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读徐爱《传习录》序有感

读徐爱《传习录》序有感

作者: 潘燕生 | 来源:发表于2024-10-03 16:0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序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

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爱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爱因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

孔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日。’又何言之不一邪 ?盖子贡专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颜子于孔子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海也。

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而已。

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切无闻。

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

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

录成,因复识此于首篇以告同志。

门人徐爱序。

(译文:

《传习录》序

有门人私下记录先生的言论,先生知道后说:“圣贤教人,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就像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会根据每个病人体质的虚实、病理的阴阳内外,来酌情加减药方和药量。

其要旨在于治病,至于怎样用药,并没有固定的说法。如果你拘泥于一个方子,很少有不害人的。现在我和大家不过是针对各自的不足之处,互相勉励磨炼,只要能够改正,那我的话也就没有用了。

你们若是把它守为成训,传扬下去,他日误己误人,这罪过你们担当得起吗?”

徐爱继续写道,自己记录整理先生的教诲,同学中也有人用先生的话规劝他:“老师都说不要记,记下来以后反而害人,你记它干什么!”

他便回答道:“你这样想,又是拘泥于一个方子,违背先生的本意了。

孔子曾经对子贡说:‘我不想说话。’过了几天又说:‘我和颜回说了一整天话。'

为什么孔子的言行前后不一致呢?因为子贡老想在老师的话里找智慧,所以孔子就用不说话来警示他,让他自己多在行动中体会,这就是‘不教之教’。

而颜回对老师的话默识心通、闻一知十,全都用在自己身上,所以孔子能和他畅谈终日,就像江河奔流大海一样。“

所以孔子跟子贡说的话不能算少,跟颜回说的话也不能算多,各当其可而已。

今天我记录整理先生的讲说笔记,固然并非先生所鼓励支持的。如果我们能一直在先生身边求学,又何必做这件事呢?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离开先生,同学们又住在不同的地方,到那时候就听不到先生的教诲了。

像我这样愚笨的人,一定要有先生的话时时警醒启发,才不至于颓废堕落。我们对于先生的话,如果只是耳朵进、嘴巴出,而不是学以润身、身体力行,那我记录这笔记,就真的是罪人了;

但是,如果大家能从这笔记中得到入门的意思,然后认真笃行,那么我的笔记,正合先生平日说这些话的用意了,这难道可以缺少吗?”

记录完毕,我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篇,以告之于所有志同道合之人。

门人徐爱序。)

华彬解读:

王阳明的这段话,正体现了东西方思想的区别。西方哲学,用康德的话说:“追求一切概念都有清晰的定义,一切推理都不允许有大胆的跳跃,而力求用合规律的原则、严格的证明,勾画出研究领域的整个范围、部门的划分和全部无遗漏的内容,并对未知部分立下清晰的界标。”

但是,东方思想没有这样的思维习惯,孔子讲了一辈子的“仁”,都没给“仁”下过精确的定义。

每次面对不同的人,他的解答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谈话的语境不同,每个人的毛病不同,在“仁”上缺的东西不同,所以缺什么,就给他补什么。这就叫因病发药,又叫因材施教。

所以,他关注的是对个体的教育效果,而不是建立学说本身。后世学者去研读他们师生传习的对话,就要注意还原语境,再将自己带入那语境,参与谈话,这就是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

最终目的是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掌握一门“知识”。如果不带入自己,自己去琢磨体悟,而只是道听途说,那阳明之说,就是误己误人,学者之读书,亦无异于“玩物丧志”。

我不记得是否读过徐爱的《传习录》序,如果读过那就是如王阳明先生说所的“玩物丧志”,白白地浪费了时间,根本就没有搞懂。

这次读徐爱的《传习录》序,让我对王阳明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敬重他了。

我现在认为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不算是王阳明的终极思想,他一直在探索之中,王阳明一生著述繁多就很能说明问题,也正是因为王阳明没有对这些概念给予严格的定义,所以也就给后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读。

我们一般认为学说是指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某方面知识并加以总结,而得出的最终结果。

现在我们所说的阳明心学并非是王阳明自己总结出来的,而是后人总结出来的。

但是,这个学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说,有多种解读的空间,所以就给了很多文化骗子的可乘之机。

孔子是公认的大学问家,被称为圣人,但孔子称自己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孔子之所以说“述而不作”,既体现了一种自谦,也是一种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同时还说明了做好学问之不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典籍,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名著,很多人都认为作者是孔子,实际上并不是。

《论语》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是孔子的一些弟子和再传弟子们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们的语录集体编撰而成。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际上讲的都是“术”这个层面的作用,还停留在“法”这个层面,还没有上升到“道”这个层面,讲的“天道”实际上讲的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

很多人的认识能力还停留在“术”这个层面,总想学“干货”,能够马上学以致用,但这只是学习的开始,不能停留在此。

老子曰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庄子曰: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孙子曰: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道、法、术、器、势,五维一体,方可大成。

相关文章

  • 王阳明《传习录》知识点详解 :徐爱序1

    《传习录序》 徐爱 撰 【传习录序】知识点: 1.“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那么,我们理解这句话呢,应该...

  • 《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0-序.徐爱初稿

    王阳明心学之《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 000-序.徐爱初稿 传习录上篇 【序】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

  • 《传习录》徐爱序

    一、读经典 读书一难在精而不杂,故读经典而不他求;二难在静心,故当安排整段时间,放下杂事、收束欲心;三难在坚持,铢...

  • 《传习录序》徐爱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人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

  • 【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

    《传习录》①之序 徐爱② 【原文(1)】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

  • 白话《传习录》(2)上 徐爱序

    传习录上 |徐爱序| 徐爱先从三方面种草王阳明: 一是王阳明对《大学》新旧版本都有精深认识,并以旧本为准。通常旧版...

  • 读《传习录》序有感

    王阳明,原来是浙江余姚人,就是离现在的杭州城不远。五岁时,还不会说话;11岁却能吟诗赋词,出语不凡;15岁时狂言四...

  • 《传习录》读书札记02:徐爱的引言

    徐爱在作了《传习录序》后,在正式开始辑录王阳明的言论之前,又作了一篇引言。从徐爱的这段文字可知,因为当时的官学是朱...

  • 知行合一

    今日读《传习录》时看到徐爱和先生(王阳明)的一段对话,徐爱因为没有领会先生讲论知行合一的教导,就和同学宗贤、惟贤反...

  •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读《传习录-徐爱录》时,王阳明与徐爱经常探讨四书,不由地又翻《史记-孔子弟子列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正中心坎。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徐爱《传习录》序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hs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