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为生理期的原因,一周没跑步,这周一重新开始,内心又有了一些抵触情绪。
作为一个才刚开始培养跑步习惯的新手小白来说,时常要做的就是跟自己的那些抵触情绪作斗争,有时候意志力不够用,可能就会放弃跑步这件事。
那天早上5:30闹钟一响,我就满脑子的“真是不想跑步啊,干脆今天再停一次吧……”的想法,但是一边这么想的时候,一边又顺手拿起手边的衣服开始换,那是一套运动服,换完了脑子里的想法就成了“运动服都换上了,就去跑吧!”
因为“换上运动服”这样一个动作,出去跑步又成了一件顺事而为的事情。
这就是我为了跑步而建立的“仪式习惯”。
我经常会说到我的习惯培养经历,也少不了讲到《掌控习惯》这本书。自己歪打正着的找到了培养习惯的方法,也从书里找到了能够解释自己培养习惯的理论,借着这套经历自己实践过的理论又培养了很多新的习惯。
之前在我自己写的《掌控习惯,掌控人生》这篇文章里,写到了培养习惯的三个重点:第一,只培养一个习惯;第二,基于身份培养习惯,而非基于目标;第三,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
这是我在培养习惯过程中提炼的一个大致框架,与其说是培养习惯的“方法”,不如说是培养习惯之前的“思维转变”。
而我在培养习惯过程中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建立自己的“仪式习惯”。
《掌控习惯》这本书里针对习惯培养提出了4条定律,其中第3条叫做“让它简便易行”。
书中提到的几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
①习惯需要的能量越少,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一个新习惯不应该让人觉得是个挑战。接下来的行动可能具有挑战性,但是最初两分钟应该不难。
归结为一点:习惯动用的意志力越少越好。(当然一个人只想着“我就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好了”,不愿意突破,那么再简单的方法也没用。)
这也就是《掌控习惯》这本书里所说的“门户习惯”,也就是仪式习惯。
书中提供了一个“两分钟规则”,就是任何习惯都能缩减为两分钟版本:
→“每天读书”变成“读1页”
→“做30分钟瑜伽”变成“拿出我的瑜伽垫”
这就相当于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开关”,按下了这个开关,后面的程序就会自动运行起来。
就如我开头所说,我在跑步之前会反复的做思想斗争,可在穿上运动服之后,跑步的“开关”就被打开了,出门跑步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我的另外一些习惯也有这样的“开关”。
就比如说我做计划手帐这个习惯的“开关”就是“画好排版”,这也算是我不用现成计划本的一个理由。
在开始学做计划之前,我买过一本现成的计划本,并且是精挑细选过的。然而在我拿到手第二天准备开始做计划的时候,翻开本子看着上面的横线格,立马做计划的热度就没了。我认为这本本子限制了我的想象,无法满足我想要记录更多东西的需求。
于是我又重新买了本子,利用方格纸本子尝试自己规划出想要记录的版块以后,做计划这件事就变得跃跃欲试。在之后坚持的一年里,我都因为“排版都画好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做手帐”的想法,一直把做计划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正因为有“排版已经准备好”这样的仪式习惯作为“开关”,才让我养成了做计划的习惯。
而反过来说,我也因为做计划这个习惯,都能提前完成“画排版”的任务,可以说这两件事互为另一件事的“开关”。
再来说说我阅读这个习惯的“开关”。
我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就要求自己看1小时的书。但其实对于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一下子看完1小时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我把自己的阅读时间拆分成了两个半小时,早起看半小时,午饭后看半小时。
那我阅读习惯的“开关”是什么呢?就是“设定半小时倒计时”这件事。每当我按下倒计时的开关键之后,就会进入读书的状态,而且会在倒计时时间到以后再翻上几页,也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才让我把阅读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当然也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会把1个小时拆分成4个15分钟,或者把时限降低为阅读半小时,也让我很好的把阅读这件事坚持了下来。(这是有关于“糟糕的坚持,好过完美的放弃”这一点的。)
如果你也有想要培养阅读习惯的想法,不妨可以试试“每天读两页书”这样的“开关”,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效果。
不管是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如果让你感到痛苦了,那也许就说明方法用错了,合理的方法应该是一个能让人愉快开始并且容易坚持下去的方法。
建立仪式习惯,让习惯培养更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