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的发展规律好像是是这样的:
定目标的时候,以标准为方向,兼顾自洽。要不走不出舒适区。
做执行的时候,以自洽为标准,以标准为刻度。一味用标准抽打自己,根本干不下去。
两者不断调整,我们终会达到一个“心安的目标”。心安目标满意度最高,但不一定满分。
比如生涯发展,当然35岁前完成这些动作很好,但现在就是40,那就从现在开始往好的方向调整,给自己定个让自己满意,而不是完美的目标。走在路上的时候,还要给自己打气——朝闻道,夕可死。如果我做到……,我就心安了。
真有点像城市迁徙的过程——
一开始,小时候,每个人都想看天安门,住在二环金融街。等真的来了,综合考虑到竞争力、生活成本、自己个性、未来机会、城市变迁、父母情况……最后人们如潮水退去,各自散落在从二环到六环,到各个城市里,找到了自己每天早起想要做的事,和晚上心安睡去的家。
这样说来,古人造词真的美妙,最好的人生状态,就是心安理得。
“理得”是外在科学,“心安”是内在自洽;
“理得”是科学,“心安”是魔法;
“理得”是大家的样子,“心安”是自己的节奏。
心安理得,是一个从标准进入,用自我调试,最终找到自己和世界关系的故事。
所以如果最终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这个状态很正常,很好,而你已经很努力了。
今天开始,我想你可以更好。
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