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义
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我的认知:儿童的行为是和他生活的背景、环境相联系的,观察儿童行为,不应单纯看表面,应深入到他的家庭,他所处的生活环境。】
二、惩罚理论
惩罚儿童的弊端大于利。
对于儿童常犯的错误,就会定义为履教不改。如果儿童在其他方面表现良好,成人会忽视他的缺点。这两种情况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即没有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来探讨这种错误是怎样产生的。
【我的认知:学校中常见的现象,好学生和坏孩子。坏孩子几乎天天犯错,在老师眼里无药可救,老师要想知道孩子为什么犯错,就应了解TA的家庭环境、教育对其影响,犯错的背后有孩子的需求,要从孩子的需求入手,引导TA去改变。 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即使犯了错也不被批评,认为TA会自己改正。然而小错不纠正,会给学生错误的目标指引,这样的学生的人格就会歪曲,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像北大吴谢宇一类的人。】
三、观察儿童人格统一性的方法
不是听他描述做了什么或如何做,而是观察理解TA面临往务时采取的态度。
【事例:学校有个征文活动,要求每班2-5名学生参加。我安排杨静慧来写,她平时的随笔写得挺好,我相信她能完成好本次任务。中午时,她加了我微信,告诉我每天在作业班写作业,晚八点才回家,之后还要看妹妹,不能写。我拒绝了她的要求,告诉她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挤时间,突破自己,享受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感。我还应多观察她平时的表现,多了解她的家庭,才有资格去评判她的整体人格。】
四、学校教育与儿童心理目标的冲突
儿童从2、3岁起就以自己的方式确立生活目标,并采用认知范围内的方式去追求。一旦出现错误目标,就会有错误的判断。
[比如上学,刚进入校门,TA还抱着别人要关注自己,以TA为中心的心理目标,而学校关注的是整体性。有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就会陷入认知困境,家长在此之前没给TA创造良好的条件去与他人相处,TA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学校教育,成人没去研究TA的人格统一性,只批评惩罚,逐步发展成为问题儿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