一些科学统计数据并没有错,就像我作为心理医生,一样会学习健康的心理表现、病态的心理表现,包括它们的评价标准。可是,当一个活生生的来访者坐到我面前时,我关注的就是他本人——他当下最真实的样子、最原始的感受,而不是他的观点感受是否符合教科书上的标准、我该怎么矫正他。假如我的脑袋里充斥着为对方好而要改正他的念头,我已经看不到他了,我看到的只是自己头脑中的妄想,不会对对方有真正的帮助。

    在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有几位来访者对咨询师说:“请不要评价我,甚至连建议都不要提,我只渴望你听到我、看到我、陪着我,我就能感受到温暖在内心产生,我就会慢慢有力量去面对外部世界。”来访者不断地教会我们放下“正确”的框架,真正去看见。

    婴儿离开和自己一体的子宫,在生命之初就被父母用一堆数据来做比较,许多自发的哭泣和吃奶的渴望被评断为“过于频繁的”“不必要的”,甚至是“要被训练纠正的”,这是一件多么凄凉的事情:从生命一开始,父母就看不到你。


    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

    养育一个生命,对于童年幸福的女人来说,很多困难可以自然而然地克服,辛苦是必然的,但不会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牺牲,享受亲密的幸福感远大于付出感。但若妈妈自己的童年很不幸,孩子的出生会引起极大焦虑,而一个焦虑的、无法临在(1)的妈妈,必然会使婴儿也无法安然入睡,频繁夜哭。

    客体关系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一生跟踪研究过6万对母婴关系,他说过: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地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为什么有些婴儿会哭泣着不肯入睡?婴儿是一个精敏的环境侦测器,时刻感应着周围环境的能量变化,然而他没有能力化解环境中让自己不安的能量,只能期望父母的抚慰。如果婴儿感受不到环境能量的温暖抱持,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他自然无法安然入睡,而通过哭泣来表达焦虑。

    婴儿哭泣,等于把焦虑扔给了父母,渴望成熟的父母能够帮助他处理焦虑。好父母就像神奇的容器,可以把引起婴儿焦虑的能量承接过来,转化成“无毒”的能量,再还给婴儿。婴儿在父母的容器功能里浸润长大,并逐渐学习自己处理焦虑的能力。如果父母做得好,哭泣的婴儿很快会安静下来,困的时候自然入睡。如果父母冷漠无反应,甚至把更多的焦虑还给婴儿,婴儿就会更加痛苦、焦躁。

    关于婴儿的精敏,一位来访者说,有一次她去姑姑家,姑姑、表妹和表妹几个月大的女儿一起在屋子里。姑姑对自己有意见,但憋着不说,环境气氛变得不对劲,结果本来安静睡觉的孩子开始无端哭闹,哭到呕奶。表妹将孩子揽在怀里安抚,好不容易孩子不哭了,眼神也恢复平静,这时姑姑说了一句:“哭什么哭!”孩子的眼神立即黯淡下来,又大哭起来。婴儿能精敏地感知周围人的感受和情绪,并即刻作出反应。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

    如何面对哭泣、不肯入睡的婴儿?不要阻止他哭泣。对于内心破碎、焦虑的父母而言,哭泣的婴儿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很容易作出的反应是:解决掉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比如过度摇晃、夸张地哄婴儿、转移婴儿的注意力等,总之就是要阻止他哭泣,不让他内心的情绪能量顺畅流动。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如果婴儿频繁哭泣,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换位思考:当你夜里被噩梦惊醒哭泣的时候,是希望老公呵斥你“不要哭”,然后冷漠地转身离开,还是希望老公陪伴你,允许你充分表达?如果你自己都渴望被陪伴,为何认为比你更弱小的婴儿需要被训练,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

    婴儿哭泣,父母要及时回应,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感受到父母允许他哭泣,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使他的能量更顺畅地流动,而不要用夸张的哄抱、晃动等行为阻止哭泣。面对哭泣的婴儿,既不逃跑也不阻碍,需要父母有定力。

    我的一个朋友经常参加心灵成长的课程,她的分享让我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真正的临在,这是心灵成长过程中天赐的礼物。

