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情感关系时,在中国很少的情感关系中人们是快乐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试图让别人开心,但他们自己都不开心。当中国人为了别人牺牲自己时,他们觉得自己很神圣,是个好人。好像他们认为他们来到地球的目的就是牺牲自己让别人开心以此得到认可。
这个信念系统百分之百是来自于假我的,每一个人的能量振频只能让自己开心,,你可以成为、做、拥有任何你想要的,但是你只对你自己有这样的掌控力和创造力,你对任何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力量,当你试图这样做时,你总会失望,同时你会感觉不舒服,会有怨恨,因为你在做你不应该做的事情,很不可思议的是你真的以为那个就是你应该做的。
——安裘密
“为什么我成功了却不快乐?”
“为什么我实现了目标但是我还是这么焦虑?”
“我学业优秀,读着最好的专业,可为什么我一点前进的动力也没有?”
如果你的成绩并不是你自己真正的目标,你的努力就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所以你即便成功,也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快乐。所以你的努力中满含了对他人的愿望的妥协。
所以你即使看上去优秀,也难以积累出让你收获自信的“自我价值”。
学会分辨你为之努力的是自己的愿望,还是他人的愿望,这个成功是自己想要的成功,还是他人强加给你的必须的成功,是自我成长的功课。
别人定义的成功,不会让你真的快乐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之上。
个体在生命早期就存在着对于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即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好评和赞赏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到自尊。然而,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取决于别人。
比如:父母总是根据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决定能否给予孩子关怀和尊重,孩子所获得的有条件的满足时常与其自身体验相矛盾,以至于孩子在以后的行为中,把父母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作为一种价值条件,为了讨父母的欢心,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久而久之,就会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一旦如此,他的行为就不再受有机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别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最终,当对某一行为自己感到满意,别人没有感到满意,或别人满意而自己没有满意时,就会出现一种困境,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不协调。
回想我们的种种经历,小时候我们为运动会积极准备,为手抄报用心排版,可是我们的成绩和作品在家人或他人眼中并是不重要的,于是我们为了寻求认可,掩藏自己的喜好,满足他人的要求和标准。
以至于长大后,我们依旧在为社会所称赞的标准去努力,别人认为雅思考8分的人很厉害,所以就去努力学英语;别人认为要努力学习成为博士,所以就跟着老师做课题;别人认为考编制生活稳定,所以就去报名考试。你可以用理性找到很多理由,说服自己的大脑,但是你永远无法说服你的内心感受,你也永远不可能欺骗你的潜意识,它们会一直对你的“自我”发出强烈的信息,让你无法在这种“为他人取得的成功”进程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久而久之,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让你也开始“讨厌”或“厌倦”自己努力的整个过程。
这种感觉会让你不自觉地流失掉,很多本来属于你的动力。
你会本能开始厌恶,或逃离,你正在做的事情。
对自己的心愿保持“诚实地坚持”的态度,决定了我们能否为自己而努力,而不是活在被动地替别人去达成心愿的、完成他人的目的的人生中。
拒绝为他人努力,需要勇气
很多人活在“为别人努力”的生活中,甚至从来就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从小,我们似乎就在为了父母而学习,没完没了地写作业;长大了,有的人还是为了父母或者别人的眼光来挑选自己的工作、恋爱,甚至为了父母亲朋做出诸如结婚、离婚这样重大的人生抉择。
如果我们的力量还没有足够强大到,可以直接拒绝那些,“为了你好”给你安排的目标,我们就没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愿望,并将它付诸行动。
所以有时候,成功不一定会让你快乐,失败反而会给人带来快乐。
因为“搞砸”别人给你设定的目标,就是潜意识表达自己内心声音的一种“婉转”的方式。
