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
三百六十行,有个行当叫“剃头匠”,现在满大街都有“美发厅(店)”、“美容厅(馆)”、小一点的也叫“理发店”;过去把这种手艺人叫“剃头匠”,他们肩挑“剃头家什”,被人们戏称“一头热一头冷”,他们一头挑着有水瓶(用热水给人刮胡子洗头)的,一头挑着一个冷板凳(给剃头的人坐的),在街头巷尾,公园的角落都能给人剃头、刮脸、掏耳朵,有时还替人家搥背按摩。还有的剃头匠,他们手提一个理发箱走街串巷,或者进村入户的替人家剃头。剃头匠们被人们戏称为胆子最大的行当,皇帝老子也要剃头的,他们连皇帝老子的头都敢(能)摸的。
当年我家住在江南小城芜湖德仁里的时候,有个剃头匠好像被称为孙师傅,每月上门来给我们弟兄几个剃头,好像价格是二毛钱剃一个头。
后来我到乡下当知青,当时生产队大呼隆,剃头匠都是上门入户(一般阴雨天息工或者是趁一早一晚)给村民剃头,那时剃头匠都由生产队统一包头,我们那一块的剃头匠村民喊他于驼子,于驼子是个残疾人,在乡下他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有了这门手艺,俗话讲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于驼子凭着他的剃头手艺,娶妻生子日子过得还可以,他的剃头手艺还蛮不错的,那时乡下男女都不讲究发型,只要求剃得干净,胡子修面刮脸干净利索就行了,于驼子给我剃的头型,插友们都讲是“马桶盖”发型,不过现在我在大街上看到有些小青年也剃有这种“马桶盖”发型,不过他们还认为很酷呃。于驼子带村民剃头记帐算工分(在各人的帐上扣工分),于驼子后来好像按工交钱(每个头五毛钱),按生产队当年的基本工分值,计算出每月或每年的必须交纳的一定收入给生产队,于驼子按村里整劳力(10分工)参与生产队的分红分粮,多劳多得,这么一来提高了剃头匠于驼子串村入户的积极性,记得于驼子当年还经常跑到邻村大队,甚至到附近林场去帮人家剃头,这样也同時增加了生产队的集体收入。
时过境迁,前几天我在芜湖镜湖公园的拐角处,看到一个挑剃头担子的剃头匠,于是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乡下于驼子剃头匠,挑剃头家什担子的还有提箱子的剃头匠都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