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社会都处于焦虑中,而贩卖知识和贩卖焦虑的似乎是同一拨人。作为知识付费产业第一梯队的“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怎么看?
提出六个问题,给出六样答案,开出六种脑洞,带你发现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中国式机会”。
2016年12月31日20:30,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如约而至。
罗胖曾发下大愿望:举办跨年演讲,连办二十年。今年,是倒数第十八场。
历时四个小时的演讲中,罗胖带着自己过去一年,与各路高手交谈的心得和收获——
以下是全文回顾:
巨变与焦虑
我们的2017
“对你来说,2017 年哪一天你认为很重要?”罗胖得到很多答案。
10月18日,十九大召开对我们都很重要;
10月27日,冯唐发明新词“中年油腻猥琐男”;
11月28日,比特币超过 10000 美元……
2017 年,中国已经很牛很牛——
GDP大约1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500强公司,中国占 115 家;我们的中等收入人口和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世界最多;绝大多数工业品产量连续数年世界第一;钢铁产量连续 20 年世界第一……
但焦虑也随之而来……
创业公司能不能长大?
阶层是不是已经固化?
什么职业更有前途?
多少钱放国内,多少钱配置海外……
所有这些焦虑,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有没有前途?
在罗胖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两个高人加深了他的焦虑。
第一位是红杉资本的沈南鹏。
11月20日,腾讯总市值达 5000 亿美元,超过 Facebook。
沈南鹏认为这一天很重要,意味着中国互联网经济已经具备世界级竞争力。
其实不止是腾讯,阿里巴巴的市值也一度超过亚马逊,
2017 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进入大者越大、强者恒强的时代。
过去,大象会跳舞就不错了,现在大象在跳街舞。
放眼世界也是如此,创业者还有机会吗?这确实让人焦虑……
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称这种现象为“黑洞效应”——
只要一家企业具备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这两种发展动力,它就会像黑洞一样吸收周边资源,越长越大,不可逆转。
知名投资人林利军:“新一代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会出现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的现象。”
这种事在历史上反复发生。
市场出现 50 个左右的行业龙头公司
2017 年,商业世界进入长跑比赛最后时刻,竞争愈发激烈,聚光灯紧随前几名,后面的参赛者无人关心。
另一个带给罗胖焦虑的是应书岭——游戏业的大佬、英雄互娱创始人,他讲了一个心惊肉跳的故事。
10月30号,小米公司发布《小米枪战》,几天内登上了中国苹果商店榜首。
这种 100 人参加,但只有 1 人生还的竞技游戏,被称为“吃鸡”,近来大火。
几家巨头投入重兵研发,不料被斜里杀出的小米,收获市场首发红利。
两天后,网易发布两款吃鸡游戏;几天后,腾讯宣布自己的吃鸡游戏即将上线;应书岭也赶紧宣布:英雄互娱的吃鸡游戏马上登场。
一个战场,从悄无一人到炮火连天,前后不过一周!快,疯狂地快!
应书岭说:不只是一个维度在加快,是整个世界都在快起来——
电脑和网络速度在加快;
大企业的行动在加快:丁磊亲自在一线督战,腾讯实施“247”作息制度,每天 24 小时,一周 7 天三班倒;
市场演化在加快:先发意味着节约几百万美金推广费,可能是压倒性优势。
游戏市场的打法已经快到什么程度?再举个例子。
有款新游戏,在极短时间内签下很多男明星代言,从常理看这不可能。
真相是——他们没签合同,明星照片先用了再说。
如果有效,再给经纪人打电话:只要肯授权,几百万马上到账……
没错,这就是侵权。但明星团队是愿意打旷日持久的官司,还是落袋为安?
反过来说,游戏公司是愿意侵权拿到市场的先发优势,还是在规则之内缓慢行动?
过去的打法,慢了;人类现行维护公平和秩序的制度,也慢了……
应书岭说:“我们这个行业,所有人都在逾越规则,所有人都在离经叛道。”
变快的不只是机器、公司、市场……还有“用户的演化”。
为什么上半年最火的游戏还是《王者荣耀》,下半年就变成了吃鸡?
