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北
(一)忙碌
整个世界都好忙碌。
20岁的人,忙学业,忙恋爱,忙就业,忙着挥洒青春。
30岁的人,忙家庭,忙事业,忙孩子,忙着渐渐老去。
......
我们像不像沙漏中的沙?一粒粒,一颗颗,只是不停地向前赶路,争先恐后,在拥挤和热闹中,穿越瓶颈。亦或是陀螺,因何而转?仿佛意义已没那么重要。只是被时光赶着,在日子中机械地周旋,将一天过成一年,一年也只是一天。
每天好忙。但是,当暗夜来临,回归冷静,你却根本想不起自己今天曾做过什么。过去的一天还是一张白纸,如很多个数不清的昨天,上面依然没有留下任何缤纷浓墨的色彩。落差,也许会带来片刻的失望和空虚,促使你暗自反省。可意志还是被疲倦战胜,无论反省如何痛彻心扉,人很快已消失在梦里。一次次在追悔中睡去,在空白中醒来。第二天,当太阳升起,你走到窗前,伸伸懒腰。你好!今天。
(二)旅行
有段时间,很想走出去,看看风景。
约三五好友,向北,到达海滨城市大连。停留几天后,折回,一路向西,深入草原腹地。
大连的黄金海岸,俊逸飘渺,浩渺无边;张家口的草原天路,连绵起伏,多情蜿蜒;内蒙草原,果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广袤饱满;多伦湖畔,异域的风情礼仪,让人心生敬畏,一曲《鸿雁》,唤醒了多少旅人的旧梦。
我们一路狂奔,欢呼雀跃,心生呼啸。连孩子们也时时将手伸出车窗外,真想把海浪、清风、明月、繁星统统带回家去。
想出去,是想借一段旅行,充抵内心的虚妄。
旅游回来,一切都重归现实,心头的霾依然挥之不去。
“不管我坐在哪里,在船甲板也好,在巴黎或曼谷的某个临街咖啡馆里也好,我都是坐在同一个钟形玻璃罩底,在我自己吐出来的酸腐空气中煎熬。”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小说《钟形罩》中这样写到。
很久以来,给自己套上了重重的枷锁,如蹒跚的老人,佝偻着,迈不开步子。
(三)源起
我和一个上司同事相处了七年。二十几岁到三十出头,本应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
一天中午,她找到我,施舍给爱心一样和我谈话。
我想了两天。她压低声音,神秘地说。那就是一个局。
关于这样的言论,我一点不感到惊讶。七年的时间,已经经历过无数次。
我一直认为,工作有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那只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我退一步,你进一步,又能如何?还不至于上升到如此高大的层面。
解释,分析,极强的逻辑脉络再一次让人瞠目结舌。我强打精神,抵抗着阵阵睡意。走不掉,又听不下去,受刑一般,如坐针毡。
你这样不行。办事不会绕弯,会吃亏。
你这样不中。太过朴实,容易遭人利用。
哎!给你说什么才会懂?不说你傻,你真的是不聪明!
