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有些时候,我看到一些引起激烈讨论的新闻,我都不会有特别的感觉。我想我正在走向越来越冷漠的路上。
网上对一男子被烧死却有人冷漠拍下视频的话题讨论的很热。舆论,我认为不能用派别来划分了,倒像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同样的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招人反感。最初有人认为这位拍摄者冷漠,残忍,手机拿那么稳让人心寒。后来,网友出来辩解,他可能是报了警,自己又帮不上忙,拍个视频没什么大不了。再后来网友又针对这些辩解,觉得那些蹭热搜的人也是够了,自己又不是当事人过度发挥实在没劲。舆论从针对拍摄者转向了消防员转向了网友。就像柳岩的事件一样,柳岩出来道歉,包贝尔出来道歉,李灿森出来道歉,到最后我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谁应该道歉,该给谁道歉。事情好像走进了螺旋上升的罗生门里。最后怎么样?不了了之,事件慢慢被人遗忘。作为曾经讨论热烈的我,情绪激昂的我,怎么样了呢,热闹凑完了,就撤了。
曾经认为真理越辩越明,但是是这样吗?那么年初关于因为一顿饭就分手的事件实在打了我这样矫情着想着寻求真理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我辩了,我明了吗?我倒觉得自己被耍了,我与网友的讨论是建立在一个没有事实的基础上。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我倒觉得是在网上大家最容易遗忘,热搜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当时多么的感同身受,最终也敌不过下一轮热搜。
在微博上能遇见好多这样的话题,都让人觉得挺无力的。就像那个生病小女孩因为不让坐被谴责的事件一样,当我在网上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做呢,参与讨论,可是我们讨论什么呢,谴责那个小女孩,谴责老人,谴责谴责小女孩的人,谴责网友,还是谴责我自己。很多事情之所以我们会去讨论它,其实是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冰山一角,让我们可以有发挥的余地,可是随着我们的讨论升级,事件开始被我们一点一点的扒开,随着我们了解的真相越来越多,我就会觉得我的参与与讨论多们可笑。所以有些时候,我看见一些新闻事件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的想这不是事件的全部,我不妄加评论。我选择沉默,留一点怜悯的情绪在心里。表面上我是冷漠的什么也不说。但是其实我很害怕,怜悯的情绪在渐渐消解,事情多到我无心怜悯,时间久了,我沉默以对,时间更久,我冷漠待之。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从一开始的讨论,就是出于娱乐的心态。
回到新闻事件本身,每一个社会事件好像都离不开质疑的过程,离不开道德绑架的字眼,离不开立法的解决方式。在质疑的过程中,我总是会发现,当时双方都很无奈,谁都说自己委屈。在这一过程中,我也被反复告诫不要道德绑架,他们有他们不让坐的权利。但是我也想问,当我不对人进行不道德绑架的时候,我们绑架什么,恐怕最终也是沉默以对,或者是“法律绑架”,请原谅我用这么用。碰瓷现象极多,有人说立法吧,把这种现象区分清楚,就好办事啦。这确实是个办法,是个不错而且可笑的办法。难道我们已经不自觉到要用法律来规范我们的一言一行,规范到我们出门该先迈哪只脚了吗?如果是这样,我想什么都被规定好了,我们大概只会按部就班,更没有什么人情味道可言啦,出了点事情,没关系,法律规定啦,我们就寻找几条几款好啦。这很简单啊。没错这很简单。但是道德的问题,法律来管。我们是多么的没有道德啊。
促使我这这篇文章的是广东男子被烧死视频的事件。事实上,这篇文章是我那时就写好的,今天又重新拿出来改动。而那件事情显然过去了,但是真的过去了吗?我不知道,但至少在我心里,相信在很多人心里它也过去了,因为我还有另一个新闻话题要追逐,可能是有毒疫苗,可能是其他,但是这些事件在我的心里,雁过留声了吗?我想没有。
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我不知道,恐怕我还得沉默以对,冷漠待之。当然,回到现实生活,回到自己身边,相信我们热情的很。因为,世界本就多事,只不过那时网络不发达,我不知道而已。
网友评论