原来的电脑游戏,玩家十分钟爽一下;手机游戏大概两三分钟爽一下。
再到吃鸡,一分钟可以让用户爽好几下。玩家追求强烈、高频的刺激,用户的心智在飞速迭代,产品必须紧随其后。
在接收信息方面,上一代人不如我们,我们也不如下一代。
「得到」App的大部分内容使用音频交付,为了提升效率,得到做了倍速播放功能。
可是,一个用户告诉罗胖,他平时用的是 5 倍速……
“体验是一种可以训练出来的能力,一旦达成,再也退不回去。”
当下几乎所有行业,都在面对用户的飞速演化。
用钞票和用微信/支付宝支付,有什么区别?
表面是更快更方便;实质上,用钞票支付,你是在理性决策;用手机支付,你是在冲动消费。
购物,越来越不是理性的决策行为,用户用本能花钱,追求的是快感。你的策略该怎么变?
过去,商业世界的主题是竞争;而未来,商业世界的主题是追赶用户。
用户是一条河,在奔腾向前。
《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说过一句让人很费解的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之前,我们以为这是童话;2017年,才意识到这是现实。
关于我们这代人的焦虑,罗胖得到了各样的答案,但最终都聚焦到了六个问题——
第一,我们不是强者,还能不能登上舞台?
第二,我们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玩法?
第三,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
上面三个问题,离我们很近。更进一步,还有三个问题,看似离我们有点远,但其实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更大——
第四,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遇到天花板?
第五,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
第六,中国能否赢得良性的全球发展环境?
2017年,这六个问题,我不断请教高人,我觉得我是得到了阶段性的答案。这些答案,我把它总结成了“六个脑洞”。在这些问题、答案和脑洞中,我也逐渐看清了我们这代人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我把它称之为——“中国式机会”。
问:在大者越大、强者恒强的时代,还有没有新玩家的舞台?
动车组脑洞
第一个脑洞
接着刚才的话题,沈南鹏继续说——
你看到的舞台虽然更单调,但是你没有注意到,舞台本身正在变得更大。虽然聚光灯下的主角在膨胀,但是聚光灯外,在更大的舞台上,有更多的角色在登场。
就像很多品牌厂商纷纷加入汽车行业,暗流涌动。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做电动汽车比美国更适合。手机业这些年的故事,会不会在汽车业重演?
放眼其他新兴领域,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智能论文出于中国人之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生命科学人才储备就在中国,很多高精尖领域皆是如此。
就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机会。
「得到」专栏作者刘润发现:今年的热门公司都来历奇特,出身在二三线城市。
按说,一线城市人口聚集多,信息传播快,示范作用好,为什么这些成功的消费品牌反而诞生在二三线城市呢?
