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谁的青春不迷茫随笔散文想法
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自己成全自己

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自己成全自己

作者: 红色的树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11:07 被阅读0次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与物质,在于阶层。但是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在工作中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忽然改变了我的这个看法,原来人与人之间本质差别其实在于认知!

    物质不过认知差异的具像表达。

    素养是认知差异的细节传递。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共鸣与认同感的获得,需要思想世界的顺畅沟通,你的心便是安的。

    这种心安与归属感是万能定律,关于择友择业处世。

    这种心安一方面是心定,一方面是互动带来的满足。但心定的踏实安稳恒久,不是一段感情,不是一个人,不是你的父母,这种安全感其实来源于自己。你能够依赖和信任的只有你自己。

    你要开始慢慢接受不同,认同差异的存在。

    对于长大的每一个人你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即使是亲密无间的爱人,即使是一路相伴的朋友,你更要明白并且接受的事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阴暗的角落,不要指望别人对你完全的坦白和理解,不要期待另一个人完全懂你。你要接受彼此的差异。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认同的基础上彼此更多的互动,尊重对方的内心并且给予空间。

    社交活动中的两个陌生人可能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观点在交流中达到了高度统一,从而将浓烈的好感度可能从漫长的时间急剧缩短到只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也可能暗藏在几句话里。所以在双方谈话都感兴趣的时候很容易刺激荷尔蒙。从侃侃而谈到并肩欢笑再到一起去看电影,散场后拉手去逛街,最后走向酒店。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但需要的时间可能只是半天。性就是一种理智而又自觉的行为,很出位,很大胆但就是这么的顺理成章。在一个场景中,喜欢一个人或者喜欢一件东西都是有时效性的。时间一过,冷静下来之后就觉得可能没有那么喜欢,冲动感过去了,也就是失去了再想获取的欲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是有时效性的。

    但对于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来说,是什么促进彼此分开又是什么促进两个达成稳定的婚姻关系,或许时机比爱更重要

    当一个人经过爱的练习,逐渐在亲密关系中完善修正自我,在生活中慢慢平和温柔,内心笃定,这时候出现喜欢的人,便能够以一种更温和平静的态度去接受,去相处。不会再像之前那么任性肆意,竭嘶底里,会慢慢学会温柔,会慢慢接受不同,会学会克制,会坦白理解。这是两个成年人之间势均力敌的较量。这时候的爱狂热燃烧的火焰,是恰到好处的相逢。这时候才忽然明白,原来合适比喜欢更高级。

    爱是一种能力。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能力,亦不是每个人都会将这种能力用好。你需要不断的练习,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才会使用并且应运好这种能力。爱也是一种理解,不同的时期对它的理解不同,感知与需求亦不同。虽然每个人都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爱的需求不同。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认同。有些时候对生活的理解,爱的能力与年龄的正相关性并不是很明显。呈正相关的,是一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敏感程度。你要知道,每一个人都会变老,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长大成熟。

    享受过程  学会付出

    量子物理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薛定谔的猫”。大概的意思是说,一个盒子里装着只猫,如果你不打开盒子你不知道它是活的还是死的。这只猫既是活的也是死的,是叠加的概念。什么叫叠加的状态呢,简单的说就比如女朋友说的“滚”,这个滚就是叠加的状态。既是让你滚也是让你过来抱抱,你不知道她说的让你真的“滚”还是要你过去抱抱,只有等到你真是去做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答案。同理女朋友常常说的“没事”“随便”。所以人际关系中不要静态的去判断一个人对你有好感还是讨厌,只有当你用心相处的时候你自然会获得好的结果,因为关系本身的感知大多数时候是叠加的。

    应用在消费者行为中,一种关系的递进:成交的达成,一定是要让对方感知到你的用心,也就是增加客户体验,做好服务,并且要让对方持续投入,最终形成习惯,这样的关系才是恒久的,才会逐渐凝聚客户忠诚度的品牌价值。其实获得别人的支持也不是要让你为他做一件事,而是要让他为你做一件事,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法则。敌对关系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信息隔绝就增加,勇于沟通就减少。

