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终身成长”这本书的时候,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大概讲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相关内容,但是看到这本书所受到的评价和赞扬之后,感觉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看到这简介之后大概有点清楚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
简介中说到,本文讲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分别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而这两种心态也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和多数读者一样,开始阅读之前很好奇自己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并且倾向于希望自己是成长型。文章第一章就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思维模式下的人面对同样的场景和问题,处理方式会截然不同,如果经历了糟糕的一天,前者会把当前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从而陷入自我怀疑,而后者则会选择直面挑战并从中学习,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看完第一章,我觉得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因为我一直都相信,一时的成绩说明不了什么,我们永远不能把它当成衡量人的标签,应该拿发展的眼光看待任何人和事,并且希望别人也可以拿发展的眼光全方位来看待我,而且我相信眼前的任何困境都是可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的。
接下来读完“思维模式解析”这一章,我觉得震撼到我的是两句话,我也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哪种思维方式。一句是,美国著名的足球运动员米娅所说的:如果你一生只能去做一些简单的事,那么你应该感到羞愧。我试问自己,我喜欢做充满挑战和难度的事情还是喜欢做自己已经非常熟练的事情,很明显,如果不是外界给予的压力,我倾向于后者,我向来不怕接受挑战,但是往往自己很少主动去发起挑战而是被动接受挑战,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惰性;另一句是心理学家在做相关测试的时候,一位接受测试者说:这太难了,太有意思了。我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非常享受自己此刻所做的事情,此时对于他来说,结果早就不重要了,因为他在过程中就已经全力以赴了并且乐在其中,但是往往结果会是好的。记起高二的时候,我因为自己的年级排名频频下降而非常着急,这个时候数学老师告诉我说:别去想结果,做好现在就好了,只要现在全力以赴就好。我听了老师的话,不去想那么多,也不再那么在意结果,最后居然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就是将固定型思维模式转换为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了吧。
读完第二章,我觉得自己并不全是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很多那时候我会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中去,会将一次失败当作衡量自己的标签,而不是试着从中学习和汲取教训,我希望自己之后能在遭遇暂时的失败的时候,在情绪低迷的时候,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模式中,勇敢面对各种障碍。
第三章讲了“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它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 该思维模式者认为,努力反而证明了他们能力不行。但是,想要达成重要的成就,无一不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地努力和无穷无尽的策略,以及学习中的同伴,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
周围我们认为十分优秀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就够了么,不是的,除了天赋,他们的优秀更多地取决于他们付出的惊人的努力。朱婷两次带领中国女排拿下世界冠军,被称为“排球界百年一遇的天才”,我们不能否认她的天赋,但是她为排球训练所付出的努力,吃的苦和流的汗才是决定她成功的关键因素。或许我们有时候也努力了,也付出了,但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天赋不行,能力不够,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时候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是不是正确,努力方向到底对不对。此外,永远不要被别人的给自己的标签所影响,无论是正面或者负面的,学会自己掌控自己。
接下来讲了“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和“商业:领导者的思维模式”,举了很多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无一不是为了说明冠军和那些优秀的并且能让公司走向卓越甚至保持常青的领导者所具有的思维方式都是成长型的思维方式”,但是成为冠军的因素中还有秉性、决心和意志,秉性能让人们冲上巅峰并保持辉煌,决心和意志能让他们在赛场上全力以赴,绝不放弃。
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往往都自我认为“我是英雄、我是超级英雄、我是最聪明的”,在个人名声和公司利益之间,他们都会选择前者,他们认为自己是无懈可击和不可战胜的,所以对于下属的意见往往充耳不闻,带领的公司往往走向的都是下坡路。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能够做到倾听和信任,把自己和员工看作是平等的,他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公司自然可以蒸蒸日上。
第六章讲述了“人际关系: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讲了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如何与自己的另一半、朋友甚至是那些嘲笑自己的人如何吸相处。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很多人会认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不需要为此努力的,包括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如果你需要为其努力,那么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我曾经以为,两个人的关系可以一直那么好,什么也不用做会一直像最开始那么好,我发现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看法,认为维系两个人的关系不需要努力,结果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最好的关系是两个人可以帮助,相互成长,愿意为了维系这段关系而做出改变,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才具有的想法。
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教会我,被拒绝时,虽然你很受伤,但是依然可以从中学习,并继续生活;教会我遇到事情时,不要轻易指责别人,不要总是想着别人有错并埋怨他们;教会我,虽然我是一个害羞的人,但是还是要积极去社交,相信社交能力是可以提高的,社会互动是用来学习和享受的。
第七章讲了“思维模式的传播”。老师、家长和教练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传递出一条信息,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们——或者学生们、运动员们——如何看待自己。这条信息可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而我正在对你的能力进行评判。也可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感兴趣。传递出来的每一条信息,都会对还孩子们接下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孩子们对这些信息的敏感和关注程度是非常惊人的。
所以无论是在称赞亦或者批评孩子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此时的思维方式,父母给孩子设定努力的目标时,拥有先天的才能并不是一个目标,拓展技能和知识储备才是。教师应该尝试在成长型的框架下阐明观点,并给予学生关于他们做事的过程和方法的反馈,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不是反应慢的学生就永远拿不到好成绩。教练不要要求队员们在比赛中没失误,而是要要求他们全力以赴,不要去批评球员,给予他们尊重,并给予他们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因为老师、家长和教练的任务是帮助他人发展潜能。
我很庆幸,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告诉我尽力就好,而不是一定要我考到什么成绩,拿到什么名次,所以我才能没有压力的一直学习,不断进步;虽然遇到过喜欢给学生能力划分的老师,而我很不幸被划分到能力不行的一类,但是我很庆幸我并没有被影响,而是相信我的能力和成绩是可以通过我的努力提高的,而没有放弃自己。
最后一章讲了“思维模式的改变”,面对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两种思维模式者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有时候仅仅需要你多迈出一步,多问一句,那么你就可能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变成了成长型思维模式。通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包括接受、观察、命名和教育,改变也许艰难,但是从未见谁说过不值得,成功转变了自己思维方式的人说,他们有了以前不曾拥有的东西,体验到了以前不曾拥有的感觉。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和剖析了两种思维模式,让我们了解到有一种思维模式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中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
我希望自己接下来可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尝试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使自己成为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