    “有一天,到了睡觉时间,3个月大的女儿却久久不肯入睡。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哄她睡,这次却因为感冒无力,放弃了控制的想法,选择跟随她。她专注地看着窗外,我也随她一起静静地看。她慢慢转过脸,庄重地看着我,把小手放在我的额头上。那一刻,我流泪了,内心静谧的空间在扩张。然后,她睡了,我躺在旁边,深远的宁静在我们之间蔓延,无边无尽。”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

    妈妈若能身心临在、平和地陪伴哭泣的婴儿,婴儿很快就会平静下来。若妈妈的焦虑也被触发,想尽各种办法试图阻止,比如过度摇晃、转移注意力等,反而会使婴儿哭泣得越来越频繁。最严重的是使用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父母不断在婴儿哭泣时转身离去,使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与激情被掐灭在了摇篮中。可悲的是,很多人还认为这样的婴儿是懂事的乖宝宝,其实他的生命底色已经被父母涂成了灰暗,注定一生孤寂。

    我收到几十个关于睡眠训练结果的反馈,有的来自我的来访者,有的来自微博评论。这些妈妈本来是顺着母性本能亲密育儿的,后来看了各种有关睡眠训练的“科学主义育儿法”的文章,开始恐惧自己的本能是错的,转而相信喂夜奶危害婴儿的发育,要给婴儿建立正确的睡眠规律才科学,结果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睡眠训练,从训练一周到训练半年的都有。有趣的是,所有反馈都显示:孩子确实“乖”了,但是笑容和眼神互动大量减少,对妈妈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很多自发的亲密的肢体动作,感觉似乎一颗火热的心逐渐冰冷下去。这让妈妈们觉得不对劲,自己内心也变得痛苦,于是放弃训练,开始给予孩子大量及时、亲密的回应,来弥补训练造成的创伤。所幸的是,大部分的弥补获得了成功,母婴联结恢复得跟训练之前一样好。


    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在我的来访者中,很多新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照顾婴儿让自己精疲力竭,甚至精神崩溃。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疗愈的契机,如果在养育的过程中,妈妈能坚持向内看,觉知内心感受,那么自己当年遭受的创伤也会被疗愈。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的婴儿。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妈妈。

    一些妈妈自己在婴儿期就经常被冷漠对待,成年后精神状态退行(2)到婴儿期,经常像婴儿一样需要大量睡眠,不能承担压力和责任。在这种状态下还要喂夜奶,确实会让妈妈精神崩溃。当妈妈的精神压力如此大时,首先需要照顾好自己,及时请求帮助。妈妈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完美,夜奶坚持不了可以暂停,让家人、保姆去喂孩子,只要孩子被及时回应,就不会造成大问题。妈妈做不到的,简单承认自己做不到就好,不要认为孩子有问题,不要认为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不必要而想要矫正他。

    睡眠训练的相关文章中列出了一堆睡眠、喂奶的时间表,其理论解释是: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控制着一切,会让孩子有安全感。这完全是头脑中妄想的产物。稍微学过一点客体关系心理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婴儿一出生就处在“全能自恋期”,认为世界围着自己转,自己对世界有掌控感,呼奶唤抱,无所不能,“世界与我一体”。父母满足婴儿的自恋,是婴儿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也是婴儿从自恋中走出来的基础。从很小就被大人掌控,按照大人的节奏来生存的孩子,成年后非常容易进入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中,难以忍受别人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在各种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制造大量冲突、痛苦。最极端的例子如变态杀人狂,就是在“全能自恋期”遭受重创,成年后仍然追求绝对控制,而只有死人才能被绝对控制。

    婴儿是极其细腻敏感的存在,他像镜子一样反映父母的内心世界。夜哭夜闹的婴儿,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哭闹频繁,很可能反映的是大人内心的焦虑。真正为孩子好,不需要按照时刻表喂奶、哄睡,不需要纠正他吃奶和睡眠的习惯,而是回到自己心中,当孩子夜里醒来哭泣时陪在他身边,既不逃跑也不阻碍,觉察身体和心灵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流动。等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回归内在的睡眠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治疗,它对母亲是巨大的疗愈,但又极难做到,因为我们面对痛苦时最容易做的就是直接解决掉引起痛苦的外在的人或事。

    真正的勇士,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1)临在:有觉察力地安住于当下。

    (2)退行: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人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退而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1觉察: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xt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