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从孩子嗷嗷待哺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活蹦乱跳,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然而,我们真的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不恰当的给予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它带来的不会是孩子的成长和反哺,相反,有可能是亲子关系的损坏和破裂。
作为俩娃的宝妈,我一直在思考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家长如何才能做到恰当地给予。在看了10多本育儿书之后,我找到了一些门路。
正是掌握了这些门路,现在,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已很少焦虑、生气,即便孩子犯了错误,我也能坦然面对,因为我知道,我不必生气,也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因此更加融洽。
下面介绍我最喜欢的几本书。
第一本书:孩子.挑战
关键词:平等地对待孩子 寻找归属感
挑战.jpg平等地对待孩子就是从内心尊重孩子的权利,即使孩子还不会行使自己的权利,父母也要留出孩子行使权力的空间,而不是忽略和侵犯孩子的权力。
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时机不是当孩子获得成绩时,而是当孩子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不足,经过多次尝试仍没有成功的时候。
这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和孩子的角度分别对“权利之争”和“归属感”进行审视。
从家长的角度看待孩子与父母的权利之争。作者给出了四种应对方法:一是面对孩子的失败,要鼓励孩子; 二是当孩子真正犯错时,要教会他遵守规则和秩序;三是还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 四是要与孩子建立合作关系。
有技术含量的鼓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不贬低和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不气馁。一层是要对孩子的勇气和认知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孩子的角度看归属感。
人的终身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是自信和勇气的源泉。
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以正确的方式寻找归属感,他们经常会以错误的方式来表示。常见的有寻求过度关注,顶撞父母,报复行为,自暴自弃。在书中,作者针对这四种错误的行为方式,给出了解决方法。特别是针对自暴自弃的孩子。作者指出,家长要避免提及他的不足和错误,而是要教会他们弥补缺点和避免犯错的方法,教他们做正确的事情,相信步骤和技巧,让他们积累成功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
我们不但要做个会倾听的父母,还要做个会鼓励的父母;父母不但是倾听者,也可以是倾诉者,跟孩子平等对话;跟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给予孩子适度关注,而不是过度关注,引导孩子做,而不是包办;即使孩子的需求不能满足,仍然接受孩子有需求的现实,并理解他坚持到理由,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本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关键词:情绪训练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jpg家长们总是希望规范孩子的行为,但是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问题。当孩子生气,伤心,害怕的时候父母跟孩子就会变得很难交流,反过来规范他的行为会变得力不从心。
要规范孩子的行为首先应该先解决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也就是解决问题之前先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方面是要对孩子的情绪及时做出回应。
这里所说的回应,不是等孩子的情绪激化之后才做出回应,而是说当孩子的情绪发生轻微变化的时候,父母就要留心孩子的情绪问题,然后及时给予引导,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明白,父母是理解他的,并不是要等他做出过激的行为之后,父母才能给予关注。
另一方面父母要正面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把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当做是交流的机会。
负面情绪不好,但是负面情绪没法消除,我们只能控制,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负面情绪到来,他们很难排遣,可能只会用过激的方式表达,这就需要家长进行引导,告诉他其实负面情绪并不可怕,我们完全可以和它做朋友。家长要学会用共情的心理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
当孩子向我们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指责,而是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因为当他表达情绪的时候,说明他和我们保持着同样的价值观。
父母对情绪的表露是孩子如何表达情绪的最好诠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要一直忍耐,一直保持好脾气,而是说我们可以表达、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但负面情绪发生之后,我们也可以很好地进行调节。
当我们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发泄情绪的同时,我们也要教孩子明确行为边界。让孩子知道,出现问题的并不是我们的情绪,而是我们不恰当的行为。
第三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关键词:情感引导
玩具.jpg书中总结归纳了在生活中我们教养孩子常见的6种不良行为及危害。
第1种是控制型父母。喜欢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控制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就是会变得特别的懦弱,要么就会变得特别有控制性。
第2种就是放纵型父母。孩子想干嘛就干嘛。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会极度的缺乏归属感。会变得过度依赖,这样就有可能会变得容易对其他东西过分依赖,容易网络上瘾,吸毒或者其他一些不良的影响。
第3种就是贿赂型父母。孩子取得一点什么成绩都要给他一个奖励。追求外在的奖励,找不到内在的兴趣。长期这样的话可能会对生活丧失兴趣。
第4种就是忽视,否定孩子感受。孩子容易忽视别人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可能不懂得怎么跟别人相处,跟别人相处不会那么融洽。
第5种就是以消极结果作为处罚。就是喜欢用间接结果惩罚孩子,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孩子为了避免被父母惩罚变得越来越狡猾,越来越爱撒谎。
第6种就是体罚孩子。作者说,其实体罚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在体罚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情绪很难被控制。孩子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就要发飙了,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要爆发了,不知道他内心的安全屏障什么时候就会被破坏掉,这样就会给他埋下一个种子,给你们的亲子关系造成一个巨大的裂缝。以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听不了任何批评,因为他害怕后面的屏障会被破坏掉,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屏障。
作者说,以上的6种教育方式都是不对的,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的呢?
情感引导的方式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怎么样进行情感引导?有5个步骤。
第1步,埋下一个种子。也就是说做一件事情先定好一个规矩,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要说得尽量具体一点,让孩子可操作,不能用概括含糊的词语来形容。
第2步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看是否在正常的情绪范围之内。
第3步,当孩子超出了自己能够控制的情绪范围之内的时候,要理解,准确解读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慢慢的恢复到正常情绪范围内。
第4步,当孩子已经恢复正常情绪后,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
第5步,如果孩子做到了,就告诉孩子,孩子的这种行为就叫做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通过情感引导的方法,肯定孩子的做法,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是对的,使孩子掌握大量情感类词语,积攒大量积极正确的行为,这样他就能和世界和谐相处。
第四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关键词:ICPS方法
社会能力.jpg孩子的社会能力实际上就是孩子与别人的沟通交往能力。
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忽视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其实,社会能力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有太多学习成绩好,却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杀的,太多学霸却无法与别人融洽相处的。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真的要从娃娃抓起。
作者提到了培养孩子社会能力的3个步骤:首先教会孩子一些词语,然后让孩子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然后再找出解决办法。
其中作者提出的以下三个观点让我感触颇深:
要学会感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评判。中国式的父母都是高高在上的感觉,似乎任何事都评判一番才能维护为人父母的权威。这一点我自己做得很不好,需要继续改进。
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而不是替他做。不要纠结于一时的结果。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孩子解决问题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被孩子犯的错气晕了,只顾着训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而忘了把最重要的事情:解决问题之道教给孩子。
要用事例教孩子学会更多的词语。掌握6步: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解决办法?把这些办法写出来。如果解决不了,还有什么办法?这就叫做……。**④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