这和中国独特的国家禀赋有关,尤其是人口的分布结构。
峰瑞资本的李丰说:“消费品牌和人口的分布状况,几乎完全正相关。”
从这一点来看,现在的中国更像美国。
二三线城市聚集更多人口,更能代表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成为消费品牌的实验室——
通过论证后,才能在更大范围复制。
未来全球的大消费品类,都会有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
创业家的牛文文说“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创业不是新兴阶层的专有权力。
2017年,全中国各个层面的传统生意人,都已经被激活。原来有行业基因的企业,机会来了。
章燎原在做“三只松鼠”前,有9年线下零售经验;
陶石泉在做“江小白”酒之前,做过9年金六福总裁助理,管过市场和销售;
徐正在做“每日优鲜”之前,在联想控股做农业。
那些在行业里深耕多年,了解产业本质,积累了一定资源,能力被证实的人,正在成为新一代创业者。
这些机会不只属于老牌精英,普通人日常生意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正在变得价值连城。
2017年的商业版图上,快递业表现亮眼,四通一达和顺丰完成上市后,创始人都成了新晋富豪。
圆通、韵达、中通、申通创始人都来自浙江杭州桐庐县。
他们和顺丰的王卫都没读过大学,从最底层工作干起,一点点降低损坏率、丢件率、延误率、离职率……
浙江台州小镇诞生的古茗,现在开了 1200 家店,经营诀窍是:
灯要比旁边店更亮,顾客会本能觉得更好、更干净。
所谓的创新,没必要走捷径,扎到最深的现实中去,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就像罗辑思维办公室的墙上的话:结硬寨,打呆仗。
过去四十年,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认知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之所以称这部分内容是“动车组脑洞”,是因为从2017年发生的事来看,中国经济分明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的动车组,车厢越多速度越快。
所有人都在分享这个时代的机会,也在给这个时代创造动力,这是 2017 年经济发展的独特景象。
罗胖采访了滴滴的总裁,柳青。
滴滴的成功,缘于对“技术”的点滴积累。
为了让用户快速打到车,滴滴不断优化算法,已经具备提前15分钟预判的能力,准确率达85%。
京东方,一家本土老牌国企,2001 年盯上了液晶产业,一路迭代死磕到今天,目前出货量占世界 25%。
期间没有技术飞跃,更重要的是必须做一遍才能获得的知识:只有结合实际、点滴积累,才能逐步提升质量和效率。
原来我们把中国理解成绿皮火车。
而今天的创新,就像动车组,每节车厢都在贡献力量,很多事并不吃力。
很多中国公司,也已被欧美主流市场接受:
中国的游戏业世界第一,腾讯还以参股的方式,几乎渗透到了全球每一家重要的游戏公司。
美国 Netflix 买下了优酷自制剧《白夜追凶》
英国的《卫报》说,郭靖将很快与《指环王》的弗罗多、《冰与火之歌》的琼恩•雪诺齐名
实体行业更是如此,我国新四大发明独步世界:
这些模式在中国变形、创新、放大,然后向全球输出。在可见的未来,这些壮举还会在很多领域再现。
这是中国规模化全面崛起带来的竞争优势,从0到1,我们还不擅长,但从 1 到 10000 、到 N,我们独步天下。
你可能觉得这样的创新太过简单。简单到乏味。但是,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就说过——
这确是大者越大、强者恒强的时代,但机会还很多,属于传统行业和普通人的机会也很多,这些都是“中国式机会”。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平凡创新时代”,每一节动车都可以独立成章、动力惊人!
问: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的玩法?
热带雨林脑洞
第二个脑洞
这两年,快手快速崛起,去年日活用户3000多万;现在的日活已过亿,成为最大的互联网产品之一。
快手的创始人宿华讲了一个拉二胡老头儿自拍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孤独感,他每天直播,6万人关注他,点歌、刷礼物,他成了一个不孤独的老人。
快手的价值,正是为市场制造了新的连接。
高压线上的午餐,手机的出现,让这些画面能够被记录下来
中国这么大,每一拨人涌入互联网,都需要全新的连接器。
借助中国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那些最难被连接、记录的人……那些社会末梢的人,被短视频接入进这个时代。
快手抓住机会成为了连接器,这样的机会绝不是最后一个。
红杉资本做了一个00后消费者调查,有些词闻所未闻——
与以往不同的是,00 后有钱——月均零花钱 500 元左右;人均存款 2570 元。这是不小的消费力量,就看谁有本事把他们连进市场?
新玩法层出不穷,成就一拨连接器,就能诞生商业新物种。
你可能会说,这跟BAT原来的老玩法不是一样么?