    需求是需要被创造的,需求不是客观存在。描摹用户喜好和兴趣以及生活圈,通过大数据得出他们的消费范畴,从而认定他们可能为什么而买单。然而真正的洞察是要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告诉你用户的消费现状而是要在这基础上做加法,甚至重建消费构想,帮助他们更新自己的消费观念。你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消费不是用来满足日常所需的,需要将手中的人民币真正有价值的去消费,购置一些非刚需品但是直接跟你生活、事业甚至提升审美息息相关。

    所以,在感情的相处中,在业绩达成中,有些时候没有必要在太在意结果。学习也是一样,真的没有必要为了奖学金去学习,为了高分去写老师喜欢的作业,为了发论文而去写论文。功力心是要有,但如果纯粹只是功利心,那生活将会少了许多趣味。

    说到底,还是要带着一点敬畏的,带着一点点尊重与热情,享受付出的过程,才会在一件件小事中感知到更多的成长与精彩。眼前的小得失,小落差真的算不上什么,何必苦苦纠结,计算的如此清楚?不要一味的索取,那样真的很低级。成长是学会付出,在努力的过程中,在不刻意要求结果的时候去付出,你会发现自己会收获的更多。会坦然,更肆意,更快活。

    终究是要努力做个体面的人,但何为体面?

    一个人要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方为体面。

    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自己成全自己

    自律  做终身的学习者

    千万不要小看每一个自律的人,尤其是那些日复一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那样的人真的很“可怕”。但做一个很“可怕”的人,为什么不呢?那些对自我要求严苛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美国犹他大学助理教授Matt Might对博士的概念做过一个形象解释:把整个人类的知识比作一个圆环,我们小学到大学所学只不过覆盖了圆环中心的一小块圆形,当我们接触了专业,相当于在小圆形的某个方向上开始有个突出部,进入博士阶段,当你大量阅读文献,你的突出部会和人类整个知识的圆环相交,这个交点会是一个非常具体和细微的问题,这就是你的博士研究方向、本专业的最前沿。当你经过多年苦苦探索之后,这个小的相交点会将圆环顶起一个“小包”,从而将人类整体知识的圆环的面积又扩大一点,你的水平也就超出一般知识圆环的面积了。正是无数人顶起圆环的“小包”汇合在一起,人类的整体知识圆环才不断扩大半径,文明得以积累。这无疑是个充满正能量和励志情结的绝妙阐释。

    并不是说博士学位多么的厉害,但能在枯燥的学术中耐得住寂寞,坚持到底的人不容易。学术之路,道阻且长,其中滋味,只有走过的人懂。真正的博士,却也是真正的勇士,他们选择寻根究底而非妥协,仅此而已,这一点看似不难做到,却秒杀芸芸众生。毕竟平凡如你我的大多数,都会和现实来个廉价的妥协,不求甚解,得过且过。

    只有博士才是勇士吗?也不是。

    是那些一路不断向上进去未曾放弃的人,同样是真正的勇士。我们没有一手好牌,但是也要努力打好这手牌,不是吗?逆袭励志的典范是不少,可以借鉴,但也不必比较羡慕。模式是可以参照,但成功的毕竟都是个案。脚踏实地一点,按照自己的节奏,沉住气,一点一点的往前走,别停下。别着急,好酒在后头。

    知识的积累与收获从来都没有任何捷径,只有行动。

    收获也并非一夜之间,需要的是付出,付出再付出。

    多少人你看到的光鲜亮丽,哪个人的背后不是后槽牙咬的紧紧的坚持的无数个日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收获的背后都是几何倍的努力与汗水。野心是要有,但更需要明白的是自己要为这野心与欲望付出什么的代价与努力。别只看到了别人的收获却不懂背后的汗水。

    梦想要有,让那些嘲讽人闭嘴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实现它。


    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自己成全自己,安全感从来不是外界,是自己给自己的。

    和时间做朋友,做终身的学习者。

    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说不可能,不要循规蹈矩,不要墨守成规,多尝试,多改变。如果没有二十岁的积累、改变和突破,美好的三十岁不会出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自己成全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fb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