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不忘 (1961-1981)

作者: 水中鱼_e6ee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13:11 被阅读0次

    费一些时间,写一编文字,记一段历史,存一份念想。 

    第一章 涂家围子(上)

    1

    老屋在两个村子之间。前面的村子叫上赋策,后面的村子叫下赋策,距前村近些。

    老屋是六列五间的瓦房。对称结构,中间是堂屋,靠近堂屋的东西房间装有楼板。砌墙用的泥浆是石灰加纸筋调和而成。砖墙为青砖立斗,采用一斗一眠式砌筑方法。斗中灌泥(老家称之为夹泥墙),内为木结构承重。三面外墙围住,两侧有山字垛,前门为敞开式屋檐,有走廊。地基用红石砌成,东西两边外墙的南侧立有红石条石,均严丝合缝。砌墙不用白灰粉刷,建筑显露出青砖本身的材质,古朴、厚重、优雅,青砖黛瓦。周边是农田,没有人家,独门独院。

    房子是按照古老规矩丈六六高度建造,显得高大,挺拔又鹤立鸡群。

    老屋大约有五亩地的长方形院子,由土墙围成。房子靠近北面,坐北朝南格局。宅基地比周边高两米左右。

    沿土墙的周边栽种了很多树木,不是名贵的树种。多数是苦楝树,鸭子树,一些香樟树。门前有两颗桃树,树大桃小,毛绒绒的,老家叫脾寒(疟疾)桃子,不好吃。老屋的西面,栽种了几颗嫁接过的桃树,桃子很大,果实甜蜜,能跟现在的水蜜桃有得一拼。门后有一颗枣树,很小,没有成活下来。

    院子是带沙砾的土壤。不是很肥沃,却是很适合小孩玩耍。

    围墙在南、西和北各开了一个院门。门框由木头简单做成。主要供人员进出,防止家禽跑出院外,祸害农田里的庄稼。

    南面院门不远处有一个前村的水塘,很大。我们家在水塘里洗衣,食用水也取自水塘。家中常备明矾,给水缸中的水沉淀。那时没有压水井,也打不起水井,更没有污染一说。

    院中没有种植蔬菜。家里的菜园就在不远处,没有必要。院中有一条南北向土路,两边都是杂草。有一种草,老家叫麻烈(音)草(学名查不到)。点燃后,有辛辣味,其烟能熏蚊子,特别管用。

    坐在老屋前,抬头能见雁来北往,竖耳能听虫鸣鸟啼,闲暇坐看云卷云舒,闭目可闻炊烟稻香。

    老屋没有通电。西边有380伏高压线经过。变压器太远,也不可能安装一台小型的变压器给一户使用。家中油灯照明,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周而复始。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对灯油的描写,深以为然。

    油灯是一个小玻璃瓶子,用铁皮安个把手和底座,烧煤油。婆婆称为洋油:洋油没了,要去打点洋油来哦。除了洋油,还有洋碱(肥皂),洋火(火柴),洋烛(蜡烛),洋布等等,婆婆总是改不了口。

    油灯还有一个用处,灭蚊子。

    小时候,一直跟婆婆睡。盛夏时节,睡觉前,婆婆拿着油灯,在夏布蚊帐里,用那盏昏暗的油灯,沿着蚊帐上下左右寻找蚊子。找到了蚊子,就把油灯的火苗靠过去,立即会有一股焦糊味的青烟往上冒,蚊子就会掉到床上。这是一个危险的活计,老屋全是木质结构,蚊帐也是布的,她能拿捏得准,即烧死蚊子又不伤害到蚊帐,好生厉害。

    婆婆是小脚女人。从来没有看见她下过田,干过那种要体力的农活。但家里的事做得很多,好像就没有停歇过。

    村民都认为婆婆信佛,其实也不全对。婆婆是信佛,但更信道,是许逊的信徒(许逊(239-374年),字敬之,南昌县(一说颍川汝南)人。晋朝时期著名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尊称“许天师、许真君”,民间叫他为福主菩萨)。

    婆婆每逢初一、十五定要装香(敬香),很是虔诚。会“收吓”。远近各色人等都会慕名而来。婆婆都来者不拒,也不要求报酬,一切随缘。一般村民带小孩来,会带来三五个鸡蛋,也有空手而来,婆婆都一视同仁,从不给人眼色。故而人缘特好,远近有名。

    婆婆“收吓”的技能来源于道教。小时候问过,为什么不收徒,流传下去。婆婆说,教不了,要缘分。我仔细看过婆婆的动作和“收吓”的过程,其实相当简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廿年不忘 (1961-198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ad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