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精读猫

对于俄罗斯本土风俗,
他们反倒非常隔膜,
很多贵族竟然连俄语都不会说。
在这种情况下,
所谓俄罗斯文化不过是西欧文化,
尤其是法国文化的翻版。
所以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将近100年里,
俄国没有像样的文化人。
据统计,
18世纪最后25年,
俄罗斯出版了500种文学作品,
仅有7种是原创,
其他都是从欧洲引进的。
换言之,
在两位雄主统治下,
俄国国力强盛,
但在文化交往上始终处于严重的逆差。
俄国依然是个被西欧国家轻视的小矮人,
俄语被看作是落后的低级语言,
这恐怕是彼得一世没想到的。
看来一个文化大国只能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之上。
但是当时俄国最有文化的贵族连母语都说不利索,
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创造本民族文化。
呢不过转折很快发生了,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关键年份,
1812年。
这一年六月,
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
仗打了半年,
法军惨败,
这被认为是拿破仑由盛转衰的标志。
有趣的是,
法国战争对俄罗斯文化也起到了转折的作用。
首先这对于沉迷西欧文化,
尤其是崇拜法国的俄国贵族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他们尴尬地发现,
素来以文明大国自诩的法国居然发动侵略战争,
而且是不宣而战。
这激起了贵族的民族意识,
他们纷纷投身军旅,
为祖国而战。
贵族们热心参战,
就势必要同普通士兵密切接触。
当时的俄国士兵多为农民,
其中大部分还是身份低贱的农奴。
贵族本以为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嘛,
然而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他们被士兵的淳朴和善良深深打动了。
在战场上,
士兵怀着朴素的爱国情怀英勇献身。
经过战争洗礼,
贵族军官同农民士兵之间建立起了同生共死的深厚情谊,
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
不少贵族像农民那样留起标志性的俄罗斯大胡子,
并且自发地学起了俄语。
至此,
俄罗斯民族文化逐渐形成,
并终于在1830年代迎来第一个高峰,
代表人物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出身贵族,
从小受法式教育,
8岁就能用法文写诗。
1812年的拿破仑入侵给,
他的心灵带来了极大震撼。
当时普希金只有13岁,
不能上阵杀敌,
但贵族军官觉醒了的民族意识,
以及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全新认知。
已经在上流社会传开,
人人都在谈论,
普希金深受影响,
展开了反思。
他认为由于盲目崇拜西欧,
俄语被法语等欧洲语言侵害,
失去了活力,
当务之急是要找回俄语,
这可不容易。
当时的俄语主要由农民使用水平比较低,
而习惯说法语的贵族骤然改说俄语,
立刻发现很多词汇俄语里没有,
比如同情、
冲动、
长裤、
流感等等,
这给文学创作造成了莫大的困难。
因为作家无法用母语思考,
也就无法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怎么办?
好在普希金的童年经历帮了他大忙,
把普希金带大的保姆就是一位农奴,
他用俄语给普希金讲过很多民间故事,
所以和一般贵族不同,
普希金对俄语是非常熟悉的。
于是他自觉地把民间文学的经验运用到创作中去。
1820年完成的长篇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取材于民间传说,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普希金大量使用农民的生活词汇,
甚至包括一些粗口,
这使整首诗充满了俄罗斯风情。
此后普希金又推出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这些作品通俗易懂,
艺术价值比起西欧文学也毫不逊色。
普希金声名鹊起,
成为第一位享有国际性声誉的俄国文豪。
相应的,
俄语也从遭人鄙视的丑小鸭被证明同样能写出伟大作品,
登堂入室。
所以本书作者认为普希金的最大贡献是把原本只是农民使用的俄语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
提升了俄语的档次,
使之成为一种文学化的语言。
可以说,
此后俄罗斯文坛上那些星辰般璀璨的巨匠,
从屠格涅夫到阿赫玛托娃,
都站在普希金的肩膀上。
而这一切又都要追溯到1812年拿破仑发动战争的那个春天。
不过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随着法军败退,
俄军反击,
一部分俄国军官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巴黎,
但他们很快就得意不起来了。
因为军官们发现,法国大革命的核心理念民主、
自由、
平等在法国已经深入人心。
反观俄国还在实行农奴制,
15世纪后期,
沙皇俄国的前身莫斯科公国,以法律的形式剥夺了农民自由买卖土地和自由迁徙的权利,
将其固定在土地上。
失去了自由的农民逐渐沦为农奴。
彼得一世的改革明确了贵族和地主对农奴的所有权,
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
大多数俄国农民都已经成了农奴,
只有少部分还保留着自由农的身份,
但日子也是越来越难过。
农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
一生忙碌却没有任何权力,
生杀大权都捏在主人手里。
前面提到的舍列梅捷夫家族就拥有超过20万农奴,
他们的奢华生活其实就建立在剥削农奴血汗的基础之上。
一想到这儿,
那些在巴黎接受了启蒙思想洗礼的军官就羞愧难当。
他们认识到俄国贵族之前,
对法国文化的崇拜,
只不过是学到了皮毛而已。
这批人返回俄国后,
开始积极传播民主思想,
其中最具号召力的就是禁卫军军官恰达耶夫,
他猛烈批判农奴制,
呼吁解放农奴,
赋予其公民权,
普希金就深受其影响。
实际上年长5岁的恰达耶夫可以说是普希金的精神导师。
普希金就是由恰达耶夫引荐,进入到进步军官圈子里的。
1818年,
普希金写下名作《致恰达耶夫》,
鼓励同伴们,
俄罗斯会从沉睡中惊醒,
在专制的废墟上,
人们将铭记我们的姓名。
1825年12月,
一部分军官试图推翻专制制度,
史称12月党人起义。
起义遭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严厉镇压。
此后恰达耶夫也因发表哲学书简,
抨击沙皇专制,
被官方认定为疯子。
起义虽然失败了,
12月党人的精神却给俄罗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如果说贵族军官从农民身上重新发现了本土,
那么12月党人就在巴黎重新发现了欧洲。
自此本土与欧洲两种元素相互碰撞、
融合,
形成了俄罗斯文化的3大基因密码。
这也是我将在下集中重点讲述的内容。
好,
娜塔莎之我的上集就为你精读到这儿,我们下集再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