老玩法主要依靠流量思维,流量这个词冷冰冰,而且已经基本瓜分完毕。
跨过互联网流量爆发时期,2017年,新的创业公司只好改变玩法,精耕细作。
商业打法也从“流量思维”转到“超级用户思维”——
超级用户怎么来?在芸芸众生中找到亲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缴费。
“超级用户”模式的真正着眼点是“关系”,“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之间的关系,就像一般女生和女朋友——向别的女生释放善意没问题,但你更关注应该是女朋友。
这个模式早就被美国大公司验证过了——
Prime会员会费99美元/年,但会员年均消费是非会员的近两倍
Costco商品销售亏损7000万美元,但会员费高达28.5亿美元
这个商业逻辑,越来越像是一个热心小伙儿,一年到头为街坊邻居服务,邻居们觉得小伙儿不错,给了点小费,于是小伙儿赚钱了,还不是小数目。
超级用户模式虽然由美国人首创,但是中国市场正在赋予它更大的想象空间。
德鲁克说过:“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并留住客户”。
这句话,在今天的“超级用户思维”里,听起来格外真切。
超级用户思维不止是收费模式的变化,本质上还是一种商业文明的变革。它需要为用户建立荣耀感。
超级用户思维,要求创业者必须转身向内,服务好超级用户,建好一座城池,不愁没人投奔。
罗胖说,推广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坚持做两件事:
第一,做让用户觉得长脸的事;
第二,绝不给用户丢脸。
这第二个脑洞,让罗胖想到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生态。
70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最大的独立生态系统,物种极为奇特,光昆虫就有250万种
中国有足够的规模、足够的内部多样性……不论你选择做物种连接器,还是维持一个独立小生态,都有充足的机会,都是不错的活法。
这是罗胖 2017 年开的第二个脑洞——“热带雨林脑洞”。
问: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果办法跟随,是不是一定会被淘汰?
比特化脑洞
第三个脑洞
2016年10月13日,马云和雷军在同一天提出“新零售”概念。2017年,刘强东提出了“新零售革命”。
2017 年新零售发展太快,大家搞不懂这是什么,只好加了个“新”字。
多家大公司涌进了新零售战场,阿里投资布局很多项目、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但新零售的演化还远未到终局。
就在12月15日,腾讯投资永辉超市;12月18日,腾讯和京东投资唯品会,电商格局又一次重组。
看来新零售的真正大戏要明年才能上演,但新零售的关键词很简单:效率。
新零售的本质,是让消费者“想要就要,马上就要”。货一点一点地逼近人,然而还未到想象力的极致。
一线城市核心区的家庭主妇已经在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家里还要不要冰箱?
从城市中心仓、到小区前置仓……有家创业公司甚至已经把超市开到了出租车上。
从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到楼下夫妻老婆店……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全面动员。
这场关于效率的战争,还有更快的打法——在用户脑子里继续比拼效率,争夺认知高地。
2017年,小米开了 210 家线下店,到 2019 年底总共开到 1000 家。
以往不敢相信小米的利润空间可以支持开线下店,据说小米智能音箱售价只比成本高 1 块钱……
出人意料的是,小米之家的平效达到了 27万元/平米——就是每平米店面面积,每年卖出 27 万元的货。
这个数字仅次于苹果,全球排第二,这意味着小米线下店可以盈利。
小米之家如何做到如此高的平效?大数据选址、人工智能铺货……这些只是表象。
雷军借用户的话道破天机:“进小米之家,可以闭着眼买东西。”
对于大部分中产阶级,小米的产品是一种最节省认知带宽,最高决策效率的产品。雷军的打法不是价格战,而是认知战!
小米卖东西不赚钱,靠服务、游戏可以赚钱,卖货只是小米吸引、黏住用户的手段。
在这么强调效率、速度,飞速演化的新零售领域,那些没有主动跟进的人怎么样了?