这位有了30年工龄的同事,拍着肩膀给我最恳切的忠告。
看看,本人在混迹名利场30余年,为人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一身本领。小孩,学着点吧。
(三)迷失
在公务员队伍中混迹8年,从很多人身上看到了契科夫笔下小公务员的影子。对周围环境过分的紧张让人感到压抑和窒息。工作上过于刻板,锱铢必较。人际关系如抽丝剥茧,纷繁复杂,近乎捕风捉影。
在前辈的价值观里,朴实就是天真,努力抵不过圆滑,梦想只写在教科书上。为了名利,可以用奴性,换回点点“人”的尊严。
“如果这样就是做人,我宁愿是个什么都不是的混蛋。”
几年以来,我曾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年轻,曾以为只要心怀感恩,心存敬畏,付出善良和勤劳,就会收获应得。所谓成熟,不是投机取巧,不是压弯人性。技巧,还需慢慢来,就在经验中提升,在阅历中圆润。
每个人都曾怀揣梦想,不甘平庸,所以不惜收敛锋芒,压抑自己。
我将自己在体制中的一次次的困惑和碰壁,归结于稚嫩和不成熟。近10年的时光,还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左右蓬源,游刃有余。我一度把自己困在自己制造的钟形罩中,困兽一样,焦躁,暴戾,没有方向,更找不到出口。
老前辈对我恩赐的长谈之后,我总是没有给足面子,屡次让人家失望摇头,讪讪走开。
孺子不可教也,大抵也就是这种情形。最后,终于对我懒得再提点什么。
再后来,只是听说在有些场合,这位前辈竟成了我种种劣迹的义务宣传员。让我从此对做人又有了一些清醒的认识。
(四)离开
曾想过离开。
之所以没有离开,是因为自身太单薄。
所谓工作,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安身立命的谋生活。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
我的周围,不乏想离开体制的年轻人。遭遇不公时,愤懑时,骂体制,骂环境。好像离开了体制,等待你的就是一片自由广袤的天空。
骂完之后,却极度虚无。
在我们面前,不是没有路。而是有很多条路,但每条路上都站满了人,你却无路可走。原因,心知肚明。因为,除了目前的工作,你竟然什么也不会。你空有一腔热血,你的才华,不足以撑起你的野心。
转眼间,人已仓皇到了30多岁。我没有离开体制的勇气,是因为我没有足以让自己过上比现更好的才华。也不愤世嫉俗,因为我身边不乏一大批有梦想,进取向上,值得让人尊敬的年轻人。
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工作,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答卷,大可不必牺牲自我。
在你还没有足够的储备之前,你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脚踏实地,默默耕耘。
客观,永远都是决定事物的次要矛盾。离开,并不是就意味着离开体制。错的不是体制,而是你,是不是敢向一种酸腐的生活方式说拜拜。
(五)读书
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一本书了。
在工作8年之后,我才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并不健全的功能,读书和写字。
阴郁过一段日子,浮躁过一阵子。逼着自己看书。实在看不下去,就跟风。看过电影《一九四二》,就看了刘震云原著的小说和电影脚本。闲来看老电影《活着》,就重温了余华的长篇巨著《兄弟》和《活着》的同名小说。喜欢流浪文学,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好似又回到了大学生活。这些都是曾看过的书,结过婚,生过子,再重温一遍,竟也像个小朋友一样看出了泪光闪闪,感悟到了而立之年,细数岁月蹉跎,轮回沧桑的味道。
杨绛故去,星星点点翻看了《我们仨》,明白了什么是优雅的过日子。罗曼罗兰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西尔维娅的《钟形罩》,还有《小王子》、《三言两拍》买了很多年,拂去灰尘,静下心来,竟读得津津有味。
与书对话,像是约会过去的自己。
半年前,家附近,开了一家新华书店。
周末,或是平时午饭过后上班之前的的时间。巨大的落地窗,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一杯清茶,一本书,如涓涓细流,沁入心底,滋养了干涸的河床,哪怕是闭目小憩一下,也是极大的幸福。
对阅读的敬畏,就是对精神生活的仰视。一进到阅读区,孩子们也庄严肃穆起来,坐在这的人,举止也变得高雅,思想也会变得高贵。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在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人在读书的时候,精气神是聚合在一起的。
就让读书,支起你人生的新高度。
去年的十二月份,偶然的机会,开了公众号。将工作做好,一个人带着孩子,零零星星地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多月过去了,竟也写了四万字。
唯有静心,祛除浮躁,不夺人眼球,摒除功利,才能收获。水平不高,能力不足,读书去补。世间纷繁,是读书和写字让自己过回了简单和天真。
阅读,就是善待自己。写字,慢慢梳理自己。以前那么爱睡的人,看书看到深夜,第二天竟也不觉疲倦。
梦想着有一天,等我看足够的书,写足够的字,静待花开,水到渠成,才可以潇洒地告诉自己:
我合上眼睛,世界倒地死去。
我抬起眼帘,一切重获新生。
愿日子就这样流走,容颜就这样老去,最好就这样且读且写,一直幸福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