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1)

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1)

作者: 一方8897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15:19 被阅读0次

收获一、多数治疗师偏好于百家争鸣,从各种模型和理论中汲取知识,而不是热衷于寻找理论缺陷和观点错误。高效的治疗师也应该是杰出的理论家,应该能灵活地取众家所长,而非闭关自守或偏听偏信,只有崇尚人性,兼听兼学的治疗师才能促进这一学科的发扬光大。我理解咨询师之路就像学医一样,需要一边走一边学而不能停止,学无止境。一名优秀的咨询师会敏感捕捉到什么样的解释更有利于和来访者产生信任关系,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收获二、如果一个成年男子具有抑郁性人格,可推论他曾在出生一、两年内被忽视或溺爱(口欲期);如果是癔症性人格,那么三至六岁期间,性器期(俄狄浦斯期)要么与父母关系过度亲密,要么被排斥在父母之外。如果他有强迫倾向,那么多半在一岁半至三岁时遭受过创伤(肛欲期)。

埃里克森属于自我心理学范畴,他的发育阶段理论通过更改阶段名称来缓冲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观点。

婴儿前期(0-1.5)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口欲期0-1)

婴儿后期(1.5-3)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1-3肛欲期)

幼儿期(3-6)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生殖器期俄狄浦斯期3-5)

童年期(6-12)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潜伏期5-12岁)

青少年期(12-18)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生殖期12岁以后)

成年早期(18-25)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格。

成年中期(25-60)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 (60以上)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玛格丽特.马勒对人格结构逐步形成的过程的理解又推进了一步,她的理论成为客体关系理论。将婴儿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对外界相对无意识阶段(0-42天)、相融与共生阶段(1个月-3岁)

幼儿分离个体化三阶段

01 正常的婴儿自闭期(0-1个月)

刚出生的婴儿处在一个正常的自闭期中,这个阶段的婴儿,生理上的过程占主导地位,吃、睡、排便几乎占了全部实践。婴儿通过天生的无条件反射跟养育者建立关系,这构成了早期的母婴互动,但是婴儿并没有客体的觉察和意识,在心理上,好像仍然活在一个封闭但蛋壳内。处于一个原始自恋的状态,所有的力比多指向自己,这种自恋是种保护,婴儿没办法容纳来自现实中的所有刺激,所以把自己闭合起来,避免受到过多的刺激。

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掉以轻心,相反需要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可以让婴儿从心理蛋壳内破壳而出,走向开放。

02 正常共生期(1-6个月)

社会性微笑标志着共生期的开始。这个微笑是真正的关系最先出现的征兆之一。此时的婴儿已经开始有客体感,会有更多的与母亲之间的互动。婴儿会在共生早期建立起对满足其需求之客体的朦胧觉察。这个时期,婴儿一方面处于全能自恋,觉得自己是神,另一方面,又极度虚弱无助,所以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他的行为就好像他和母亲是同一个全能系统——一个在共有范围内的二元整体的一部分。婴儿在共生期缺乏对边界的觉察,母亲就是我,我就是母亲,母婴融合为一体。此时母亲身心上足够好的照顾将成为安全依恋、健康人格、促进母婴分离个体化的基础。

03 分离个体化阶段(6-36个月)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孩子逐渐学会爬、翻身、坐等动作,孩子的自恋开始爆发出来。在这个时期,孩子逐渐脱离共生阶段的相依关系。孩子经历了与重要他人的分离,但仍然会向他们寻求确认和安慰。他们可能表现出矛盾的心理,在享受独立和依赖这两种状态间徘徊。这个过程会分为以下四个亚阶段。

个体化分离期四个亚阶段

01 分化和躯体意象(4/5-10个月)

这个时期开始有独立诉求,能识别出母亲的面孔,越来越体验到与母亲的分离,意识到自己与母亲不是一个共同体,会有更多的母婴互动。如揪妈妈的头发、耳朵或鼻子,把食物放在母亲嘴里(Mahler et al.1975),都说明了跟妈妈有一个分化和对妈妈的探索。婴儿开始检查,什么是属于母亲的,什么是不属于母亲的。孩子在这个时期开始使用过渡性客体(温尼科特)。

02 实践期(10-16个月)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四肢爬行的运动,学会走路。似乎很乐于一遍又一遍地操作自发性的自我功能。他似乎绕着作为基地的母亲在打转,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亲身边,然后再次进一步探索。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和世界的广大;自恋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

03 和解期(16-24个月)

随着认知能力的成熟,孩子能觉察到自己的弱小,全能感的破碎、挫败感的体验使之表现的更需要与母亲的依恋。此时期的寻找母亲和回避显得更加主动、刻意和矛盾。孩子变得依赖同时又需要独立。变现出更多分裂与攻击性,对母亲的耐心将会是个考验。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越来越了解到父母,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包括他们之间还有父母自己的世界,要学习放弃一个幻觉,他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逐渐放弃自己全能的感觉。这一阶段幼儿情绪种类扩展,客体与规则开始内化。

04 情感客体稳定与个体化(24-36个月)

孩子逐步明确自己是谁;形成对母亲的稳定的内在表象。可以将母亲内化,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内在母亲的视觉。这是长期母婴互动内化的结果,即使母亲不在身边,他能用心中母亲的影像来面对世界,相信母亲一定会在自己身边帮助自己。

青春期分离个体化

后来这个概念由儿童心理学扩展到发展心理学,提出青春期的分离个体化。

青少年将早期的客体关系重现,回到幼儿期依赖与独立的矛盾中去。此时青少年处于矛盾中。一方面要面对失去客体连结的害怕与恐惧,希望能够与母亲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控制,失去自主性,而希望和父母保持距离。在这种矛盾中,青少年再一次确认了自我意识。

分化阶段: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空间。不喜欢和父母出行。叛逆,以此表明自己的独特性。

实践阶段:刻意地在各方面表现出与父母的不同,将关注重心转向同伴,以此达成与父母的心理分离。

期待和解阶段:体验到矛盾的情感,既想追求自主,又怕与父母分离。遇到挫折,期待父母的帮助。有人回头找父母商量,得到父母的支持,但依赖父母。有的则是一直独自处理问题,缺乏经验,不断受挫。父母此时合适的应对可以为孩子的个体化提供非常好的支持。

个体化阶段:青少年建立了一个内在稳固的个体,自己能做决定、选择、承担,和解是分离与个体化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与分母分离后,青少年已有所获,就会回头确认父母是否仍在原处,他们希望可以继续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可。这种矛盾的心理会持续好几年,这是分离与个体化发展最为艰难的阶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vw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