2017年,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焦虑,也在2017年突然消失了。
线下资源成了香饽饽,阿里、腾讯拼命争抢。
马云说,过去20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未来30年,互联网从有到无。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所谓“互联网革命”,躲都躲不掉,根本不需要你转型,所有企业都变成了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已经是不可能回避的基础设施。
2017年,“赋能”这个词大热,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说:“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
只要你握住比特世界的赋能之手,就能获得互联网基因,再无转型焦虑。
只要你有专长,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会主动邀请你,不用急着出发,你终会“被抵达”。
跟不上时代变化会不会被淘汰?在比特化的世界,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什么都不用担心。
新零售也是世界比特化、数字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世界一直在变,但本质却不陌生,有两个趋势永远不变:效率会越来越高,分工会越来越细。
这就是罗胖在2017年开的第三个脑洞——比特化脑洞。
问: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少,会不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
拔河脑洞
第四个脑洞
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认为,10月20日很重要,因为这一天,坦桑尼亚批准了巴加莫约港口项目。
之前这里只通铁路,运行非常缓慢。一旦港口修建完成,坦桑尼亚就可以和全世界、尤其是和中国连接起来。
这意味着中国几亿亩的饲料用地可以转移到坦桑尼亚,这并不会威胁我们的生存,但腾出来的土地将转化成巨大经济资源。
还意味着沿线城市被激活,这个地区将上演深圳般的经济奇迹。
涉及中国“一带一路”的所有国家地区,都展现出这种可能。思考今天中国,不能局限于自身,还要放眼全球。
「得到」有本开脑洞的书——《超级版图》,作者康纳说,人类过去只会用两种范式来思考世界: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
但是在今天,它还能概括这个真实的世界吗?
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只需要5个小时;我从北京坐绿皮火车到张家口,176公里,也是5个多小时。请问哪个更近?
军事力量,能捍卫地缘政治、捍卫以国境线构成的地图。
可是,国境线不仅没有产生阻隔,还往往是交流最频繁的地方。
正如亚历山德拉·诺沃赛洛夫所言——
世界,也不再只是国与国的拼图,逐渐变成了由供应链连通的网络。
与全世界25万公里的国境线相比,基础设施的连线更值得惊叹——世界不再是分散平摊的块块,而是连起来的点点和线线,世界越来越像互联网。
城市化,其实就是把世界由平摊的面收缩为聚拢的点,然后连成网络。
当人口都聚集在城市之后,城市必须要和其他城市连接在一起才能呈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过去的城市,重要的是怎么描述自己;而未来的城市,重要的是如何强调自己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和定位。
20 年来,中国国内基础设施每年以 40% 的速度增长,用掉了全世界半数以上的水泥和钢材。
与此同时,中国的 50 万海外施工大军参与到了尼加拉瓜大运河、达尔文港等大量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中。
本次跨年演讲,幻灯片中最炫酷的动画效果
美国和中国的思维模式不同:美国人眼里的博弈是拳击赛、是强者的竞技,让自己强大,击倒对手、让输家下场。
世界已经越来越混为一体,仅在商业世界,就已经有各国千丝万缕的联系。拳击比赛的逻辑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因为你再也找不到具体的敌人。
《超级版图》这本书提出“拔河游戏”这个精彩的比方,中国人眼里的博弈,就是一场人人皆可参与的“拔河游戏”,只有让更多的人站到自己的一方,才能把供应链上高价值的部分拉过来。
在全球互联互通的大趋势中,中国看到了参与拔河游戏的机会。中国拥有规模优势,就具备了主导权。
谁主导拔河比赛?——规模大的。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供应链,为什么倡导“一带一路”。
中国在拔河游戏中的优势怎么产生?
vivo用几百万片芯片、相比之前60倍的订单搞定了高冷的美国制造商,这是用规模去主导产业链的例子。
中国庞大的市场,让宝马 101 年历史里,首次把最核心部件工厂置于德国之外的地方:中国沈阳。
对于企业而言,或许这只是一次主动布局。但站在中国的角度看,这是拔河赛共赢的结果。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说——
如果打开拔河脑洞,你就能看懂——中国增长会不会遭遇天花板?
当然不会,因为在拔河游戏的规则之下,在供应链构成的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天花板根本不存在。
问: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如何?
