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妞妞,跟姥姥说句话!”
年轻时尚的妈妈一边举着手机,一边喊着她女儿。
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只顾自己玩,不理会妈妈。
“哦,哦,妞妞在旁边玩呢,”妈妈一边应付着电话那头自己的妈妈,一边用严厉的眼神命令女儿过来接电话。
可是小女孩嘟着小嘴说“我不要听嘛,我不想说嘛!”
妈妈妥协了,伸出左手,张开五指,小声说:5块!
“说话要算数哦!”孩子强调之后,就过来接电话了。
这情景,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吧。可是我曾经也用过的,还不止一次,让孩子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通一次电话,用一元到五元不等的费用来诱惑她就范。
我们常年在外面,平时不说吧,如果逢年过节回不了老家,给老人打电话问候一下是必须的。
一打电话,老人自然问起孩子们,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人,你也希望孩子能跟老人们说上几句话,哪怕简短地问候和祝福一下都好。
可是,我们的孩子,都是极不情愿说电话的,她们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印象,除了偶尔回老家时的简短见面,就是从我们的嘴里听到的描述,她们跟老人没有长时间的亲密相处,感情自然不会浓厚。
纵然有那么亲近的血缘关系,也抵挡不住千山万水的阻断,人是感情动物,但感情是在相处之中滋生的。
孩子们出生在外地,成长在外地,对老家没有什么感情,她们觉得,那只是爸爸妈妈的老家。
而我们为了哄老人开心,为了维系两代人之间的亲情,不得不用这样拙劣的方法,拿几块钱,换得孩子跟老人的短暂通话。
明明知道这种方法不好,明明知道孩子不是发自内心,但想着只要能给老人一些安慰,也就只能强迫孩子来配合演戏了。
好在孩子们大了之后,理解了父母,也能主动跟老人家通话了,尽管她们听不太懂老人说的家乡话,也还是会配合着嗯嗯啊啊的回应。
孩子们终于明白了亲情所在,可是这样的日子还没有多久,爷爷奶奶都相继去世了,再也没有通话的可能了。甚至连老家,都会越来越远,回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我想像着,到我们老了之后,我们的下一代,几乎是不可能回老家的了,她们没有在那里出生,没有在那里成长,老家在他们的记忆里,是不会有什么印象和情感的。
到那时候,他们就成了没有老家的孩子,想想,多么心酸。
小丫三、四岁的时候,跟一帮大孩子玩耍,有一天伙伴们说起老家,一个一个都能说出自己的老家是哪里的,轮到小丫了,她想了很久也说不出来,于是伙伴们都笑她:哈哈,你没有老家!你没有老家!
他们这一代人,跟随父母在各个地方读书生活,以后也不知道会在哪里安家落户,老家对于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吧。
网友评论
赞 回复
而我们,至少我,一定要落叶归根。
你老家哪里啊?艺大师?
对老家的感情淡薄了
落叶归根
再过多年后
可能只是一个成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