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部翻拍的话题之作—《北京女子图鉴》。
剧中的主角叫陈可,一个对LV执着的四川女孩,毕业于成都不入流的大学,大学谈了两年的恋爱,参加过考研,毕业,进入社会。
这不就是中国现代大学生的主流形象吗?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陈可那么漂亮而已。
就制作品质而言,《北京女子图鉴》在翻拍剧里,算不上烂片。至少它不像其他翻拍剧直接照搬,而是根据地点的设定加入了很多北京元素。
但作为一个现实题材的剧,它的细节真实性还远远不够。
这部剧最大的诟病就是:出身普通但相貌不普通的女主,加上点欲望和努力,她就变得和我们不一样。
特别明显的是职场部分,除了给我女主开了挂的感觉,就再无任何能引起我情绪波动的地方。
无论是初为北漂的不安感还是那种弹尽粮绝的描述都只是被生生刻画出来,少了那么点血肉。
还好,我不是一个轻易弃剧的人,要不然就错过后面被好评的情节了。
被评为最有感触的剧情是:她生病去医院打点滴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一手拿着点滴瓶另一只手解不了裤子,她就哽咽着叫一个陌生的大妈帮她拉拉链。
那场面好心酸,输完液之后,又赶上房东要求她搬家,她又一个人忍着疼痛骑着个小破车吭哧地搬起家来。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不请个搬家公司呢?
就像旁白说的:那时的我,不是请不起搬家公司,也不是没人陪我去医院,但那一刹那,我潜意识选择了孤独,因为在面对选择,这可耻的孤独会帮我找到答案。
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一个人生活的人来说,在面对选择时,她潜意识地会选择了孤独。
这可能是单身狗群体最高级的孤独吧,在明明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情况下,总是会下意识的选择自己抗。
很多人都惧怕孤独,觉得孤独,是被朋友孤立,是不被人重视,是没有人陪伴。
其实并不是,是你太过于专注得到别人的目光,而忽略了去享受孤独。
孤独有时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它代表的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光,是静立于自己世界的娴静与平淡。
就像我,比起没那么契合的狂欢,我更愿意选择守望孤独。
因为它可以带给我思想的源泉,安静的生活,冷眼旁观游离于世界的边缘,犹如一个匆匆的过客,不去畅想从今与未来,只在此刻间静静的守候,码着文字静观自己。
孤独就像是美食里面的调味剂,不可或缺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虽然单吃着滋味不好受,但是放入菜品里就能够成为享受。
其实人生最舒服的状态莫过于:“经得起和志同道合的人疯闹,也享受的了独自一人时的岁月静好。”
网友评论
提点意见建议:
1.“这可能是单身狗群体最高级的孤独吧,在明明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情况下,总是会下意识的选择自己抗”中的抗应为“扛”;
2.“经得起和志同道合的人疯闹,也享受的了独自一人时的岁月静好。”中“享受的了”应为“享受得了”;
3.“很多人都惧怕孤独,觉得孤独,是被朋友孤立,是不被人重视,是没有人陪伴。
其实并不是,是你太过于专注得到别人的目光,而忽略了去享受孤独。”这部分中“其实并不是”后面应讲真正孤独的定义或意义。如果我个人写的话,会将这部分换成“孤独”和“寂寞”之间的区别,进而说明“孤独”有时候是人需要的一种状态!
鄙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