终点站脑洞
第五个脑洞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关乎每个人的选择。
一直以来,中国虽然发展迅猛,但发展模式貌似并不独特。
对这一轮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流传最广的当属日本学者提出的“雁阵模型”——
这个转移就好像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亚洲四小龙、中国……
言外之意是:中国虽然规模大,但干的是低端行业,不可能永远是“世界工厂”。
就连我们自己,也对此深感纠结……
十年过去了,预言并未应验——
清华大学的魏杰教授说,中国正在启动一次全新的全球化。
不论是日本的经验,还是西方的“比较优势理论”,都解释不了现在这个啥都做、啥都行的中国。
对于这个问题,核心着眼点在于——到底是西方国家不愿意干?还是他们干不了?
第一次产业革命造出的火车能用至少30年;
第二次产业革命造出的汽车大概能用10年;
可是,本次革命,造出的手机只能用1年……
比特世界拖着原子世界飞速迭代,这是任何原来的制造体系都承受不了的速度。
当西方国家整体进入了创新经济时,它只做观念层面创新,必须把生产流程外包,把转型的成本和风险甩给别人。
当年诺基亚引以为豪的生产线,恰恰是拖死它的沉重肉身
这个承包方必须能同时满足效率和弹性——这两个矛盾的要求,放眼世界制造业领域,只有中国可以做到。
中国的供应链网络由很多专业化、高密度的小企业形成,既有高度分工带来的效率,又有随时动态重组带来的弹性。
有了精细化的能力,可以实现灵活对接
这也缘于中国超大规模的独有禀赋,恰巧在特定时间踩对了节奏。
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各地兴起“开发区”“产业园”大潮,形成了很多既有“高度分工效率”又有“高度网络弹性”的企业群落。
大量开发区涌现,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时出现了巨大历史机遇——西方国家产业升级,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创新经济。
于是,中低端制造业很快大量转移到中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
「得到」专栏作者、也是投资人的王煜全老师,对未来全球分工的判断是——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全球市场。
只有中国制造,才能够赋能美国创新,让美国创新落地。
10月25日,沙特阿拉伯为机器人索菲亚发了公民身份,王煜全劝说这家机器人制造商——一家美国西雅图的公司,把总部迁到中国香港,就是为了靠近中国制造业基地
何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过这件事,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就提到过——中国承接产业转移之后,“产业间贸易”变成了“产业内贸易”。
80年代的中国,干的就是“产业间贸易”,成品换成品,十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
现在我们干的是“产业内贸易”,苹果要生产iPhone,中国分担其中的部分环节。
规模不再只是规模,规模本身就是能力。
可是,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产业会不会转移呢?
特朗普希望苹果的生产线能迁回美国,但库克的回答是——
只有在中国,能找到足够的人才,和满足要求的供应商。
如果你理解了这些,你会得到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答案:产业不会转移出去,中国制造业已经是“大者越大,强者恒强。”
如果制造业向外转移,除非是这三种情况:
1. 对供应链要求不高、对远距离物流成本非常敏感的制造业工厂(而非整个工业体系),能转走;
2. 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网络会向东南亚自然扩张(而非转移);
3. 出现无法想象的技术变革、行业大洗牌的时候……(罗胖认为短期内几乎不存在这一可能性。)
这个“终点站脑洞”,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
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终点站。
问:中国能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全球空间?
