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以煤矿开发而得名,据说此地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祖祖辈辈都以矿山为生。记得小时候,那高耸的千米竖井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偌大的煤烟池子沿着一条南北通行的街道而建,这里每天充斥着来来往往拉煤的马车、拖拉机,热闹非凡,这条街当时是最不愿意通过的,因为只要走一次脸就会变黑。
以前回故乡都是在春节的时候,最多也就待上五天,走街访友,串串亲戚就匆匆地离开,没有仔细地去观察城市的变化。这次选择在暑期回去,待的时日较长,才有机会好好地到处走一走。
可是城市的变化,让我有些迷路。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千米竖井不见了踪影,整条街偌大的煤烟池子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个的工厂,被高高的围墙围起,也不知道是生产什么的,整条街平坦的柏油路面,再也没有一丝丝的煤烟,看到这些反而有些失落,矿山的破产势必带来这一系列的变化。
矿山的破产带来了环境的改变,这里再也不会乌烟瘴气、灰尘满天飞。原来仅有的几条两车道也被拓展成六车道,以前处处死路也已经打通。
曾经散发着臭味、破烂的河道被重新疏通,修缮成人工湖,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之地,每天傍晚都能看到人们在桥上观影,湖边成群结队唱歌、跳舞的人们。
记忆中学校每年组织的春游地点,也被重新修缮改造成了公园,这次也有机会去一睹它的风采,一座二层的楼阁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风貌。
曾经的棚户区已经全部拆完,人们都搬进了新楼房。记忆中父亲的单位,本市的产值大户,很多人都挤破脑袋想进入,甚至在八十年代就给国外生产设备的单位,既然连踪影都不见了,办公楼被推倒,建成了公路。
想想都觉得可惜,整个城市的建设,不知道为什么对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没有任何保留,而是全部拆光。
虽然,人们不再以矿山而生,曾经在矿山工作的父辈们都已经退休,年轻的一代人要么考学离开,毕业留在外地;要么在本地其他的单位工作。
以前春节回去,故乡的人还保留着老风俗,春节家家都会储备着年货,整个正月都是放松休息的状态,给人感觉是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然而,这次选择暑期回故乡,住的时日长些,才有机会体会到家乡人生活并非都是富裕的,甚至有些人还是一贫如洗,每月领着仅有的几百低保线维持着生活。
所以说,光看城市表面的变化,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人们的生活,只有切身的融入才能体会到,或许没有了矿山,人们的生活还不如以前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