我小时候的一个好朋友,学霸一枚,她妈妈对她的要求一直特别特别高。
当时小学升初中,她妈妈非要她考我们那最好的一个中学,是外国语学校,需要住校,里面都是尖子生。妈妈在家督战她学习了整个六年级,她曾经告诉我,她每天要学到十一点多才能上床睡觉。这件事,对于每天晚上九点就上床的我来说,很震撼。
考试前她对我说,虽然害怕考不上让妈妈失望,但是她不想离开家,离开一直陪她长大的外婆,去那样一所封闭式学校,没完没了的学习,然后出国。后来考试成绩出来,她没有考上。在家被妈妈训斥了两天的她,获准出门后来到我家楼下找我时,那一脸明媚灿烂的笑容,是那么真实。
对于自己的失败如此欣然地接受,当时觉得很意外,这么多努力都白费了啊,可现在想起来,却懂得了她的感受。
我们不想伤害那些对我们有殷切盼望,口口声声为我们好,而且也的确付出了很多的亲密的人。如果不满足他们的期待,主管道德的那个严厉的“超我”就会跳出来指责我们,让我们体验到难以承受的愧疚感。
所以我们常常会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好,要成功,要实现他们的期待。
我儿时的朋友,考砸了反而为她带来了解脱。
还是一个孩子的她,不可能去和妈妈辩驳,
不想上最好的学校是因为不想离开家,不想出国,
她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并作出一百分的努力。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你,即便“超我”会跳出来指责你,父母会和你争论,你还是可以选择诚实地坚持你的心愿,和他人的那些观念辩驳,尝试清晰地表达自己,而不一定要以这种“搞砸”的方式来和你不喜欢的“安排”抗争。
如果你真的长大了,拥有一个核心自我,就没有人真的可以“安排”你。
你可以划出界限,好好地表达拒绝。除非,你还把自己当成一个没有责任能力的孩子,要么在别人的安排里以无所事事消极抵抗;要么在别人的心愿里,背负压力、被动地努力着。
别人定义的成功,不会让你真的快乐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根本不能判断,这个愿望是我的还是别人的。我也不知道,我的努力,是为自己做的还是为别人做的。有时,做出判断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和寻找真实的自我,其实是同一件事。试着问问自己:我究竟是不是真的想要这个?我是想要这个目标的达成,还是想实现它去讨好谁,取悦谁,向谁证明自己?我想要大家都喜欢我肯定我,才去做这些努力,还是纯粹只是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我要的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还是属于我自己的成功?
活在别人的愿望里,被动地向前奔跑,很可能就会虚掷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要屏蔽掉你脑袋中不停歇的背景音,做出独立的思考。
假如那个“想要”的心愿是你自己的,是属于“真实自我”的,而不是属于那个讨好大家的“假我”的。那么你会享受其中的过程,哪怕非常艰辛,稍微取得一些成绩,你就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为自己努力,并且你取得了进步,你会为自己真心感到骄傲,这才是宝贵的“自信”。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渐渐得到积累的过程。
为了自己的努力,和为了别人的努力,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努力;取得的成功,也是截然不同的成功。
前者,过程比结果重要。我们会从美好的“过程体验”中,爱上努力的感觉,成为一个活得有目标和力量的人。
后者,只有结果才有意义,结果就是一切。没有人在意你的过程、你的内心,为了别人的努力,大家需要看的就是最后的成绩。
所以你也会变得不在意过程,不在意内心。所以你会变得渐渐讨厌努力,也不再享受所谓的成功,被追求目标达成的焦虑占领,失去真正的动力和方向。
思考之后,要付诸行动,你就需要做出取舍。
如果你太想证明自己,太想讨好他人,那么舍弃别人定义的成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兼而有之。
既完成别人的期待,又能成全自己的心愿,是最好的。但很多时候,并不存在兼而有之的选项。能够舍弃某些此处的“成功”的人,才能在别处得到成功。
有人说,只有建立了强大自我的人,有高价值感的人,才能毫不费力地做到取舍、做到活出自我,为自己努力吧。像我这种不够相信自己的判断也不够强大、价值感低的人,恐怕很难。然后提问,我怎么才能强大?我怎么才能拥有自信?
其实,并不是这样。并不是已经足够强大的人,才能做到“为自己而努力”。
而是,无论你是谁,只有你选择了为自己努力,选择坚持自己的心意,哪怕尝试了一小步,哪怕坚持一段时间,你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真实的你自己,体验到为自己负责的成就感,体验到自己做主的感觉。
那种为自己而活、为自己努力的真实体验,这样不断累积,才能让你成为一个能感受到“我正掌控着自己的人生”的强大的人。
强大不是从天而降,它来自于你克服内心畏惧的一次次尝试和体验之中。
一旦你做出了取舍,你就能体验到强大。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