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239111/abab9fc80d1cb0ff.jpg)
四年南北战争,是年轻的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而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之一竟是一本小说——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为此说过,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斯托夫人之后,从战争的爆发到结束,催生了一大批以此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飘》(Gone with the wind)和《冷山》(Cold Mountain)。《飘》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抛开与故事息息相关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你根本不可能读懂《飘》。最初,我甚至以为《飘》不是一本适合男人阅读的书,因为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斯佳丽似乎没有主人公光环,尤其她在很多男性读者的眼中并不可爱,所以很难理解痴情的瑞德对她自始至终的爱。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结合故事角色所处的环境,斯佳丽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女人,或者说是战争把她变成了不起的女人。同理,那个一直让她魂牵梦萦的卫希礼也并非懦弱,他只不过是个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他宁可守着已经残缺不堪的梦,也不愿意试图去改变现状以适应新的生活。就这一点,卫希礼和斯佳丽的父亲——那个塔拉庄园曾经的主人杰拉尔德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性格上的悲哀最终注定了他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中被淘汰的必然性。而后者,老杰拉尔德,则宁折不屈,直接选择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故事结尾,斯佳丽最终醒悟——瑞德才是她真爱的人。可是,瑞德的心已被斯佳丽伤得千疮百孔,于是他决定回查尔斯顿。斯佳丽为此痛哭但无济于事,因为很多事情,当你懂了,一切都晚了,也都完了……
代表着至善的高尚灵魂——梅拉尼逝去了,瑞德·巴特勒离开了。最重要的,塔拉庄园、十二棵橡树庄园,那片属于骑士和棉花田的南方大地,象征着古老的种植园经济的整个时代,甚至是一个文明,永远的,一去不复返的“飘”走了,随风而逝(Gone with the wind)了……
而斯佳丽,只有斯佳丽,二十八岁的斯佳丽,决定要继续顽强地活下去,因为“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所以,多年以后,《飘》才可能会有属于她的续集——亚历山德拉·里普利的《斯佳丽》。
就像《红楼梦》中繁华与苍凉的无情对比一样。《飘》所记录的也是整个社会大动荡之下,每个不同角色自身“历劫”与成长的过程。
《冷山》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丢失的东西永不会再回到我们身边。这块土地永远无法痊愈——因为太多的血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向从前吸取教训并带着它创造和平。”因此,关于战争题材的伟大作品,其着重点必然是在反思战争本身,和记录它对于平常事物平常人的影响。表面上看,这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是由林肯领导的自由州针对南部蓄奴州为解放黑奴而发起的正义之战。可是,哪怕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也有不少关于白人奴隶主如何善待黑奴的情节描写。《飘》在这方面的情节展现更加细致与客观,在书中我们惊人地发现,原来很多南部的黑奴也和白人们同样痛恨“北佬”。例如在第三十八章里,皮蒂小姐的黑奴彼得和斯佳丽对话时曾说,“不、小姐!他们没有解放我。我也不要让这帮废物来解放,我还是属于皮蒂小姐。要是我死了,她也得把我埋在汉密尔顿家的坟地里,因为我是属于这里的呀……”
因为但凡战争,就不存在绝对的正义,其影响也必然都是双刃剑!四年里,文明被践踏,民权被剥夺,公民毫无尊严可言,普通民众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飘》和《冷山》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真实还原了战争中饱受压迫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我不禁想到,我国近代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四年的国共内战,然而却不曾诞生过一部反映战争残酷性和对普通民众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大陆描写战争的影片,规模宏大且数量最多的,就是国共内战,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大决战等,比如红军时期的反围剿等,抗战题材的多是反映游击战的,至于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则是极少。而《飘》和《冷山》都是在描写战败的南方,客观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在我们的文化中,历史的书写者永远是正义的化身,虚构的谎言甚至被写进教科书!以至于很多人今天还不知道,过去家喻户晓的刘文彩,并非什么恶霸地主;高玉宝《半夜鸡叫》的故事本来子虚乌有!而现实中周扒皮的原型周春富却因此被迫害致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也就是说,现如今中国类似题材的文艺作品,有的只是歌功颂德、粉饰和美化胜利者,充斥着口号式语言,以及非黑既白、敌我分明的文革式思维方式。就现实中人性本身而言,绝大多数是介于善恶之间游离的所谓亦正亦邪者,个体情况尚且如此,群体社会显然更加复杂。
总之,文艺创作,只要一天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禁锢、不能客观自由地抒发现实情感,就永远无法诞生真正伟大的优秀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