枢纽脑洞
第六个脑洞
在《枢纽》这本书中,施展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
“中国一直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只要它变了,系统也随之变化。
自变量说明中国的重要性,但还不能说明在全球结构中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争来的,是世界格局演化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来看看非洲这几十年经历:
二战结束后,非洲有西方国家急需的资源,日子很好过;
但在1970年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将经济结构转向第三产业,西方繁荣时期反而成为了非洲最悲惨的10年,屠杀、饥荒、政变……
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谁来填?——中国。
看一眼这个中国人最喜欢的数字,8 ,中国在哪儿?就在这个销魂的小蛮腰的部位。
西方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经贸循环必须经由中国,中国是全世界的路由器,是全球经济体系的“枢纽”。
8 的下半部分,是欠发达国家,通过中国这个制造中心,把产品出口到全世界;
8 的上半部分,是西方发达国家,反过来促进中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能力。
中国不仅向原材料产地国家输出资本和基础设施,向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工业品和创新落地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在参与塑造全球秩序。
西方不输出繁荣和秩序,就要被输入贫穷和动乱。
这个过程,也一定绕不过中国。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直接援助非洲,但最终换来的是非洲的腐败丛生和战火不断。
西方国家也曾尝试绕过政府,给非洲人民提供生活用品和粮食援助,可是反而摧毁了非洲的本地经济,企业倒闭、农民破产……
帮助建立秩序,必须把简单的金钱援助,转为具体的经贸过程,这只有中国可以做到。
中国2016年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总额为 361 亿美元,占非洲外资总额的 39%,世界第一。
这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把非洲和全球连接起来。
西方通过中国投放秩序,欠发达国家通过中国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繁荣。这就是中国的枢纽作用。
把视野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历史上一直在发挥枢纽的作用。
19世纪中期,大清帝国的海关税收做担保,通过汇丰银行筹款1500万两白银的军饷。
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安定了中亚地区的动荡局势。
这是一个将海洋世界的资本秩序,转化为政治秩序的例子,转化的媒介正是中国。
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都是中介和枢纽。
这是中国的历史宿命、时代责任,也是我们的中国式机会。
以上中国式机会的“枢纽脑洞”,是由《枢纽》一书引发
2017年即将结束,罗胖想到了 1776 年的英国,那时的英国完全比不上欧洲强国。
直到瓦特改进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亚当·斯密著成《国富论》奠定经济学基础,英国走上全新的道路。
从一堆眼花缭乱的事实中,把一个全新的东西指认出来,这是思想的力量。
三个半小时,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在六个脑洞中我们认出了六种“中国式机会”。
带着对中国式机会的思考,我们进入2018!
人生算法
跨年之后
下面我要说的话,只能是说给你们这样少数人的。它只跟少数人有关,也只对少数人有用。这是2017年我感受很深的一个词——人生算法。
过去,我们对于人生策略有一种误解。以为最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因为寻找到了某种规律。我们总觉得,这规律应该是客观的,是不能改变的,是躺在那等着你发现的。但是,只要找到了,就可以一把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在人生算法看来,成功策略不该是这样的。
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律,只有可以不断增大的概率。
哪有什么可以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
为了说清楚什么是“人生算法”,我的朋友喻颖正考过我一个很好的问题。今天也考考你。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
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一百万美元;
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机会就什么都没有。
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有人会选第一个,因为落袋为安。100万美元也不是个小数。有人会冒个险,选第二个,因为万一成功,从此就成了人生赢家。
但是,出这道题的喻颖正告诉我,这道题的本质,不是考这个。这道题目,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那就是要选第二个按钮。有一半机会拿到一亿美元。
你可以找一个人,说,我有一半机会能拿到一亿美元。咱俩关系不错,如果你给我一百万美元,我就愿意把这个机会分享给你。你去按,什么也没有,你认倒霉,如果拿到了一亿美元,咱俩平分。
有的算法,虽然引入了风险,但是没有风险的控制机制,所以也不怎么样。有的算法,引入了风险共担者,有的算法引入了市场。算法越迭代,成功的概率就不断地提高。
这就是“人生算法”的力量。
我牢牢地记住了达利欧的下面这段话:“算法,就是在连续性基础上运行的原则。”
我们总觉得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憋着什么发财的诀窍,但是查理·芒格说:“当成功概率很高的时刻,下最大的赌注,而其余时间按兵不动。”这就是在说人生算法。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也是在说人生算法。
如果还是觉得费解,喻颖正也写了一个公式: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说得更简单一点,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你抓住中国式机会,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
2018年已经开始,我们这群人即将分头前行,各自启动自己的人生算法。祝各位好运。下一次,我们聚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现场的时候,希望每个人都会像木心先生所说的那样:
“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