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果非要让人读出一种气象,
那么 我真希望读出的是一股静气。
这样的静气既是一种气象,更是一种气质。
与书本身蕴藏的内涵来看,
书中自有万千种的气象存在,
像四季交替,若晨钟暮鼓,是错综交织而
富有变换的。
书,读得多了,被一种气象熏染,
就成为烙印在人身上的一种印记,
能够让人隐隐地感觉得到,体会得到,
这便是气质。
静气来自于书中气象的本身,
来自于人心所向的本身,
来自于世界的真实的面目的呈现本身。
读书,读出一股静气,
便是最好也是最美的所在。
一个人静静地读一本书,
犹如静静地进行一场漫步,
这场漫步或是在旷野,
也可能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与街头,
最有可能的就是在自己的心里,
书描绘了一幅景象,书讲述了一个故事,
书将人性的美好与幽暗
悄悄的不露痕迹的剖析。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江弱水
在他著的《诗的八堂课》里写道:
敦煌曲子词里这样写一位美女,“两眼如刀,浑身似玉,风流第一佳人。”也这样杀气腾腾用语,其实只是说佳人的眼光令人心醉,这是唐代社会上惯用的说法
这是对一位美人的形容,
对于一位美人的形容显得如此美妙透彻,
应该不只是古人的一种创造,
对于一种人生的书写必然更具张力,穿透古今,
而阅读赋予书本身的将
有着比这样的感受来得更实际、更丰满、
更开阔的意义。
就像有的书我们重复地买了又买,
其实早几年就买了一本,
书里面的内容读过了,又忘了,
需要再次打开书阅读。
喜欢一本书,就是这个样子,
当这本书以全新的面目
与风格出现时,你仿佛又领略到书中
新鲜而美妙的风景与气象。
而人生如书,书写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叩开我们心灵之门的是文字与思想,
打动我们内心之情愫的是
我们十分珍贵的情感与记忆。
一本书其实就是将自己脑子存放的记忆与思想,
融合特别的情节与情感,写了下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待写的书,
只是这样的书你不觉得
可以写出来,或被人书写,
那么书就不是一个能够融合你深度生命的存在。
有人将书读薄,有人将人生归于至简,
叙述只有一种方式或是最恰当而真实的,
那就是返朴归真,找寻到人生安放的角落。
书可以一版再版,人生无法重来,
但可以被出版。
愿我们都被书香的味道温柔对待,
这在书中是我们成长的一个角落。
我们可以待书如生命。
生命报偿我们的
必是如书中故事与思想闪烁的光华
一样灿烂美妙。
人生不全是平静,波澜起伏。
书写不尽人生,也写尽了人生。
重复的不断地剖析我们的内心,
才能将人性开掘充分。
书的厚度与人生的宽度是重叠的。
有多少离合悲欢与共,
就有多少凄凄惨惨戚戚。
每个人的命运是一样的,又是别样的。
书的命运亦如此。
当我们将书一次又一次买下,一遍又一遍阅读,
当我们用以纪念、用以倡导、
用以最大的诚意与理想
看向书中凝结的人类智慧,
我们感到了作为阅读者的一种光荣。
余光中在六十年代写过一首《双人床》的诗,
我想引用其中最有意思的两句,
以此作为此文的结束。
惟我们循螺纹急降,天国在下
卷入你四肢美丽的漩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